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语言的运用与传播效果
——“中国新闻奖”新闻报道作品研究
2024-05-24黄家雄
黄家雄
很多“中国新闻奖”新闻报道作品(以下简称“中新奖报道作品”)在报道那些时空集中、镜头感强,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充满悬念,有矛盾冲突、戏剧性强的新闻题材时,往往运用电影语言进行表现,将电影内容的构置要素渗透到新闻作品的内容中,使新闻报道显得别开生面,戛戛独创。
一、用画面展现新闻作品的内容,具有直观性、鲜活力、感染力
2008年1月19日,万里长江第一隧东线全线贯通。《湖北日报》对此以《昨天,我们走过了长江》[1]进行了报道。
……
13时45分,记者从武昌友谊大道旁21.5米深的竖井台阶拾级而下,走进隧道。洞内灯火通明,电线、管网布置得井然有序,专用轨道静卧隧底——绝大部分工人已在江北井口静候历史性时刻。
……
14时07分,行至标号490隧道环片处,标志显示这是江底最深处。此时,江汉关水位14.11米,记者置身江面41.75米之下,头顶一江水的感觉油然而生。
……
15时08分,24岁的梁寿轻摁按钮,巨大的盾构机刀盘缓缓旋转,穿透最后一米土石,江北竖井外锣鼓齐鸣,掌声雷动:长江第一隧通了!
15时25分,盾构机刀盘停转。钻过盾构机刀盘,记者步出隧道,踏上江北土地。
……
该作品用电影语言再现了记者在隧道中行走的目之所见,使读者仿佛来到现场,去亲见隧底的网线与轨道设施,去亲自感受长江水面与隧底的深度落差,去亲身体验隧道瞬间洞开的欣喜,有极强的代入感,让人看后经久难忘。
电影语言是电影表现题材内容、讲述银幕故事、抒发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各种特殊符号和方式的称谓。电影语言首先是用画面建构电影故事的内容。因为画面具有情节演进功能,具有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的塑造力量,将这两者作用的结合就使画面成为银幕内容呈现的视觉单位。电影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的视觉单位来表现题材内容,阐明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
很多中新奖报道作品都是用这样的电影画面来表现题材的内容的。如《“三西”扶贫记》[2]报道的是国家实施“三西”扶贫开发3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文笔触30年的艰难历程,弹奏出激昂、奋斗、艰困、抗争、进步的乐章。作品在构思写作时,整体借鉴了电影的表现手法,首先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花儿”开头,使之在开首就笼罩着一种中国西部电影的情调。在主体内容展开时,完全用电影剧本的写作方法,运用短句、短句段落构成画面。如第一部分“山水记”中写道:
家乡的山来家乡的水,家乡的花儿它最美;家乡的酒啊喝不醉,尕马儿我不想拉回。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一个粗壮的汉子立于坡上,脖子一挺,一声长吼,一曲“花儿”拔地而起。
这汉子,就是定西市临洮县阳屲村党支部书记、当地著名“花儿”歌手瓦广吉。
……
瓦广吉说,30年前,这儿都是荒山秃岭,别说树了,连庄稼都是“马毛庄稼”,只能长马毛那么高。
说话间他把两个手指一张,食指与拇指拉开些距离——这就是马毛的长度。
这里呈现人物唱歌、说话、动作这三个画面,表现了西部土地的贫瘠。
……
最旱的年头,草长得太短,驴只好把嘴扎到地皮上去啃,结果下嘴唇都被坚硬的地面磨掉了,嘴肿得像水桶粗。渴极了的牛嗅到了水的气味,挣脱了缰绳,追着政府的送水车一路狂奔。水盖刚打开,几只麻雀自天而降,一头扎进水桶,溺水而亡。
这里呈现出四幅画面,也把西部天旱的情境写透了。这篇作品就是用这样的电影画面演绎“三西”扶贫开发的故事,若是电影制作者要将其拍成电影,即便只根据其语句所表现的画面去拍摄成一个个镜头,也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
《爱心无价》[3]报道的是军嫂韩素云伴随丈夫在广西戍边,身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恶疾,当她正处于心如槁木、但求一死的时候,广州中医学院附属一院无偿对其作治疗。广州市民伸出援手,纷纷捐款。在医院精心治疗和社会各届的关心下,韩素云病情好转,得以康复,心头重新燃起生命之火。作品在报道这一题材内容时,完全运用了”电影镜头+画外音”的手法,让受众在阅读时,就像是在看一部微型电影。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如《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4]、《北京有个李素丽》[5]、《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6]、《菜价追踪》[7]等。
