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的三维思考
2024-05-24刘晓玲
〔摘要〕 党校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既是坚守党校初心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和落实实事求是校训的应有之义,更是彰显党校“两个不一般”属性的责任担当。从现实来看,党校教研所贯通的实践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与党的中心任务相贯通,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与改革发展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相贯通,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贯通,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党校教研要真正做到与实践相贯通,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校提出的“三点希望”为遵循,在真懂真信真知党的创新理论、提升“四个渠道”的质效度、健全教师与学员双向互动交流机制上想办法出实招。
〔关键词〕 党校;教研;实践;党校初心;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D26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2-0117-05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必须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畅通教学科研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渠道,推动党校教研人员深入一线实践,在接触实际、参与实践中打开视野、充实头脑、丰富经验,为培养高素质干部、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提供有力支撑。”〔1〕党校为什么要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与什么样的实践相贯通,怎样做到与实践相贯通,这一系列问题是其在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时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党校为什么要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纯粹的、不来源于实践的理论知识,也没有缺乏价值引领、不需要理论指导的实践锻炼。因而,在党校的教研活动中,只有做到与实践相贯通,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工作。
(一)坚守党校初心的必然要求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一方面,为党育才需要党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准确地讲清楚中央精神、解答学员思想上的困惑和回答学员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具体来说,党校教师要讲清楚中央精神,不仅要讲清楚中央精神是什么,而且要讲清楚中央精神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是什么,必须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党校教师要解答学员思想上的困惑,既要解答学员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误解问题,也要解答实际与理论之间出现的偏离问题。党校教师要解答学员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不仅需要贴近学员工作实际,而且需要跳脱出岗位的特定性、领域的复杂性、现象的多变性、个人的局限性。这些都要求各级党校必须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将抽象的、普遍的理论与具体的、特殊的实际相结合。也只有这样,党校教师才能将党的创新理论讲通讲透,才能防止沦为“传声筒”和“播音器”。另一方面,为党献策需要党校科研工作和决策咨询工作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重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黨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坐而论道,而要有党校的特点。党校如果同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一样,那就没有特点了,也没有自身优势了。”〔2〕党校教研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把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路径方法和对策举措。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在开展教研工作时,既要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下功夫,也要紧紧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党校教师只有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实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体系化系统化研究,才能坚持和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指导我们改造世界,才能提炼和总结出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才能避免出现“空对空”“两张皮”等现象。
(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应有之义
党校是党的重要窗口,透过党校的学风校风教风可以感知党风政风的一般状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风决定了党校必须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194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阐述了学风的本质和内涵。他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3〕,并将学风问题摆在“第一个重要的问题”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告诫全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也明确规定,党校不是普通学校,而是党教育培训执政骨干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要带头践行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校训决定了党校必须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所谓校训,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为中央党校制定的校训,是党校办校治校的灵魂,是党校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求。我们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的“开学第一课”,还是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抑或是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实事求是”是多次被提到的高频词汇。可见,教研活动作为党校的中心工作和基础支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实践相贯通。
