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应急救援行动官兵心理防护问题剖析与措施探索

2024-05-25郭红霞吴建国周建光李善心欧阳成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官兵救援应急

郭红霞,吴建国,周建光,李善心,欧阳成

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和领土权益方面的影响日趋凸显。各类海上活动如海军舰艇战备值勤、跟踪监视、演习训练、远洋护航等趋于频繁,增加了海上安全事故的风险。加之海上自然灾害如台风、海啸,或重大安全事故如化学渗漏、舰船碰撞、触礁等时有发生,这一系列的安全挑战或突发事件对国家和军队海上应急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在以往的任务中,参与救援行动的官兵能够通过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以及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一次次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但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救援中同样可能面临心理危机,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分析海上应急救援任务对官兵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构建有针对性的心理防护体系,对有效保障救援官兵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海上应急救援行动具有急、难、险、重的特点,且任务的突发、复杂、紧张、超负荷、多变也对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如果遇到高刺激性场景,可能在短时间内使部分官兵的心理压力剧增,导致其身体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进而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反应,其中大多数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应激反应。精神紧张是最直接的应激反应,常会导致一些情绪反应,如:恐惧、焦虑、警惕、沮丧、烦躁、自责、内疚、易激惹、过度紧张等;而在生理上则会表现为食欲减弱、肠胃不适、失眠、头痛、做恶梦、疲乏、易困等。此外,心理应激引发的情绪反应还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1]。在灾难性事件中,多数的亲历者或目击者通常对该事件有深刻的记忆。这类“闪光灯记忆”可以被解释为:灾难性事件所触发的情绪,引发高度的唤醒和注意力集中,由此导致了更深层次的精细复述,从而加深了对该事件的记忆[2]。

在紧急状态下,官兵很难和平时一样,通过自身的调节和努力来保持心理状态稳定[3]。且持续的应激容易导致任务官兵出现心理或生理问题,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将对任务官兵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主要探讨海上应急救援官兵心理问题的发生规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探讨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对维护救援官兵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确保各项任务快速、高效、顺利地完成。笔者结合既往对于应急救援和海上行动中官兵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防护能力建设方面的研究和经验,针对海上应急救援行动官兵心理防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海上应急救援心理防护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1 海上应急救援行动影响舰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 外在因素

海上救援行动的紧急性、突发性,剧烈的情景刺激,以及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多样性等都是导致救援官兵出现强烈心理反应的外在影响因素。(1)救援的紧急性与突发性。相比于陆地搜救,海上搜救有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准备时间更短。在突发重大的事故或灾害时,官兵很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尤其是靠近灾害事件现场与实施救援的舰员,由于事件发生突然,情况不明,极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2)情景的惨烈性。在搜救、转移伤员或遗体的过程中,对于首次面对此类情景的官兵,会对其心理产生强烈的刺激和冲击,使舰员的身体和心理应激能力变得十分脆弱,从而影响甚至丧失行动能力,部分官兵在行动后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研究显示,持续接触死亡等惨烈场景[4],大多数参与救援的人员心理压力会骤增,部分救援队员可能出现较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影响其个人的后继生活和工作。(3)救援任务的危险性。尤其在大风、大浪或深海条件下,实施救援过程中很可能对救援官兵的身体造成损伤,甚至导致死亡;此外,当核潜艇受到严重损坏,比如坐沉水底,只能在水下等待外界救援,此时无论是待援者或施救者均需面对核辐射的危险[5]。这些直接或潜在危险极易导致官兵产生恐惧心理,使舰员的精神和心理经受严峻考验。(4)救援的艰巨性和复杂多样性。海上灾害或突发意外事件发生时,远离后方,无依托条件,往往需要长期、超负荷地进行救援行动,可能会导致部分官兵出现疲劳和消极心理,严重影响持续救援的能力。此外,海上紧急事件中,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量不同伤情的伤员,面对溺水、冲击伤、缺氧性窒息、烧伤及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枪弹伤合并海水浸泡伤等多种复杂情形,往往会增加救援的难度[6],也对救援官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人员因素

