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理念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应然取向与实践路径

2024-05-24聂彤陆韵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西藏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土理念生态

聂彤 陆韵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乡村学校肩负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任务,需要以因地制宜的方式深入挖掘乡村环境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促进乡土文化精髓的传播。目前,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过于注重外在文化的表象,而忽视了涉及更实用功能的隐性文化。[1]此外,乡村学校精神文化存在空缺,与乡村文化价值高度背离,出现集体的迷茫、挣扎与无助等精神危机。[2]由此可见,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离不开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乡土文化理念的淬炼和文化建设途径的思索。本研究试图依托“两山”理念分析乡村学校中生态文化建设对策,在此基础上构建因地制宜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范式。

一、“两山”理念指引学校文化建设的可能性

(一)“两山”理念与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契合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延伸,凝练生态审美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折射绿色生态伦理观。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安吉天荒坪镇余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展开实地调研,强调发展内在统一的生态经济。2015年习近平同志召开并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致力于打造中国式生态发展的顶层设计。[3]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两山”理念为经济社会的互利发展指明方向,在关注民生福祉的同时,探讨人与自然发展模式。[4]

学校文化是在特定的教育场域中,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创造、传承和维护所形成的社会经验。从学校文化本质分析,学校文化表征学校特定的价值取向、态度、行为;[5]从文化系统相互关联的观点考虑,学校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复杂且细密的生态系统,由各种不同元素构成并相互作用,涉及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6]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历程中形成的主体。[7]总体而言,学界对学校文化内涵的解析兼顾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价值内涵,涵盖对制度结构与行为特质的解读。

“两山”理念对人类生态文明提出的哲学思考与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相契合。目前乡村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已在小范围区域展开试验并取得实质性进程,但在理念观、文化观、实践观等角度存在发展瓶颈。一是学校文化建设指导理念的匮乏。学校虽愈发重视自身文化建设,但多表现为器物的置办、学校外观的修缮,重外显文化而轻内隐文化,未能留住乡村文化的根。二是乡土文化自信的缺席。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结构受城市学校文化建设模式的冲击甚至遭到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村学校独有的生态文化价值。[8]三是实践策略的空缺。学校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以学理性思考为主,缺乏因地而异、因情景而异、可操作性强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隶属学校文化建设重要部分,涵盖物质、精神、制度等多维度的改革,与“两山”理念的指导领域高度契合。“两山”理念厚植乡土社会,满足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核心需求;“两山”理念遵循乡村生态发展逻辑,与乡土社会的文化结构、内容组成高度匹配,支持并维护了乡土社会的语言符号、知识结构等本土性文化表达;“两山”理念锚定农村场域生态要素进行重点开发,为学校内隐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如何运用“两山”理念研究乡村学校文化建设

“两山”理念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注重将生态意识与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密切结合。乡村学校落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价值取向,初步展开探索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交叉发展的生态模式。

“两山”理念的介入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建设视角、指导理念、实施路径等生态学思考。其一,“两山”理念开拓了生态学视角,构建了区域特色文化与学科知识体系交叉发展的教育新生态。作为当今时代的研究热点,“两山”理念拥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赋予了实现乡村生态与文化有机发展的价值意蕴,其中全域协同的发展理念更是对文化教育、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二,“两山”理念从实践角度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宏大的蓝图,通过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文化观回应了学校文化建设在空间特质与社群文化方面的挑战。“两山”理念下学校文化建设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为具体实施路径,涵盖物质生态文化建设、精神生态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借助多元文化推进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其三,“两山”理念在乡土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强调并重视乡土美学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一方面,乡村学校将成为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原点和辐射源,落实教育发展的民生意义与群众立场;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将生态知识带回家庭,再映射整个社区和乡村。

二、“两山”理念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应然取向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嵌入生态伦理教育要素、发展乡村多元价值和推动乡村学校文化的新样态为目标取向,旨在将乡村学校打造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满足当前社会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两山”视域指引:生态伦理教育要素嵌入

“两山”理念聚焦社会生态伦理价值,科学指明了生态教育系统发展的内生之路。乡村学校文化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在教育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9]乡村学校教育系统的核心特质受乡土社会的族群结构和资源分配策略的影响。因此,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层次与当地乡土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息息相关,这一密切关系对于乡村学校教育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伴随着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持续开展,学校文化在与自然资源的结合程度、乡土文化的挖掘利用程度等方面的欠缺引发人们思索。[11]就当前而言,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缺乏对乡土教育情怀的关注,未能充分考虑和利用乡村教学生态。乡村学校与乡村场域生态意识的缺位需借助多元生态文化资源作为载体,推动乡村社群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山”理念所强调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与乡村学校的教育优势相契合。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将以生态教育为基础,注重保护乡村学校的发展特色和生态环境,致力于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和教学效益的统一。