(三)彰显“两个不一般”属性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不是一般学校,党校教育培训对象不是一般学生”〔2〕。这两个“不一般”是党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殊属性,也决定了对党校教研的要求“不一般”。首先,从教学目的来看,党校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全面增强学员的工作本领,让学员善于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党校教学的最终成效是需要用工作实绩来检验的。这就需要党校教学工作从一开始就要特别注重与实践相贯通,将实践要求贯穿于教学专题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铺排、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反馈的全流程中。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党校教学的主业主课是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业主课的性质决定了党校教学既不能是单纯的理论阐释和空洞的理论说教,也不能是一般的知识传授,更不能是工作技能培训和兴趣爱好养成。党的理论教育若是浅尝辄止,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就无法使人信服,更谈不上引导学员学而用、学而行。党校教师要通过党性教育,使学员自觉用党章党规党纪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身边人、现实事、先进模范、反面典型来时刻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而,党校教师在开展理论教育、党性教育时,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再次,从教研对象来看,党校学员大都是来自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有的还是“关键少数”。虽然他们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但共同之处就是实践经验比较丰富。针对“不一般”的培训对象,党校只有将教研与实践相贯通,才能让学员听得解渴、学有所获,在实践中管用。同时,学员带着问题来党校参加学习培训,这些问题既是党校为党献策的“天然”选题库,也是党校教研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二、党校教研与什么样的实践相贯通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党校的教研活动隶属于理论研究范畴,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总的来看,党校教研所贯通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一)与党的中心任务相贯通,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
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党校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够取得重大成就、光辉业绩的根本原因和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把党校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党的建设全局中来”,“必须坚持聚焦党的中心任务,找准党校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1〕首先,党的中心任务是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全局之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也是当前我们党的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使命任务。党校教研工作必须与党的中心任务相贯通,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牵引,使学员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进而使学员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党的中心任务是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科学研判。从国际来看,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国际战略环境还是国内基本国情,都发生了阶段性部分质变。党校的教研活动只有紧扣党的中心任务,才能使学员正确认清这种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情,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回应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抓住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牛鼻子”。再次,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开启新征程的战略部署。党的中心任务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涵盖了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实现“双碳”目标、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无论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还是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全面从严治党,都会被细化为一整套行动方案和进度安排,會清晰地指导我们如何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与此同时,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各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既是党和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见证,也有助于激发学员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二)与改革发展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相贯通,及时回答时代之问
实践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和导向,实践往往从直面问题、发现问题开始。社会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如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彻底化解,同时系统性金融风险抬头、过剩产能局部死灰复燃、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等新问题和风险明显增多。这些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是党校教研工作必须直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次,在实践基础上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办法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来源。实践的能动性体现在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不断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和问题,有一些是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的,有一些则是需要通过创新途径、摸索新方法才能有效应对和解决的。无论是老经验,还是新办法,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提炼,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也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这些经验和方法既是党校教研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也是党校教研人员开展理论创新的实践来源。
(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贯通,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党校的职责使命所在,也是自身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会分解落实为各个地方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任务和重大工作,具象化为各地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首先,基层实践最贴近广大干部的工作需求,是党校教研工作最鲜活最直接的材料来源。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的客观现实。这就需要允许和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探索、多元化尝试,同时也需要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具体的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甚至是针对具体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因地制宜地寻求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并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如浙江的“千万工程”为全国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了一域实践;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大批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探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这些实践既是各地结合自身具体实际开展的基层实践,也是党校学员的工作实践、具体的实践、特殊领域的实践。其次,基层实践既是顶层设计的落实,又是顶层设计的基础。顶层设计是有具体实际内容的战略规划,这一战略规划之所以科学,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就是因为它来源于基层实践和试点探索,它不仅是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且能够根据实践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都是党中央在总结农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转化为全国性的制度安排。基层实践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及需要,人民满意不满意、政策好不好、问题能不能解决,归根到底都会在基层实践中给予回答。
