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与“在场”:数字时代新闻记者的新闻价值实现

2024-05-24刘伊萌

武汉广播影视 2024年3期
关键词:在线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刘伊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一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既为加强和改进新闻行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新时代新闻媒介业态的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遵循。数字时代新闻行业应当不断加强新闻生产体系建设,加强新闻记者的专业化培养,紧跟时代积极用好数字技术,健全适应时代技术变局的运行机制,以便更好地实现新闻价值,构建媒介业态。研究新闻记者如何实现技术可供性下的新闻生产,以及如何进行新闻专业主义下的新闻实践,可以为新闻行业的业态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性意见。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谈到头条稿件写作时说,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其中所蕴含新闻价值基本导向一直是新闻专业主义所坚持的行为实践准则。当前,人与媒介、媒介与社会产生了高度的融合,作为新闻实践的主体,新闻记者应坚持政治站位及使命职责,深入实际问题。当下记者职业正在经历重新领地化的过程[1],以使用ChatGPT技术为代表的AIGC新闻成为新闻业的热点[2],数字时代智能技术的介入及创新升级,使得原本的新闻报道业态开始解构与重构,新闻价值也从更多的角度开始重塑构建,形成一种新的新闻业态及价值选择。

1.数字时代下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具有政治、知识和使用价值,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其核心是政治价值,历经数十年传媒改革,新闻业作为社会公共部件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共识[3]。这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素质的总和,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并为广大受众所关注。新闻价值是在新闻商品化这一客观过程中产生的,其原因是传播者的选择标准与受众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无限的事实与有限的传播资源的矛盾。

数字时代下的新闻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经典新闻价值要素在数字时代开始转变与解构[4],除了传统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以及趣味性等要素外,还涉及到影响力、互动性、建设性、交互性等多个方面。人工智能算法通过用户的行为模式建立用户属性和偏好模型,技术催生了新的价值要素[5]。这些新的要素不仅丰富了新闻价值的内涵,也拓展了新闻媒体的功能和作用。在数字时代媒介形态日益丰富,新闻媒体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2.数字时代下新闻价值的转向

对于当下数字时代新闻价值的转向的研究共有以下五点:时新性向实时性转变;显著性向实用性转变;接近性向亲近性转变;趣味性向娱乐性转变;重要性内涵拓展,即关注用户微观需求。当下,智媒时代新闻价值发生了多元变化,从传者主体到受者大众,小人物也可以成为新闻主角。基于当下的数字技术条件,新闻的透明性、互动性、建设性、可分享性、沟通性、视听性、迫切性、需要性、交互性等价值要素受到普遍认可,但同时人工智能下AIGC等产品更让机器成为了独立的传播者,传统的新闻规范受到多种因素冲击[6]。

新闻从业者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被多重社会力量推拉,在行业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开展新闻实践[7]。数字时代,新媒体和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渠道和话语权的垄断,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机器人成为新闻生产主体提供了可能,新闻生产主体的多元分割了原先由新闻记者独有的话语资本,模糊了新闻业原则,降低了职业壁垒,从而不断消解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在AIGC全面嵌入新闻生产传播的当下,AIGC技术正在重塑着新闻生产传播链条。智能数字技术在提高新闻报道效率、实现个性化新闻定制、解放人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包括虚假新闻、新闻偏见、隐私侵犯、版权模糊等诸多隐忧与挑战。面对这些智媒时代无法回避的挑战,在技术层面改进、制度层面完善、媒体内部增强责任感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效并举,才能更好地应对AIGC对新闻编辑环节的冲击。

3.数字生产中传受关系的变化

新闻价值是新闻记者衡量和甄选事实的依据[8]。基于新闻价值的转变需要将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要素或标准,以直接指导新闻实践。由于数字技术所具有的特点,新闻往往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延迟性也得到充分的整合。新闻延迟性发生坍塌是指新闻事件发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新闻报道无法及时传递给受众,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受到影响,甚至失去了新闻价值。这种现象在数字时代尤为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受众对于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新闻报道无法及时传递给受众,就会失去其价值,甚至被受众忽略。

从各个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普及开始,传统的传受方式就发生了改变,这充分释放了新闻报道记者的生产空间及方向。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传播者是主导者,受众是接收者,传播者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被动地接收信息。然而数字时代下传受方式发生了变化,首先,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分享和讨论新闻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参与和互动的方式使得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参与者。其次,传播者需要适应不同的媒介形式和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传者需要了解不同媒介形式和平台的特点和优势,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同时,传播者需要与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以此积极回应受众的反馈和意见,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二、“在线”:技术可供性下的新闻生产

