APP下载

融合教材挖掘补白 优化主题培植情怀

2024-05-25刘美芳

关键词:中国文化阅读课小学英语

刘美芳

摘   要:小学高段英语利用阅读课的教学平台,从培养学生“中国文化”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出发,解读阅读文本中的“节日文化”;挖掘文本中的“饮食文化”;对比文本隐藏的“中西差异”;拓展延伸“经典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中国文化”情怀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课;中国文化;情怀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7-0057-05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绝不是一方向另一方“一边倒”式的学习。外语教育如果只注重单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就会演变成文化侵略,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外文化异同中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增进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教师通过PEP教材阅读板块,挖掘教材内容的补白,通过中西差异、文本延伸等方面在中国文化上“做足文章”,梳理中国文化,如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故事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文化意识,培植文化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一、解读阅读文本“节日文化”,引导学生深度了解传统文化

语言教育家拉多在《语言教育:科学的方法》中指出:“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一)挖掘节日背景,用英语讲好“中国节”

Read and write板块作为阅读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多篇教材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语言点之外,更应该将目光聚焦于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识。

【案例1】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My Weekend Plan,其中Read and write的阅读文本是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文章,学生通过中秋节家人的活动和一首主题为family的小诗,学习和巩固了本单元关于will和be going to的一般将来时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关注一般将来时的语言知识外,更应该聚焦于其中关于中秋节的中国文化。

利用中秋节的节日背景,教师引导学生表达What does your family do in Mid-Autumn Festival?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利用自己的理解来讲述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My grandmother will/ is going to tell the stories about Change.

My father will/ is going to cook delicious food.

My mother will / is going to buy some mooncakes.

My brother and I will/ are going to eat mooncakes.

My family will/ are going to eat big dinner together and watch the moon together.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中秋节的传统活动进行罗列和归类,教师自然引出了“团圆”(get together)的主题,并顺势引出Wu Binbin一家的中秋节活动,自然而不突兀,丰富而不零乱。将Wu Binbin一家在中秋节的每一项重要传统活动都向学生介绍,My family are going to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dinner. My aunt is going to make mooncakes. My grandma will tell a story about Change. 让学生对中秋节的意义和内容都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英语表达,培养用英语讲好“中国节”的能力。

(二)剖析节日文化,用英语表达“中国诗”

在这节以中秋节为切入点的阅读课中,教师把中秋节作为學习背景,学习和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教师在中秋节的基础上,提出了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的节日文化,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归类:Spring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Tomb Sweeping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学生把中国传统节日与英语名称相结合,在总结中,不仅学习了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还升华了传统节日的主题:love and family。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深入,升华情感渗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同时,教师在解读教学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以Robin and I are going to read a poem. 作为文化内涵延伸的基点,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深挖细掘。一首关于family主题的小诗,给每一个字母都赋予了意义,让爱在英语的表达间慢慢流淌,也让爱在语言的学习中弥散开来,小诗巧妙而自然地捕捉了中秋节的love主题,让语言在will 和be going to间自由切换的同时,也让中秋节的两个主题在学生心中渐渐生根。学生在学习之余自然而然地创编以family为题的主题小诗。

F is for film. We will see a film tonight.

A is for aunt. My aunt will get together with us.

M is for match. Ill have a chess match with my dad.

I is for “I”. Im so happy.

L is for love. I love my family.

Y is for you. You can do interesting things with your family too!

(节选自六年级学生的一首family小诗习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解读文本的工具性,更应解读文本的人文性,让学生通过中秋节的情景和主题完成一般将来时的学习,在挖掘语言工具性的同时,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节日。

二、挖掘阅读文本的“饮食文化”,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课标》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于教师智慧的引导和悉心点拨。在解读教材中,有些中国元素是显性的,正如上述所说的Mid-Autumn Festival,而有些中国元素是隐性的,需要教师挖掘和探究。

(一)捕捉饮食亮点,凸显文化内涵

【案例2】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How can I get there? 的story time教学中,教材设计了一个Zoom觅食的情景,通过不断地问路来复习本单元的路线表达,最后Zoom也如愿吃到了three large portions and a small portion of fish and chip。故事讲述到这里,似乎已经接近尾声,本单元的问路主题的重点句型和重点知识也完成了滚动复习。但是,最后一幅图Zoom胃痛和他仍然想念糖葫芦,似乎是故事的一个反转,也是一个渗透中国元素的巧妙之处。教师挖掘My stomach hurts. And I still miss my tanghulu. 以此为文化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Why does Zooms stomach hurt?

Why does Zoom like tanghulu?

在教师的不断激化和学生的不断思考中,引出了文章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识,Zoom的中国胃也反映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很多留学旅居外国的中国人都有着“中国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材给我们讲述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再一次把这个主题推向高潮,西餐再美味,也抵不住中国美食的诱惑,从热爱中国美食延伸到热爱国家、热爱文化,这也是教材背后需要我们去挖掘的内在思维品质。

(二)补白饮食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在饮食文化中,教师通过tanghulu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发散更多的traditional Chinese food。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通过主题式的讨论,挖掘学生记忆中的中国饮食文化,学生提出了dumpling, baozi, noodles…教师不断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rice dumpling, sweet dumpling, steamed bun, birthday noodles, hot pot…并将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中国传统美食的魅力。