电影的画面内容是具体的、直观的,也是可视可感受的。中新奖报道作品借鉴电影用画面表现内容形式,用文字语言构置画面的具体内容,以达到让受众可内视、可感受的效果。电影画面构成的基本因素是主体、陪体、前景、背景。主体是画面内容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拍摄构图的中心,表达中心思想。陪体是用来衬托主体、补充主体的次要人物或事物,使主体更突出。前景是主体存在的场所、位置、时间、季节、气候等,对主体的形象进一步作烘托和渲染,加强表现力。背景是在画面的主体之后所呈现的景物,以此交待主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地理位置、场景气氛,起到深化主体的作用。中新奖报道作品中的一些佳作就是运用这样的因素来构置新闻画面。如前文所述《“三西”扶贫记》的例子中,主体是瓦广吉唱花儿,形象刚强、豪迈,是画面内容的主体,他是开发西部的主人。陪体是格调响亮、充满新生活内容的民歌花儿,它起到烘托瓦广吉开发定吉贫脊土地的刚朗形象。前景是山坡,表明人物所在的场所、位置,承载画面的具体内容,对瓦广吉的精神起烘托渲染作用。背景是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用来说明瓦广吉所处的环境和现场氛围,寓意瓦广吉从事的开发工作一片火红,深化了画面的内容。这样的画面,写得有人有物、有性格有情志、有环境有气氛,让受众在阅读中可具体感触。
又如《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中,有这样一个画面:
6时左右,有人喊起来:“看,天上有颗星在飞!”
搜救人员纷纷下车,在-4℃的旷野上抬头仰望。只见一颗明亮的“流星”正从月亮边划过。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与返回舱分离后的轨道舱在运行,减速制动后的返回舱马上就要进入大气层了!
这里的主体是杨利伟,陪体是搜救技术人员,前景是凌晨返回舱着陆场地,背景是一颗“流星”从月亮边划过。这里的画面用这四个因素营构,让受众如同身处现场,有一种精神上的升腾感。
很多中新奖报道作品都是通过这样的画面运动来表现现实题材的内容,展示人与物的现实状态,使整个作品成为用画面、情景、声响和形象来传播新闻信息,直观、鲜活的同时,富有感染力。
二、用画外音延伸画面的信息内容,丰盈作品的信息空间,营造新闻产生的真实环境,增强信息传播的信任度
电影发明的基础是照相技术。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其内容完全由画面来呈现,其内容的意义完全靠观众自己理解。在20世纪30年代,马摩里安在拍摄影片《城市大街》时,为了直白地和盘托出片子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产生了改造无声电影的想法,并进行试验。在拍摄时,他只让演员表演自己内心活动的面部动作、形体动作,并用特写镜头将其动作放大,又让另一个演员用“旁白”的形式将角色的心理活动的内容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今天所称谓的画外音。
现在,电影画外音已发展到多种多样。所谓画外音,就是影片的画面外发出的声音,如人的声音、音乐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将人的声音再细分,画外音有解说、独白、旁白等三种。
一些中新奖报道作品在用画面语言叙事的同时,又运用了画外音语言,主要是人的声音来叙事。
其一是解说型的画外音语言的运用。解说,就是对画面的内容进行介绍、解释和评点,以及表达解说者的感情与观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画面的意蕴。《“三西”扶贫记》中,在呈现瓦广吉站在坡上唱花儿的画面后,记者用解说型的话外音对花儿作了介绍、解释、评点:
“花儿”是三西人最喜爱的民歌。唱“花儿”,当地人叫“漫花儿”。一个“漫”字,道出了“花儿”满山遍野八方呼应的气势……
日子再难,“花儿”不断。30年来,三西人不知在“花儿”声中克服了多少艰难。
这样的画外音语言,不仅让受众知道了花儿的特点,还知道了花儿“漫山”的力量,从而理解了瓦广吉站在坡上唱花儿这一画面所深藏的意义。
其二是独白型的画外音语言的运用。独白,是指画面的主体自我表述内心话动、心理感受,是以自言自语的方式,自己亮透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情绪或想法。运用这一画外音,可以让受众走进人物的内心,了解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爱心无价》在展现广州中医学院的院长、相关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都到场,袁浩教授对韩素云成功做完手术的画面后,就出镜了画外音。