三、党校教研如何与实践相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就对党校提出了“三点希望”,即希望党校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希望党校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希望党校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2〕。这“三点希望”正是党校教研工作实现与实践相贯通的方法论和行动指南。
(一)真懂真信真知党的创新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做到融会贯通,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同各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回顾百余年党史,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根据时空环境的变化,从新的伟大实践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成为了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重要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大地上开出了绚丽的实践之花、结出了丰硕的实践之果。因此,党校教研人员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并以之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注重提炼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理论的全部意义在于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5〕党校教研人员不仅要对现实问题进行政策性、对策性研究,还要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既要跳脱出实际问题本身,上升到理论的角度和高度来研究现实问题,又要聚焦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方面的新案例、新做法、新见解,并经过理论归纳和思考分析出规律性成果。
(二)提升“四个渠道”的质效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党校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力度,实行蹲点调研制度,组织党校教研人员到基层一线深入了解实际,加深对国情党情的认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与高校教师相比,党校教研人员往往拥有相对更为畅通、更为稳定的实践渠道,这也成为了党校教研工作的显著性特征和优势。一般来说,党校教研人员最常规的实践渠道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在基层和相关部门挂职锻炼,二是蹲点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三是与相关部门开展合作研究,四是通过政务内网平台查阅相关文件。实践中,有关部门要保持这“四个渠道”的持续畅通,并不断提升其实效性。第一,健全到基层和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机制。党校教研人员要带着理性的认识开展挂职锻炼,避免为了挂职而挂职或完成任务式的挂职。同时,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要为党校教研人员到相关部门挂职锻炼作出制度化规范化的安排,增强挂职锻炼的对口性针对性综合性。各级党校要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展挂职锻炼工作,充分利用教研人员理论素养相对较高的优势,把党的基本理论、政策方针与基层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并将其运用于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的过程中。第二,健全蹲点一线调查研究机制。党校教研人员一是要深入生产生活一线和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系统地开展调查研究,了解黨情政情社情的真实情况。二是要掌握、运用正确有效的调研方法,真正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问题之道。党校要为教研人员一线调研“开绿灯”,明确给予相应的保障支持。第三,健全与相关部门合作机制。一是要完善党校和相关部门合作机制,以使教研人员参与到地区重大课题、决策参考的调研和写作中。尤其是对于本地区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对策性研究,要形成协同攻关合力。二是要探索构建党校教研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对口业务处室的长效机制。党校要根据教研人员的学科方向,与对口的业务处室搭建日常联络机制,定期参与相关业务处室的座谈会和互通情况会等。第四,拓宽党校教研人员信息来源渠道。党校相关部门要建立教研人员阅文制度,主动传阅上级党委政府、同级党委政府的相关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等。对于保密文件,可以根据有关保密法的程序和规定,在限定的时间内借阅归还等。
(三)健全教师与学员双向互动交流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系统有一支高素质教研队伍,有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员,要优势互补,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善于以重大课题为牵引,凝聚各方力量,尤其要利用好学员这个独有的资源,创新学员参与决策咨询的机制,让经常作决策的人为决策研究提供‘金点子、开出‘好方子。”〔1〕第一,党校教师应主动接近学员,补强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短板,以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一是要积极参加党校(行政学院)的各类班次(进修班、培训班、理论研修班、专题研讨班等)的学员论坛、互动交流、小组研讨等活动,并用学员“带来”的问题组织开展双向交流。二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交互式应用APP,为教师和学员搭建互动平台。三是要把“向学员学”的思维贯穿课前、课中、课间、课后全过程,不断拓展教师和学员互动的时间和空间,以有效提升教师与学员互动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充分利用学员资源,不断提升其在党校教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学员本身就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在具体的专业领域里有着别人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尝试在开展一些具体专题的研发时,有计划地邀请学员全程参与,充分征求学员意见,诸如选题的确定、课程结构框架的推敲、内容逻辑关系的衔接、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等。在新课试讲和集体备课中,可以多让学员来评课,多听听学员的建议和感受。第三,大胆尝试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制的做法,在适合的班次中确定导师与学员的带培关系。实践中,党校要重点以“咨政课题”的形式对学员进行带培管理,以教师和学员为“双主体”开展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对策性研究。如针对某项决策或者具体工作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学员拿出解决方案,并与导师充分讨论;教师在选择调研题目、拟定调研方案、采用调研方式、总结调研成果等方面给予学员具体指导。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求是,2023(07):4-13.
〔2〕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09):3-13.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4.
〔5〕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01).
责任编辑 王桂芳
〔收稿日期〕 2024-02-19
〔作者简介〕 刘晓玲(1981-),女,湖南湘潭人,中共长沙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