深挖细掘教材背后的中国饮食文化,从点到面,从隐性到显性。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对故事中的“中国情怀”有了深刻的体会和重新的认识,让学生从故事中体会不一样的教学情感和文化意识。学生针对这一饮食文化的主题开展了group work,提出了在Chinatown里华人过传承春节的中国文化,树立Whenever it is, wherever you are, you have always been a Chinese person.的民族文化意识。这也是本节story time留给学生的饮食文化,通过语言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了热爱中国饮食的文化意识。

因此,文化意识蕴含在故事的背后,也隐藏在教材的文本之后,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文化意识中,将这些中国文化细细推敲、慢慢挖掘,自然地流淌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中国文化情怀。

三、对比阅读文本的“文化差异”,根植学生赖以自豪的民族情怀

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语言学习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文化学习。其实,在教材文本的解讀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也非常注重对国家文化的渗透和对比,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正确解读教材背后的中国文化,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一)深度解读教材,对比中西文化差异

【案例3】六上二单元Ways to go to school 故事一课中,以Annie一家来中国做客为故事线索,对比中西方的饮食差异、餐具差异、交通规则差异以及交通方式差异。教师从different 入手,对比了中西方的不同文化。从饮食差异Chinese food is so different from British food.继而到餐具差异We cant use chopsticks.继续过渡到交通规则差异In the UK, you drive on the left side. In China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最后进入本文的彩蛋环节You are looking at the wrong side.从不同的方面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不仅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学习中,教师从different扩散到四个不同点的学习,从而与学生共同得出We are differ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这也是文本的主旨。

教师在解读文本中,不仅要对比显性存在的文化差异,还应当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关注教材背后的隐形文化。根据In the UK, you drive on the left side. In China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的交通差异,教师继续追问In Hong Kong ,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r right side? Why do they drive on the left side? 很多学生会对此有所疑问,同是中国为什么交通规则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利用这个切入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香港与中国历史的“前世今生”所致。教师关注教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加了解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國家崛起的来之不易,也深深地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二)反思文化对比,根植民族情怀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提出饶有兴趣,也倍感意外。利用英语深度讨论历史问题:

When did Hong Kong come back to China?

Why does Hong Kong come back to China now?

How do the people in Hong Kong feel?

学生受到英语词汇量、语言表达的局限,没有办法和语文讨论一般畅所欲言,但学生兴趣颇浓,讨论激烈。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补充,Hong Kong becomes a part of China because we are strong and powerful now. People in Hong Kong feel happy and proud. People in China welcome them warmly. Because we are family.让这一对比更加升华,以此也在学生心中根植了让我们赖以自豪的民族情怀。

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What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Hong Kong? 从饮食文化的差异,扩展到语言的差异、交通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等等。

因此,用英语的视野教学中国的文化,用英语的教材学习中国的文化,用英语的知识放大中国文化,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怀揣的“中国心”。学习语言就是更加多元化地看待中国文化,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意识。这些对比让每一个学生产生了深深的感触,也会更爱自己的国家,感觉到国家的强大和崛起,更感觉到新时代少年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四、拓展阅读文本的“中国故事”,延伸学生传统的文化意识

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英语教学应是在文化教育的辅助下进行的语言教学,含有文化信息的英语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拓展视野,开拓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英语教材设计由于受到内容、篇幅、课时等的限制,在教材编写中很难面面俱到,或者是深挖细掘,这就需要教师的深层次解读和对教材的拓展。教材提供了学习的支点,教师搭建了学习的杠杆,让英语学习撬起中国文化这个平台。基于教材的延伸文化意识,让学习更有深度且更有广度。

(一)从单词到语篇,完整重现中国故事

【案例4】六年级下册三单元Where did you go?整个单元主题是holiday,因此在story time一课围绕的是Zooms holiday,故事提供了Zoom 去月球旅行的梦境。同时,文本出现了Change, the rabbit, the tree,这些词语引出了Zoom 的梦境,也巩固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教师利用这几个关键词扩展到《嫦娥奔月》的经典故事。教师的寻根问底和深挖细掘教材背后的中国文化,让这个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故事又再一次走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三个关键词,教师则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神话绘本,让学生从三个词扩展到一个故事,从单词到语篇,从零碎到整体,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完整的《嫦娥奔月》的绘本故事,让学生根据绘本的图画用英语讲述和学习这个熟悉的经典神话故事,用英语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让碎片化的语言变成完整的语篇,不仅帮助学生形成语篇学习的意识,还引导他们从英语的视角了解中国传统文学。

(二)从课内到课外,拓展补充中国故事

学生对《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并不陌生,但是他们之前阅读的是中文版本。本课在这一中国经典故事的基础上,将神话故事和英语绘本相结合,利用学生的英语知识重温经典,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用英语讲故事的活动,并且延伸到课堂外用英语写故事、用英语讲故事、用英语学故事的活动。由于对待这一经典神话故事非常熟悉,因此学生对待绘本编写活动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在英语思维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中,激发了语言的火花,也收获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因此,教师让英语课和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和课外绘本阅读相结合,让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相结合,这也使语言可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教材为英语学习提供了语言平台,而教师应该让这个学习的平台逐步成为学生树立中国文化情怀的舞台。

语言承载文化,文化影响语言。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培养和构建“中国文化”情怀意识是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加深拓展和延伸中国文化,用英语的视野看待自己国家的文化,让孩子在学习中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的文化意识和爱国品质,成为真正有爱国情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秦意洁.浅谈小学英语文化意识的有效教学[J].英语教师,2017,(14):63~65.

[3]徐   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实际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8,(3):46~51.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阅读课小学英语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