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祖荣《第三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

2024-05-24王丹清阳军

音乐生活 2024年3期
关键词:主部奏鸣曲小节

王丹清 阳军

郭祖荣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创作从艺术歌曲起步,又经由钢琴音乐向多声部音乐探索,长期笔耕不辍,写下了海量作品。据不完全统计,郭祖荣自1946年开始创作至今,共作有交响曲33部、钢琴协奏曲9部、小提琴协奏曲4部,以及交响音画、交响诗等交响性乐曲50多部,此外还有200多首室内乐作品,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创作交响曲数量最多的华人作曲家之一[1]。虽然郭祖荣后期已很少创作钢琴独奏作品,但钢琴音乐作为他早期向多声部音乐创作探索的尝试,早已成为其音乐思想的重要载体,深入解析郭祖荣早期的钢琴音乐作品,对于理解他后续的创作无疑是有益的。

根据郭祖荣的自传《音乐的徘徊》[2]及其外孙林见南所著的《郭祖荣创作心理研究》[3]所述,郭祖荣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951年的夏天,當时的他正在上海备考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系,空余时间便创作《第三钢琴奏鸣曲》,这一创作过程涵盖了他努力备考、艰苦奋斗到无奈落榜的历程,这些经历也化作了若干的乐思融入到了这部作品当中。

一、作品分析

郭祖荣《第三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单乐章的作品,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写作,但其同20世纪的大部分中国钢琴奏鸣曲一样,在结构模式方面与典型的西方奏鸣曲式有着显著的差异[4],如再现部中的副部并未进行调性回归,以及在简短的展开部后接续了一个长达75小节的插部等,前者在尾声中得到了化解,而后者通过富有特色的材料选择与组织方式成为了乐曲的一大亮点。以下将依序详细解析。

乐曲以c小调为主调,四小节引子在缓慢的速度下以fff的强力度导入乐曲,加重音的附点节奏具有主部主题特点,厚重的低音区音响奠定了乐曲沉重的基调。第5小节起,主部主题由快板对比式地进入,2小节乐节变化重复构成的4小节乐句呈示了主题的核心动机,经过对动机的裁截与扩充,发展出了两句具有对比性质的乐句,构成了aa1b(4+5+8)结构的乐段,并完满终止在了第21小节。

连接部采用主部主题材料作为过渡,第28-39小节高声部进行了四次渐扩充的、大幅度的音阶性旋律音型的下行跑动,导向副部,是一个比较具有西方古典奏鸣曲式典型特征的连接部,即以主部主题材料为基础,与主部一气呵成的连接部[5]。

副部主题具有明显的民族调式特点,在c商燕乐调式下呈示,旋律性较强,音调豪爽乐观,与悲愤的音型式的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副题由c+d(4+6)两个对比乐句构成,在第49小节以c为主音的属主进行达成终止。在后续的结束部中,副部的两个乐句多次裁截、拼接,变奏出现,以完成巩固副题的功能。

展开部第一阶段在g小调上以主部主题素材展开,第82小节进入第二阶段,采用副部主题材料继续发展,但规模相当简短,到第92小节,便在渐慢中停止了展开。随后,乐曲引入了新的呈示性材料,该素材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根据其他学者文中对作曲家原话的转述,这一部分在作曲家的构思中,像是一个插入在乐曲中间的第二乐章[6],是作曲家在该单乐章作品中植入套曲因素的体现,也有学者称之为插部段落[7],本文的分析也参考了这一说法,将其定义为插部。该插部中共有两个新素材,它们在插部的第一阶段中相继呈示;进入第二阶段后,这两个素材通过对位与变奏的方式进行展开;第三和第四阶段则分别是对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扩充,两个素材多次对话交织,描绘作曲家复杂的心理状态。

第168小节,乐曲速度回到快板,低声部伴奏织体音响急促,高声部出现了主部主题的音调准备,在第172小节的属准备与织体准备下,再现部于第173小节进入。对呈示部进行了基本一致的再现,但不同于奏鸣曲式常规的是,副部主题在再现中并未回归主调,未达成调性服从。

接下来便进入了长大的尾声段,第一阶段是呈示部中结束部的再现;第二阶段则开始了一段具有主部主题性格的延伸,此时乐曲也终于回归主调;第三阶段主部主题再次出现,乐曲在主题悲愤而沉重的情绪中结束,主题在尾声中的再现使得奏鸣曲式的结构最终完满,弥补了再现部中副部主题未能回归主调的遗憾。

二、创作特点

(一)主题特点

在该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四个不同的主题。

首先是主部主题(见谱例1)。该主部主题由两个核心动机通过裁截、模进等方式组合、发展,在全曲中延伸。快板速度下,厚重的低声部音响支撑着的音型化旋律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调,而与之对比的副部主题,据说是郭祖荣在上海初次听到的西北民间音乐,是具有歌唱性的旋律音调,在罗忠镕的《第二小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也采用了同样的主题进行创作,相比罗忠镕作品中刻画出的灵巧性格,郭祖荣在处理这个音调的时候赋予了其更豪迈壮阔的形象。