执行海上救援任务官兵的素质和能力是否过硬,是关系任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然而,部分救援官兵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在救援行动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1)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目前部队官兵的主体是90 后和00 后,生活阅历和经历较少,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2)经验不足,缺乏磨练。部分官兵由于参与实际救援任务的经验较少,尚不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出现困难时,往往不能积极面对,很可能出现消极情绪。(3)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现阶段大部分官兵对于出现的心理或生理应激反应缺乏正确的认识,容易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正确地处置,很可能导致任务无法及时、有效地完成。(4)存在侥幸心理。部分官兵认为自己不是骨干或班长,危险的事情不会轮到自己,存在侥幸心理[4]。在出现未知任务和困难时,每一名官兵都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和突发状况,如果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很有可能导致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1.3 长期战备戒备状态形成的持续压力

当心理的弹簧被持续拉紧,便会失去弹性。相对于其他海上力量,救援部队需要时刻保持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导致官兵的心理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和持续的紧绷状况,极易滋生焦虑或消极情绪。即使在短时间内通过精神鼓舞或者思想教育可以保持官兵的工作积极性,但这对消除官兵的负面情绪或缓解官兵的心理压力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再者,持续的压力还可能引起松懈心理,导致部分官兵在执行任务时无法快速地调动自身的情绪和状态,影响部队救援能力。

1.4 心理干预能力不足

近年来,部队也认识到心理健康在日常管理和维持官兵战斗力中的重要作用,但大多数单位对任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心理应激关注度不够,缺少现场干预和处置能力,难以及时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目前基层舰艇官兵的心理健康评估主要通过常规的心理测评量表进行自评,主观性强,无法客观地反映官兵的真实心理状况,难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官兵进行有效的筛查,且针对不同的任务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心理评估,无法及时甄别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官兵,有可能为遂行重大任务埋下隐患。

2 海上应急救援行动中心理防护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官兵学历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部分人员都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大多还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分不清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和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之间的区别。杨青等[7]对边海防部队官兵的心理教育情况调查研究发现,虽然近年来部队对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但在落实普及过程中仍存在漏洞。近20% 的官兵反映,其所在单位没有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官兵无法对心理应激或心理问题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其在平时工作或任务期间,无法正确地面对和处理自身的负面情绪,也无法应对由于心理应激导致的一些生理反应,一旦出现更强烈的刺激,将很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更严重的是,由于对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官兵在出现异常行为后,可能会被视为“个别人”[8],而部分出现心理应激或心理障碍的官兵,由于担心受到领导和战友的异样眼光,很有可能拒绝接受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2.2 缺少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应急救援官兵的心理训练是指依据心理学原理,通过学习和专门场景训练,对受训人员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心理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以更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和发挥救援工作效能。目前,应急救援部队在心理训练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和科学的防护手段,尚未构建完善的心理防护训练机制,无法发挥心理干预的有效作用。这些都将给任务增加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了有效提高行动官兵整体的应变和救援能力,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形和任务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案,将其融入到日常的训练体系当中。

2.3 缺少专业的心理骨干力量

目前,政工干部是部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能力上总体偏弱,没有形成一批有较强专业素质且具有心理干预能力的骨干力量。在面对一般的情绪方面问题或个人心理问题时,常缺乏有效的处置手段,往往比较粗暴或简单地交由医院进行处置。对于部分处于心理障碍初期的同志来说,这样不仅不利于解决心理问题,还会导致消极抵抗情绪和心理问题的恶化,甚至心理疾病的产生。既往研究显示,武警部队的救援官兵往往会因为没有把被困的群众救出,感到深深的自责,觉得已经听到了废墟下呼救的声音,却没有救出来,觉得对不起死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8]。如果任务官兵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将极大地减轻其心理压力,正确面对各种负面情绪,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或恶化。

2.4 未形成配套的制度和方案预案

现在舰艇部队尚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纳入到经常性教育和常规的训练科目中,也没有形成相关的处置方案和预案,导致心理防护还是一种无法落实的设想,往往将其作为可有可无,但又不得不做的一项工作。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心理评估制度,无法对任务官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仅靠每年一次的心理测评,也没有办法客观反映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心理骨干的培训和队伍建设十分缺乏,由于院校培养的心理专业医生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只能立足自身,通过定期和专业的心理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具有心理干预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骨干力量。

