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闽茶两百年
2024-05-24晏楠
晏楠
壹
四落大厝的历史
最早开埠国际港口的厦门,中西文化贸易交融的先驱地鼓浪屿,在彼时汇集了闽茶之上品,活跃的茶商更在中国茶走向世界的传奇中留下了浓重笔墨。
其中鼓浪屿四落大厝的建造者黄勗斋家族和后来的陈玉露父子,皆是闽茶出口热潮的贸易商和推动者。
中华路25号的四落大厝是鼓浪屿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闽南红砖厝建筑,亦是省级保护文物,于清嘉庆1796年-1820年间由黄有山、黄勗斋、黄崑石三代族人建设,清光绪1886年其中两个院落(现编中华路23号、25号)由陈玉露父子买下作为宅第。
时间轮转至今日,这座两百余年的老宅四落大厝被认领,经过438天的翻修和改造,氲着茶香焕然新生,遂成鼓浪屿值得一去的喝茶地——二三丛。
在这之前,这座老宅曾同时租住过七户人家,略微翻修之后,它仍是回归为一处闽南传统院落。新主人延续两大茶商家族的衣钵,慎重地重拾起传播闽茶的使命。
贰
二三丛的新生
福建亦称闽,风土宜茶,更因茶品多样、品质上乘冠绝南北。早在清代,闽茶已然风靡世界。
“二三丛”,用心构筑的关于茶的场域,以一种向内的姿态邀请参观者,走进,感受,倾听。
取名为“二三丛”,丛即茶树,二至三再成丛的累加,是足以抵抗时间的生长和传播之姿,此即品牌寓意。
深感“重拾”的份量,有一份传承之责,也怀抱敬重。因而,“二三丛”自北向南寻访了福建各大茶产地,追溯源头,梳理脉络,坚持所有的输出和探索都建立在理解和回归茶本质的沉淀之上。
通过精研茶作,谨制茶食,甄选茶器,策划茶事,重新演绎“闽地风土茶”,将在地的自然与人文呈于茶桌之上,融入款待来客的茶汤之中。
“二三丛”也探索茶的表达形态,在不同的载体间尝试,为茶的被理解留下当代的、独到的注脚,试图一点点拓宽茶汤之美的广阔边界。
以茶道具为介,筹办“焕若融彻·杉江智手作玻璃器个展”;音乐为介,筹办“风禾尽起·真砂秀朗茶音会”;织物为介,筹办“着其自然·手作服饰展”;冥想为介,联合KULA筹办“洄·以茶入定夜茶会”,以食物和书籍为介,联合天屿水和玉书筹办“水月天合·闽茶巡礼茶会”……
叁
歷史与新生的交融
步入大门,渐渐隔开喧闹的人群,不自觉轻下脚步,弱了话声,心境微妙转换。风霜之下,两百多年前的红砖裂了缝,石条蚀了青,雕花磨了角,仔细端详起来并不完美,或是这岁岁年年的经历和洗练,让一场静默的讲述发生着。
院落背靠日光岩山坡,面向鹭江,是典型闽南红砖厝的三间张格局,左伸一廊护厝,正中的天井是整个建筑的秩序中心,四方围合,两侧房间依中轴对称排列。整个体验空间共设六张茶座,三间包厢和一个产品展陈厅。
踱步于每一处的茶席,没有花哨的装束,而是用那些熟稔的民艺什物巧妙组合,质朴的古家具有序安放,来自山野的绿植从容生长,一切自然而然,又潜藏惊喜。天井两侧半开放的操作间里,茶师和糕点师身影繁忙,煮水、备茶、制点,每一席茶需要环环精细地准备。
大堂放置着精制的十七款闽地茶品和甄选的国内外手作茶器,这是基于当下对福建茶的认知和独立审美做出的呈现,以此将所思和心意代为传递。
天色暗下,暖黄的灯光柔软点缀,明暗冷暖的细微层次拉出贯穿古今的时间轴,让当下的情绪与往昔得以连接。茶在氤氲中舒展叶脉,在地的风土浸入茶汤娓娓表达,闽地山川气度和海洋精神在交谈间款款浮现,任遨游,亦神往。彼时四落大厝,今日“二三丛”,永怀赤子心,静待走进,推开了解茶的这扇门。
责任编辑/张楠 美术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