刘震东院长:韩素云本人很值得人尊敬,她的事迹感动了我们。比起他们夫妻的贡献,我们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即使我们不这样做,也会有别人去这么做。钱是要花一点,但世界上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这一画外音,表露了院长为什么决定免费救治军嫂的原因,揭示了院长至高的思想境界。又如《汉城决战的最后40秒》[8]中,分别用画外音外露出蔡建明、李丰、余壮辉、郑晨在紧张的比赛中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他们顽强的心理意志力。
其三是旁白型的画外音语言的运用。旁白,是由画面外的人对影片中的某一重要情境、人物心理加以讲解、叙述和议论。通过旁白,可以把有的重要环境、场面、细节交待靖楚;可以将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满足受众的需求;可以用理性文字评点人物的行为、事件的本质,提升新闻题材的意义。
旁白有两种:一是作品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过往的故事、心里想法,为作品情节增加内涵。二是记者在对作品内容进行客观叙述的基础上,或交待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或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说。如《汉城决胜的最后40秒》中,当郑晨接力第四棒,在最后五米时挥起手来,胜利在握!记者马上接着旁白道:
这一瞬间,多少人泪眼朦胧、喉头哽咽,多少人手舞足蹈,紧紧拥抱……中国选手以39秒17的新亚洲纪录,换得了最后一块宝贵的金牌。
94块金牌分量是一样的,但祖国人民不会忘记第34枚金牌是怎样得到的。
这一旁白是记者的抒情和评点,它升华了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画外音呢?中新奖报道作品也提供了一些经验。其一,记者在呈现几个重要画面,其构成的情景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可能一般受众理解不了或把握不准时,就运用画外音。其二,由于是用画面展现新闻故事的内容,而新闻故事强调连续性,但在一个重要的节点上,人物又有重要的心理活动,这时只好用画外音进行表达。其三,所展现的新闻画面中,还有另外的深层含义,或有多样的联系,或要增添浓浓的情感成分,这时就用画外音表达,使受众更清楚更感动。如《神圣的时刻——中英防务事务交接仪式写真》[9](以下简称《神圣的时刻》)一文,主要是报道中英双方防务事务交接仪式在香港添马舰军营举行的场景。在展现了中国香港驻军部队政委熊自仁讲话的画面后,就推出了一位老人的声音:
我讲过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我说,除了在香港驻军外,中国还有什么能够体现对香港行使主权呢。
这个画外音的使用,不就是揭示了交接仪式背后的深层含义吗?只有军事强大,才有香港的回归;军事的强大,才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这一画外音的运用,使受众对邓小平的智慧与谋略更添深厚的敬意。
归纳上述,画外音的使用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是:第一,可以突破画面组合内容框架的有限性,将其意蕴向社会的纵向面和横向面拓展。如《神圣的时刻》中,邓小平的画外音虽然简洁,但可以勾起受众的一系列联想,想到我国在两年时间里同英方进行了22轮谈判的情景,尤其是想到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用自己的威严与谋略“吓”得“铁娘子”步出人民大会堂在台阶上摔跤的画面。这样的延伸,就加大了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第二,可以展现新闻题材产生的真实的现实环境,提升新闻题材的意义。如《爱心无价》中,通过使用刘震东、倪效武、袁教授、韩素云、大学生、中学老师等六位人物的画外音,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社会风气并未被一时泛起的铜臭气熏臭,相反,仁者爱人的传统文化精神正在光大。正是有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才有韩素云命运的转折,这使新闻题材的意义得以升华。第三,在作品的章法上,可以使层次与段落的转换自然,衔接紧凑,整体内容严谨。《汉城决胜的最后40秒》中的画外音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三、用蒙太奇组织画面与画外音,使新闻文本的结构严谨
