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深度教学路径探索

2024-05-24广州市第五中学朱宪云

师道(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香雪大山田园

文/广州市第五中学 朱宪云

一、问题提出

当前中学语文日常教学中,一方面是重结论轻生成,导致学生掌握知识概念化、浅表化,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是过多设置情境但缺乏逻辑,一个探究环节结束后,不能环环相扣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欲望不强。学生用于思维提升的时间不足导致其思维水平较低。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想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就应充分体现深度教学的价值观、学习活动观、教学过程观,符合深度教学的基本理念、内在标准、基本模式和学习策略。为此笔者尝试进行促进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路径研究。

二、相关概念

1.深度教学

郭元祥教授在《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教学变革》一书中认为:深度教学或深度学习之“深度”指向的是实现教学价值与目标达成的深度、知识理解和转化的深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深度。因此,深度教学是导向学生素养发育的意义性教学、理解性教学和生成性教学。意义是教学的根本价值标准,理解是教学的根本基础,生成是教学的根本方式。

2.高阶思维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将思维过程具体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 个层次,其中,分析、评价和创造为高阶思维;钟志贤教授认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从认知水平表现上分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从思维能力上体现为问题解决、决策力、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路径探索

以铁凝《哦,香雪》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两文的教学为例阐述。

1.以文本为核心

文本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语言文字组合。语文学科是一门在文本实践活动中落实知识、提升思维、寻找规律、建构图式、获得意义的学科。文本是语文学科最大的特殊性之所在。引导学生在具体文句中找答案,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对文本的梳理和品析中。

《哦,香雪》一课:让台儿沟与世隔绝的大山美吗?

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P19)

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P19)

从以上文句尤其是加粗斜体字词中,可以看出:台儿沟的人们并没有发现这种美,他们只是虔诚地接受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归去来兮辞并序》,任务一:品析“乐中有悲”的情感。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田园之乐”和隐含作者悲伤之意的句子品析,也需要学生细读文本,找出相关句子,才能准确把握文章情感。

2.让学习可见

用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任务链,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提出一系列问题、任务,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层深入,严谨灵动,形成清晰的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过程。

《哦,香雪》一课,思考1:火车的到来打破了谁的宁静?

思考2:让台儿沟与世隔绝的大山美吗?

思考3:是谁第一个发现了大山的美?

此处让学生快速梳理文本,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诗体”小说之美,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

思考4: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山的“严峻而温厚”的淳朴美,养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被风景如诗的大山养育,自然就人美如诗。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小说中人物的“美”。

此处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具体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限制,理解文本的跨时代的青春价值。

思考5: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按照文化知识水平来看,香雪作为“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应该和公社的同学们更容易成为朋友,但为什么香雪在公社中学里没有那么多姐妹,却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呢?

思考6:《哦,香雪》中现代文明与封闭山村的碰撞和路遥、汪曾祺这两位作家的有什么不同?

思考7:时光飞逝,今年已是改革开放第44 年,《哦,香雪》这篇文章也已面世40 年。40 年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火车开进了神州大地上无数个台儿沟,为那里的青年们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铁凝城乡融合的美好期待是否已经实现了呢?

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现实背景分析小说的当代价值,启迪学生思考与追求青春的价值。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课设置三个任务,任务一:体会“乐中有悲”的情感。找出表现“田园之乐”的句子和“乐中有悲”的句子。任务二:根据之前所学和你对陶渊明的了解,你认为“忧乐相生”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任务三:根据相关补充资料,探究陶渊明的“田园真意”。先以《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深刻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为依托,引导学生分析其复杂情感形成的原因。再以“田园”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回顾中学阶段所学习的陶渊明诗文,并结合相关拓展资料,思考作者不同时期诗文中对“田园”的表现有何不同,初步形成对陶渊明“田园之思”的认识。启迪学生通过感悟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田园情怀,形成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3.让思维发生

细读文本,进行理解、探究、鉴赏活动,通过感受、联想、想象、分析,不断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同时设置评价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

《哦,香雪》一课中“铁凝笔下现代文明与封闭山村的碰撞和路遥、汪曾祺这两位作家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辩证思考。该课还设置“写”的任务:针对“小镇做题家”现象,撰写一篇400字的短评。这就需要综合运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来完成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有几个地方补充了相关资料,比如铁凝对少女情怀的理解,对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认识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在联系中深入思考,全面准确把握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课,任务二“乐中有悲”的原因探寻,结合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文本的矛盾之处并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深度思考后,得到较为深刻的理解:一是当“志向”与“志趣”相遇,“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陶渊明”遇到了“一个崇尚自然的陶渊明”,这两个陶渊明走到一起,矛盾就产生了。也正是这些潜藏在“平生之志”下的“志向”和“志趣”的纠缠、矛盾与反复,使得诗文中虽然描写了辞官归去后美好闲适的归隐生活,但我们依然能从其中读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深刻隐忧。二是当时的士人,难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心愿,只能转向追求内在自我的精神世界。该诗暗含的忧伤基调不仅是陶渊明的个人选择,更是一曲时代造就的名士悲歌。任务三考虑到学生中学阶段所学的陶渊明诗文均与“田园”关系密切,就选择陶渊明的“田园”作为研习主题。借助课内,适当勾连课外,补充资料,要求学生自主梳理、比较、整合、联系,探究陶渊明的“田园”真意,理解陶渊明对人生、社会的认识与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无疑是深度活跃地发生着的。

4.让文化浸润

根据教材内容合适地融入文化教育,在古诗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中的体现中自不必再分析,在《哦,香雪》现代小说中的教学中表现得也很突出。该课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小说主题内蕴,传承小说文化内涵。现代文明和乡村的冲突碰撞本身就是特定时代特定阶段的文化,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素,体现了语文教学“文史结合”的特点。另外突出的一点是“文论结合”,该课抓住“诗体小说”的文体特点,从“景美如诗”“人美如诗”“情美如诗”三个方面进行赏析思考,让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了该类小说的特点,把握了相关的文学理论,这也是文化浸润的一部分。

5.让社会进入

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和《哦,香雪》这篇文章面世40 多年后,铁凝城乡融合的美好期待是否已经实现了。补充“小镇做题家”的现象,让学生写短评。都是在引导学生结合现实背景分析小说的当代价值,启迪学生思考与追求青春的价值。这就是和现实结合,让广阔的社会进入深度的课堂。

陶渊明对田园的坚守,实际上反映了他的“人性之光”,这种光就在于: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拒绝摧眉折腰;坚守节操。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简单地说就是人格独立,精神自由。人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只要你有精神,有理想,有追求。那就是诗意的栖居,那就是拥有自己的精神田园。愿我们的生命中都能拥有自己的精神田园,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这一段结语也是在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深度思考当今社会的一些精神现象,水到渠成地进行人文化育。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深度教学应该紧扣文本,利用多种阅读方法、多个问题和活动,搭建解决问题的平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和经验,通过深度教引导深度学,真正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收获生命的灵动。

猜你喜欢

香雪大山田园
谈谈《哦,香雪》中美好的友情和亲情
春天的大山
香雪形象探析
青春的觉醒和生机——《哦,香雪》自主读写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紧贴人物读小说
大山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