3 提升应急救援行动单位和官兵心理防护能力的对策措施

3.1 任务前的心理防护准备

3.1.1 完善组织制度,提升任务单位心理干预能力 (1)依托任务单位自身搭建一支心理防护队伍。在当前形势下,不可能为每一艘任务舰艇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各单位还是要依托自身,选择合适的人员,比如政工干部或军医,进行专业的院校培训和心理知识的学习。在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后,鼓励和督促其进行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和海上应急救援心理防护探索,在结合各项任务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心理学规律,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防护训练和心理应激处置方案预案。同时要充分发挥心理骨干的作用,在业务骨干的带领下,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集训和学习,循序渐进地搭建一支心理防护队伍。(2)以班为单位构建心理防护网络。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结构,以形成有效的心理防护体系。在人员构成上,主要将受过心理培训的骨干、政工干部和心理骨干(主要由班长担任)作为心理防护的三级组织,从而形成以班为基础的防护网络[9]。在分工上,以受过心理培训的骨干作为主要处置力量,政工干部主要负责沟通和协调,心理骨干负责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出现心理反应的官兵,做到及时干预,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3)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对关键岗位官兵的心理评估,通过心理选拔来确定其是否能胜任各项任务要求。同时,通过定期的心理测量[10],时刻把握官兵的心理动态,结合平时的训练表现,将身体、专业和心理素质均过硬的同志作为主力,以处置最危险或最艰巨的任务。另外,要及时采集平时训练和任务前后官兵的心理数据,主要方法是统计训练或任务前后官兵的身心状态,如血压、心率、胃胀不适、失眠等健康数据,以及心理测评得出的评分数据和心理表型特征,形成个人心理档案,从而综合评估官兵的整体能力素质,以便于在后继任务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和责任分配。

3.1.2 多种手段相结合,提高官兵个体心理素质 (1)进行经常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通过视频、书籍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允许时,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辅导授课,从而更好地帮助官兵了解心理学知识,对心理健康,尤其是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树立正确的认识。通过教育,还可以使官兵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小技巧和方法,帮助参加任务的官兵做好心理应对准备。同时,要梳理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针对各类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心理问题,编写应急救援官兵心理防护手册。此外,在任务发布后,及时根据任务特点,对官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官兵认识到有可能发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做好心理准备工作。(2)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防护训练。习惯化原则依据认知学原理,是机体在对无害的、重复性刺激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会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直至消退。心理训练可以通过特殊的训练方法让官兵形成心理免疫机制,从而有效提高个人心理防护能力,在执行救援任务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和效率。最重要的是通过训练使官兵逐步耐受刺激场景,将心理应激伤害程度降到最低。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加强应急救援官兵的心理防护训练,锻炼其心理抗压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防护训练,如自我心理放松训练、黑暗高压低温适应训练、损管现场适应训练、伤残及尸体处置适应训练、污河涉渡和本体受伤训练等[10],有效地提升任务官兵的心理防护能力,从而在实际面对高刺激性场景或剧烈的心理冲击时,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和心理疾病。(3)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根据心理训练原理,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经常密不可分,没有强大的体能和过硬的专业素质作为支撑,即便拥有很强的心理素质,也无法保证救援任务顺利和快速地完成。因此,在进行心理防护训练的同时,要重视体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或者进行结合训练,从而锻炼过硬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确保官兵在进行高强度和超负荷的连续救援作业时,有足够的体能保障,以及在危险条件下,有过硬的现场处置能力,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救援行动。(4)进行传统的使命信念和生死观教育。假如任务官兵缺乏正确的生死观,往往会导致其在行动过程中束手束脚,无法发挥出全部的潜能和效率。政治教育是我军的优良传统,通过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有效地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任务过程中为官兵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撑。因此,要牢记使命教育和生死观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明确应急救援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使任务官兵在心理上对救援中的困难和危险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在思想上做好受伤和应对各种困难考验的准备。