蒙太奇是法文名词(montage)的译音,原是建筑上结构与装配,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所谓电影蒙太奇,是指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和。电影制作一般是在把握整个剧本情节、主要思想的前提下,打乱剧本情节的逻辑顺序,根据切分出来的文字描述的画面,分别拍摄成所需要的分镜头,然后按照剧本构思的整体内容和内在逻辑,将所有的镜头依据一定的艺术原则剪辑、组合在一起,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中新奖报道作品就运用了蒙太奇来组织段落内容。如,内蒙古中部大草原上草面平静、昨天刮风、今夜月明星稀、一群人等候,这里的几个画面,只是自然场景的呈现。而《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文,用蒙太奇将四个画面组织成一个段落内容:
真是天公作美,昨天这里还刮着大风,而今夜则是明月星空,几乎感觉不到风吹,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敞开胸怀,与我们一起静静等待着从太空归来的中国首位航天员。
这样的组织,将一种情感注入到物理环境中,将天公、草原人格化了,让构成的段落呈现出现场的喜庆气氛,仿佛受众也在静候佳音一般。又如韩素云躺在手术台上,医生手术,麻醉科主任、护士长站在手术室里,医院院长、总务科长及后勤人员站在手术室外,发电机空转,这是医院手术室一般的工作场景。《爱心无价》一文,用并列蒙太奇将四个画面组织成一个段落:
1月28日早上,韩素云被推进了手术室。平时不大上手术台的袁浩教授亲自主刀,为韩素云在侧股骨作血管束植入手术,麻醉科主任、手术室护士长也亲自披挂上阵;刘震东院长、总务科长及后勤人员等候在手术室外严阵以待;为预防高压线路停电,医院的发电机空转了整整五个小时。手术极为成功。
这样组织段落,突出了各画面的主体,凸显了整个医院对军嫂手术的高度重视,表现了军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一些中新奖报道作品就是像电影作品一样,运用蒙太奇将一个个画面组成一个个小段落,又将一个个小段落组成一个个大段落,再将一个个大段落组织成作品的完整内容。
电影艺术在使用蒙太奇经纬作品的整体结构形式时,创造了很多种类。一些中新奖报道作品在营构整体结构时,根据新闻报道的特点,运用了不同的蒙太奇。
其一是连续式蒙太奇。这种蒙太奇,是按新闻题材发展的先后顺序组织画面,表示连续发展的情形。有的新闻事件随着时间线发展,报道这种题材,须对其时空转换的情形作出具体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就运用连续式蒙太奇。如《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10]报道的是1998年8月7日九江段长江大堤的5号闸与4号闸之间决堤30米所出现的洪水要吞噬九江城的危情。记者贺延光在现场记下每一个时段的讯息,用画面呈现危情与九江军民抗洪的情况。“本报社江西九江8月7日16时5分电”“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16时35分电”“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17时5分电”“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17时15分电”“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17日40分电”“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22时5分电”“本报江西九江8月8日零时15分电”“本报江西九江8月8日零时45分电”,这八个画面就是按照连续式蒙太奇组织在一起,构成作品的完整内容,让受众看后,将提到嗓子眼的心慢慢放下来,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抗洪的伟大力量。
其二是平行式蒙太奇。有的新闻题材比较复杂,如果仅着眼于时间顺序,不能全面反映事件的经过、人物的活动;如果只着眼于一个场面,又不能再现题材的整体面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运用平行式蒙太奇。这种方法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展开两条线以上所出现的信息,将发生在不同空间不同地点的新闻画面连接起来,使纵横面上的情况交待得清楚,使内容完整。如《告别车窗抛物》[11]系列报道中的《记者体验:车流中15分钟扫20多个烟头》一文就运用了这一方法。
2012年10月13日10时一路记者在汉口中山大道水塔站,记录下10:20、10:49,一辆公汽、一辆小轿车向外抛擦嘴纸巾的画面,然后补叙11日、12日一辆小轿车里往外抛热干面碗、烟头、吐痰的画面。另一路记者在13日上午10时许,在汉口中山大道和大智路交汇处,与环卫工人一起扫马路。在一个小时里,一共扫了100多个烟头、2个水瓶、5个烟盒与若干纸巾。这把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空间的车窗外抛物的画面集中起来,将零散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抛物小事予以放大,看了让人警醒。