剩下的两个插部主题富有特色。插部主题I由主部主题变形而来,维持了乐曲的统一性。其保留了迂回的旋律与附点节奏,节奏时值扩大一倍,深沉的低声部素材来自乐曲的引子,在温和的快板下娓娓道来,原本悲愤的主部主题转向忧郁,张奕明的文中将其解释为“作曲家的思乡心情”。插部主题II的素材据说来自上海街头的叫卖音调,是对当时上海街道音景的描摹,这一材料来源形式在郭祖荣先生日后的创作中也时常出现[8],反映了郭祖荣对生活现实音景的关注,他灵敏地捕捉了这些声音画面,并将其使用于自己的作品当中,达到刻画特定场景的作用。

对于插部主题II素材的具体来源出现了说法不一的情况,目前的共识是认为这是一个叫卖的音调,但在林见南的《郭祖荣音乐创作心理研究》中称是光明牌棒冰的叫卖,在张奕明的《用音乐写成的“青年日记三部曲”》中则称是桂花赤豆粥的叫卖,笔者通过查找网络资料比对后,认为乐曲中出现的插部主题II音调似乎更接近维修棕绷床的叫卖音调。维修棕绷床的叫卖版本众多,但基本音调类似,笔者选取了纪实频道《海派真生活》节目中的一期专门访谈,对其中出现的叫卖音调进行记谱,并与乐曲中出现的主题对比如下,通过观察谱例2与谱例3,可以看到叫卖音调体现出来的节奏以及相对音高与乐曲中的插部主题II的旋律是基本一致的。

在插部中,两个主题多次变奏,并以对位手法交织,将思乡之情与异乡街道之景相融。忧郁的情绪缓缓托出后,街边的叫卖便悄悄闯入,二者的交织既是安静的沉思被打破的焦躁,也是思维与现实交互,从心里的苦闷中暂时出逃的片刻喘息,最后,又以叫卖声的渐渐远去结束了插部。这样的处理,使得情绪与现实这两种维度的事物得以在音樂的世界同时出现,具有独特的诗意。

(二)日记式的记叙性质

上述这样的表达方式,牵出了这部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特点,那便是其日记式的记叙性质,此为来自张奕明文中的概念,他在文章中写道:“有一类特殊的作品,比如日记、便笺、信件,在创作时,创作者并不会像写小说一样推敲,甚至并不认为它们是作品;写成后,一般也不会像写小说那样修改,不会公示。这类作品,虽未精心设计修饰,但日后往往因其私密性和真实性而成为可靠史料,甚至成为作品。”并且认为,郭祖荣的多数作品都符合日记式的特点:“这些音乐作品有日记般精确的写作日期;很多作品记录了作曲家在写作时的心情和感受;手稿上极少看见涂改痕迹;作品写完后会被扔在抽屉里,直到多年后,它们如果很幸运地还存在,才有可能被翻出来演奏。”

笔者认为,作品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作曲家认为可以定稿的作品,是会经过精心誊写的,这一点在其钢琴作品选集的序言中有所提及,所以精确的写作日期和少有的涂改痕迹是否作为日记式的特点此处暂且不论。但日记式特点确乎是存在于《第三钢琴奏鸣曲》中的,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其音乐内容对于作曲家当时经历与感受的记叙,如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艰难处境与乐观精神的对比,插部中思乡之情与街道音景的交织等,都对于郭祖荣考学的经历与当时的具体心境具有较强的描绘性,其中对于街头叫卖音调的记录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此我们很难不说,这些“被扔在抽屉里的作品”近年来得到整理并出版是相当幸运并且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结语

本文解析了郭祖荣先生的早期钢琴作品《第三钢琴奏鸣曲》,涉及多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大部分近现代作曲家的共性特征,那便是其兼具西方技术的影响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在西方技术的影响方面,郭祖荣长期以贝多芬作为他追求音乐道路上的明灯,在这一时期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为主要的分析学习对象,在投考上音时弹奏的也是贝多芬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因此不可避免地在创作《第三钢琴奏鸣曲》时受到贝多芬的影响,比如其创作中种子动机式的主题构建与发展方式、复调思维在主调中的融入,以及各个乐段的大篇幅扩充等,都具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影子。在结构上,具有较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特征的连接部也体现了他在古典奏鸣曲中模仿、学习的痕迹。同时,郭祖荣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长的,因此,他的创作在西方技术的理性框架下,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因素,如具有散板特征的引子、来自民间的主题材料等。在这样一首处于对西方作曲技术进行初步学习的阶段创作的乐曲中,民族的音乐语言从西方的乐音组织秩序中自然流露,是郭祖荣的创作具有深厚民族性与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注释:

[1]郭祖荣:《郭祖荣钢琴作品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1年,封底页。

[2]林道侃,郑长林:《音乐的徘徊》,黑龙江文化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第116—125页。

[3]林见南:《郭祖荣音乐创作心理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年,第210—211页。

[4]杨若男、阳军:《20世纪中国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研究——以汪立三〈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为例》,《音乐生活》2021年第7期,第42—44页。

[5]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170—171页。

[6]张奕明:《用音乐写成的“青年日记三部曲”——郭祖荣的三首无标题钢琴奏鸣曲弹后》,《人民音乐》2020年第3期,第12—15页。

[7]李思羽:《郭祖荣〈第三钢琴奏鸣曲〉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第5页。

[8]檀革胜:《郭祖荣:信仰的布道者》,《福建艺术》2012年第6期,第24页。

王丹清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阳 军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高月)

猜你喜欢

主部奏鸣曲小节
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主部与连接部的三段性现象
手机上的奏鸣曲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春天的奏鸣曲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饥饿奏鸣曲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承德清音会16首乐曲段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