(二)“两山”地域互构:当代学校文化认知重建

“两山”理念下学校文化建设将紧密关联农村的本土文化特征,注重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的精髓,以实现教育、生活和生态三个维度的高效协同。乡土社会文化结构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相较于非流动的土地,呈现出流动的特质。文化流动的属性赋予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可能性,为乡村学校的教育发展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两山”理念蕴含优秀乡土文化,记录乡村学校外部环境变迁,满足学校在教学文化、课程文化、传统文化渗透等层面的柔性需求。乡村学校应当深入挖掘“两山”理念基因,着眼于学校自身的优势,加强对多元因素联动性、协同性和生态性发展的重视。校方需要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打造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的新样态,即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乡村学校文化在生态学领域的变革应当充分涵盖课程、教学和管理等多个领域,以凸显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地方性与独特性。

(三)“两山”文化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发展逻辑

“两山”理念为乡村文化审美的修复和重塑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生态美学促进转型期的乡村社会在精神和物质层面上的发展。乡村学校作为区域文化集中产出与再生产地,承担着乡土文化保存、修缮和创新的使命。随着乡村与乡村学校文化价值的不断交换,乡村独特的文化视域与区域属性衍生推动教育教学的二次增值。乡村社群为了摆脱乡村文化秩序紊乱的困局、实现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必须准确把握乡村文化惯性所具有的潜力。“两山”理念的生态属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内在特征,体现了乡村生活习性和生产习惯。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传统乡村文化在规范、引导和塑造乡村社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乡村原居民既是乡村建设的探索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也是社会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承者。因此,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将在尊重乡村主体审美逻辑和情感诉求的基础上,积极借助音韵、形态、声响和色彩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把无形的乡村文化巧妙转化为具象的区域符号,以突显其独特内涵和价值特性。

三、“两山”理念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两山”理念与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融合实质是乡村教育本土化、生态化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实践可从以下路径展开:

(一)供需持平:加强补偿性生态文化资源配置

在“两山”理念指导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回归生态学的教育属性。学校可以通过加强补偿性生态文化资源的配置,扩展乡村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满足学校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利用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元素来装饰校园,布局以“两山”理念为教育主题系列的阅读角和阅读墙,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树立校园艺术典范。在“两山”理念指导下,学校文化建设者应当立足本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条件,关照校园自然样态,搭建乡村学校生态文化的展示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以“校园景观墙”“校园自然景观观察”“阅读角”等为载体,创造性地运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另一方面,基于生态审美视角和课程开发原则,乡村学校应当深化对生态学和教育教学建设理念的解读,大力挖掘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加大力度开发以宣扬“两山”理念为主旨的课程,在学校课程开发中有机融入本地生态特色,推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二)资源嵌套:形塑场域化乡村学校文化理念

“两山”理念寻求生态与生产力的平衡,落实到学校文化建设上体现为乡村文明、文脉、风俗与乡村学校文化布局的有机融合,这在增强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生态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乡村生态环境与乡村学校建设存在部分场域叠合的特征,两者在修复、完善乡村学校文化上可看成共生资源的多元主体。乡村学校文化的发展高度取决于乡村学校生态文化精神力的塑造程度。其一,乡村学校要定期开展以“两山”理念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巩固学生对“两山”理念的认识,校方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并引入项目化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新的教学模式。其二,乡村学校应加强思想面貌的建设。“两山”理念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求学校从校园生态实际出发,凝练乡村学校生态文化的发展理念,将其提炼为具有特定内涵的符号表征,并有机地融入乡村学校的校风和班风建设中。

(三)秩序重构:健全标准化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乡村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已然成为研究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学校在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是评估乡村学校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其一,完善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体系。乡村小规模学校对财政经费拨付和师资配置高度敏感,在经费资源上存在高需求与低利用的困境。乡村基层学校文化建设应充分调动多方资源,确保筹备充裕的资金,为推进乡村学校生态建设全方位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其二,培育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生态文明建设对学校来说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任务,需要各部门之间高效协作。因此,培养专业人才是确保生态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组织培训班和研讨会等方式,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教职员工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其三,建设多层次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估管理制度。在“两山”理念大背景下,乡村学校需要从源头完善与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相关的评估监管机制。乡村学校生态建设的监管检查工作需落实到具体的学校组织结构、常规管理制度当中来,定期展开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审查活动。

结语

“两山”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立足于乡村本土文化,是教育、生活、生态三方的整体协同,其本质是以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将区域生态文化融入学校文化范畴,形塑扎根于乡土特色文化的课程资源,摆脱学校在文化建设条件、理念、途径等方面的窘境,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为契合“两山”理念所倡导的生态价值观,乡村学校将以教育要素更新、学校文化重建、乡村社会振兴为核心,进一步推进“两山”理念助力乡村学校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乡土理念生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乡土中国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