其三是颠倒式蒙太奇。有些中新奖报道作品在报道某一新闻题材时,不仅要描述现时的状况,还要再现过去的情形,将新闻题材的过去与现时的整体内容都表现出来,或有的记者为了制造传播效果,把新闻事件的结局先和盘端出,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讲述新闻故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运用到颠倒式蒙太奇。这种方法,打破了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模式,从整体内容出发,自由地从现在转到过去,由过去转换到现在,将组织画面的时间予以颠倒,使内容跌宕变化。《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先呈现杨利伟乘坐的返回舱着陆大草原的画面,再一一展开返回舱在6时左右分离,在6:07分、6:12分、6:15分的着陆点现场和杨利伟回京的过程。这种方法的运用,使作品的画面具有跌宕起伏的美感。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对比式蒙太奇,如《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就将1931年水位达26.9米溃堤、市民逃水荒的画面与1991年的长江涨水达26.94米、市内安然无恙的画面予以比较,形成反差,凸显出武汉百里长堤建设的伟大成就。此外,在运用以上蒙太奇时,可兼用象征式蒙太奇,《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中所呈现的“汉口滨江公园里雄伟的武汉防汛纪念碑巍然矗立”这一画面,还可兼用抒情式蒙太奇。《汉城决胜的最后40秒》中记者的旁白即是如此。
运用蒙太奇组织全篇新闻作品所需要的画面,构成有机的结构整体,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可以浓缩新闻题材的自然时间与自然空间,使文本精练。原生态的新闻题材由于与现实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庞杂的。而新闻是最简练的叙事作品,这就需要记者在写作构思中有浓缩的能力,即将原生态的新闻题材一缩二浓。缩,把庞杂的题材缩小收窄;浓,就是摘取有信息浓度的一些关键信息画面,来构置新闻作品的内容。这就像果园的果农剪掉果树上的密叶,剔除那些不长果的枝干,使果树的主干吸取丰富的养分,挂上丰硕的果实。而蒙太奇的运用,可以帮助记者浓缩社会生活,写作出精练的文本。其原因在于:这样的做法有跳跃性、跨越性。在时间上,不需要对新闻题材的自然时间一步一趋,可以像三级跳远那样单脚起跳、跨步跳、跳跃,瞬间就完成运动任务;在空间上,不用一一涉及,而是选取重要空间里的重要信息画面。这样,原生态新闻题材所处的自然时空就被压缩,其文本自然就至精至纯。
如《北京有个李素丽》所报道的新闻人物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在1982年,她高考成绩仅差12分而没能上大学。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公汽售票台当了一名售票员。在18年里,她热情、细心、周到地为乘客服务,创立了“四多六到”的工作方法 ,“四多”就是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几步,“六到”就是话到、眼到、手到、脚到、情到、神到。其高质量的服务,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许,成为北京对外的窗口。作为平常人,李素丽有想考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的理想,有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有自己幸福的小家庭,有自己的社交圈,当上了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总之,李素丽所承载的信息量非常丰富。而记者在写这篇通讯时,运用了蒙太奇的思维,一支笔,像三秋之风,吹尽树枝密叶;一支笔,像裁枝剪刀,留下大树的主干,在大跨度中只将摄影镜头对准李素丽在公汽上用“四多六到”的服务方法服务于乘客时出现的感人场景,用17张卡记下所拍摄的镜头内容。17张卡片,浓缩了人物广大时空的纷繁生活,在组织成篇时,运用了连续式蒙太奇。表面看好像散,由于有蒙太奇的联结,将一个个画面感的时间向前运动,就使全文又有连续的情节内容,有故事性。这一蒙太奇的运用,将人物纷繁的生活压缩在公汽这个独定的空间里,只写记者的目之见,其文笔干练,文本精练。