3.2 救援行动中的心理防护措施

3.2.1 重点岗位工作官兵防护 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情绪是否稳定是影响救援行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施救援任务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重点岗位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地预防和干预,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由于关键岗位官兵,如一线任务官兵和承担危险性较大任务的官兵,通常背负关键责任,需要面对严峻的心理考验,往往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面对情况不明或形势复杂多变的任务时,官兵极易出现应激反应,心理专业人员和心理骨干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分析影响关键岗位官兵心理健康的直接和潜在风险,第一时间去了解其实际心理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防患于未然。

3.2.2 任务间歇官兵负面情绪宣泄 人的情绪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度亢奋的状况,任务官兵在结束第一阶段的兴奋期后,常常会陷入疲劳期,在后继的任务中往往会出现烦躁、压抑等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将会影响官兵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状态,可通过设置宣泄室或购买其他用于发泄的设备,供官兵在任务间歇期进行情绪的宣泄[9]。通过直接的宣泄,有助于其及时消除负面情绪,从而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和困难。同时,心理骨干要及时发现情绪不佳的官兵,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宣泄,重新找回心理平衡,防止“积郁成疾”。

3.2.3 救援行动过程中的心理干预 研究证实,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海上应急救援人员出海前焦虑,减轻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有助于海上任务顺利执行,保障救援人员身心健康[11]。另有研究表明,通过早期干预,不仅可以减少心理应激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比如恐惧、抑郁、焦虑等,还可缓解食欲降低、睡眠障碍等生理反应[12]。因此,在救援行动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心理防护网络的作用,及时发现任务官兵的异常言行和举止及其他不良问题或苗头,争取第一时间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发生,保障官兵的心理健康。

3.3 任务结束后的心理评估和疗养

3.3.1 及时的心理评估、辅导和记录 既往研究发现,部分参与抗震救灾的救援人员在实施救援的过程中,由于一直忙于救人和工作,往往忽视了其自身的负面情绪,虽然一度在行动中表现得很勇敢、很正常,但一回到单位或驻地,时常会出现伤痛或低落的情绪,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4,13]。因此,在行动结束后,除了密切关注一些出现过心理应激或心理问题的重点官兵,尤其要注意那些在行动中表面上看上去“很正常”的官兵,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和筛查,对有心理隐患的官兵进行及时的辅导和干预。由于抢险救灾等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应激往往具有较长的潜伏期[14],可能对救援官兵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而长远的影响,因此,在任务结束后还要做好定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工作。另外,要将任务后不同官兵的应激反应和心理评估结果等及时地记录在个人心理档案中,便于在以后的训练和任务中,进行观察和排查。

3.3.2 充分的休息和疗养 休息本身就是充电,当身体和心理在短时间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以后,需要进行充分的休息和放松,这有助于个人重新恢复活力和斗志。在任务结束后,可通过一些集体游戏或活动,帮助官兵在集体的氛围中迅速摆脱负面情绪,感受集体的温暖。同时,合理安排任务官兵进行休假或疗养,通过与家人团聚或脱离工作环境,使负面情绪得到充分释放,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4 讨论

海上应急救援官兵属于具有重大应激源的群体,任务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和情感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释放或干预,将会强化任务官兵的无助感、丧失感和厌世感,甚至导致认知或人格改变,严重威胁任务官兵的身心健康[15]。若能针对各类任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防护训练,提升任务部队整体的心理防护能力,将有助于抵御因突发、紧急和复杂行动对官兵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16],对于保持任务官兵的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上救援行动的突出特点在于事故现场往往复杂多变,受自然条件和天气状况影响较大,且各类救援平台或设备有限。因此,如何保障救援主体的心理健康,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显得尤为重要,是提高救援行动效率的关键所在。目前,海军部队的心理防护仍缺乏专业化分层培训,尚未形成一体化心理筛查、预防、治疗,以及各级支持保障的多维度防控体系[17]。此外,尽管经历了各种任务的不断考验,海军部队在海上应急救援心理防护方面的经验仍然缺乏,如何构建有效的心理防护体系,形成一支保障有力的心理防护力量依旧任重而道远。尤其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如何有效地完成救援官兵的心理建设,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准备,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猜你喜欢

官兵救援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救援行动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