第二,可以帮助记者在对画面作选择与处理时,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自己的报道意图,让受众既获得最重要的新闻信息,又在阅读中获得美感。在现实生活中,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加以组合,就产生新的物质,具有新的作用。在新闻报道中,对多个新闻信息进行分析、浓缩、提炼后,选取其中的两个或三个信息进行组合,会产生新的信息,获得新的意义。如机械脱粒机、江汉平原打谷场,将这两种信息组合在一起,反映的是平原农村稻谷收获的场景。而机械脱粒机与刚通电的山寨打谷场组合在一起,反映的是国家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蒙太奇的运用,可以帮助记者这样优化信息组合,升华出新的意义。
如果《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按照最早的电影表现手法,应从返回舱在天空脱离运行轨道出现亮点起笔,描述返回舱怎样渐渐落下的情境,最后描述杨利伟着陆,在场搜救工作人员亲切问候杨利伟的场景。而本文的记者运用颠倒式蒙太奇,将杨利伟平稳着陆的信息提到作品内容的开首作交待,并将此时天安门前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的画面与其组合在一起,后又展示返回舱快速着陆的画面。这样写作,增加了新闻题材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其一,回答了全国人民和全球关心中国航天事业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间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欲——中国第一次飞天取得成功;其二,揭示了国家走向强大,航天事业正像天安门前的五星红旗一样冉冉升起;其三,让受众用轻松的心情观赏返回舱顺利着陆的过程,获得美的享受。而这三点,正是记者在写作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是颠倒式蒙太奇的运用使其得以实现。
第三,揭示主题,阐述思想,使受众内容充满力量。新闻主题产生于新闻题材的主体材料、重要画面。而蒙太奇是“删掉现实中难以避免的、只起连接作用的、一切不重要的中间过程,保存那些鲜明的尖锐片断。……蒙太奇的感染力,其实质就建立在这种去粗取精的可能性上”[12]。由于蒙太奇删除了题材的枝枝叶叶,去粗取精,使“尖锐片断”凸显出来,就使主题变得突出。
《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正是用颠倒式蒙太奇进行全篇布局,辅以象征性蒙太奇将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对杨利伟顺利安全着陆的画面予以衬托,就让这个“鲜明的尖锐片断”鲜明地揭示了全文的重大主题:只有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才能强大,高科技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阐述思想,一般是用逻辑推理的语言。而蒙太奇的运用则可以摆脱逻辑论述语言的束缚,通过画面用形象作阐述;通过画外音用理性语言作阐述。如《汉成决胜的最后40秒》所展现的四名运动员剑出鞘的画面,尤其是四名运动员的独白。
蔡建明:“我是中国队最后一炮的头一发炮弹,我要是卡了壳,后面哥们就没戏了。尽管我在200米预赛、复赛均处前5名,但我还是决定放弃决赛,力保接力。”
李丰:“我一进场就相信我们赢定了。我只管玩命跑,只要别失手把棒甩到观众席上就行。”
余壮辉:“我们是破釜沉舟,日本队没有这种压力,但我们不能当‘舞台上的运动员’,平常比赛挺能‘表演’,强手一来,动真家伙就腿软。”
郑晨:“我的腿抽筋了,这会儿是关键时刻,只要能动,我就拼到底。”
仔细品味,这四个人的独白虽各自有独立性,却有内在的逻辑性,它们层层递进,阐述了做事只要有信心且内心足够强大就能取胜的主题。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很多中新奖报道作品运用蒙太奇传播新闻信息,改变了传统的文本形式,成为电影文本形式。黑格尔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正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有成熟的形式在内”[13]。黑格尔在这里强调的是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经进一步观察发现,外在的形式不是被动地适应内容,相反,如果运用的外在形式独特,反而使表达的内容得以优化,发挥巨大的功能。中新奖报道作品通过对蒙太奇的合理运用,打破了传统文本形式的模式,为文本注入一种创新的活力,使新闻文本在优化传播的信息内容的同时,给受众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同时建立一种新型的记者与受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