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从原有传统新闻生产中静态的、固定的雇佣与组织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了流动性更强的“能动者”[9],这为新闻记者在技术可供性下的新闻生产带来了充分的自由空间。以AIGC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以利用算法快速发现热点、提炼数据、形成简单的新闻编辑,新闻记者在新闻实践上需要加入人性的思考及个性化表达,在提升新闻编辑效率的同时,确保其新闻价值[10]。“新闻价值”理念传入中国后,在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创造性地理解和发展出了中国化的新闻价值规范。在数字时代,新闻业由“固态化”向“液态化”转向,近期的人工智能“现象级”产品AIGC更让机器成为了独立的传播者,传统的新闻规范受到多种因素冲击[11]。

1.提高技术参与:培育独立技术传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传统的新闻记者往往会因为新闻报道的审核和编辑等环节耗时、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由于信息或者证据的收集时间、对新闻事件的主体处理和保护等原因无法及时传递新闻报道。提高新闻生产中的技术支持,需要新闻记者具备对科技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等方面的评估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独立思考和客观分析能力,避免被智能的虚假信息所误导。

数字时代下,ChatGPT、AIGC等智能AI生成程序充分改变着当前媒介业态和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记者需要适应新的工作流程和工具,包括自动化新闻编写、图像和视频识别等,如腾讯视频开发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百度AI及文心一言等。当前,许多的媒体单位都运用了智能技术进行新闻撰写,而新闻记者则要充分尝试采用新的报道形式和手段,吸收数字技术中值得应用的部分,提高新闻的吸引力和传播效率。与传统新闻编辑相比,人工智能生产新闻依赖于从采集的数据中直接生成新闻,简化了新闻编辑流程,充分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在此背景影响下,新闻工作者应当坚持“内容为王”,从新闻价值需求出发,做人民大众所关心的新闻生产,利用技术深入新闻现场。

2.加强内容筛查:提高社会把关力度

数字时代,全球化传播打破了个体的时空局限,受众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而作为技术型新闻记者,则需要在具备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个体的把关意识,包括对数字技术下创新报道角度、创新新闻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关注。传播者需要适应不同的媒介形式和平台,并与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这种变化对于新闻传播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官方的媒介舆论方更应主动加强内容筛查,补齐把关的缺失。

当下的新闻媒体因为信息传达的低门槛及大众性,“公民新闻”已成为普遍性现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在此基础上,新闻记者应该对自己的报道负起更多的责任,强化社会责任感,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拒绝流量为王。同时,由于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及内容传播的泛娱乐化,“把关人”的存在不断被弱化,往往会出现信息上网即新闻上线的情况。有些媒体因为话题关注度等原因更偏向于生产“一手新闻”,即以“主持人”的身份快速进入大众视野,转达当事人的信息,从而迅速参与到事件中来,由此便产生了许多违反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反转事件的发生,甚至会生产低俗趣味及智能生成新闻等违反新闻伦理的内容。

3.推进全民生产:释放新闻生产空间

推进全民生产是技术发展下的必然结果,新闻记者可以顺应趋势提前以专业化的角度介入全民生产的过程中,充分拓宽各方的新闻生产空间。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新闻知识,包括新闻的要素、结构、写作技巧等,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新闻生产。公众参与全民性的新闻生产和传播,可以通过新闻实践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从而激发其对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热情,并使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互动交流是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数字时代的新闻价值也越来越强调互动的重要性[12]。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转变直接体现为生产主体泛化,即由传统时期新闻媒体垄断生产独家新闻演变为社会全民积极参与新闻制作。例如在报道长沙居民自建房坍塌事件的过程中,楼房坍塌过程的视频皆是由公民记者代为生产,传统媒体只能追求新闻第二落点的深度报道。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不再由新闻媒体一家独大,公民新闻已成为常态。释放新闻生产空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新闻媒体和新间记者提供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环境条件,促进新闻信息的多样化和公正性,提高新闻媒体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新闻生产的多样性。在新闻生产中,应该鼓励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报道方式,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和单一化。对于作为新闻信息的重要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公众,应鼓励其参与新闻生产,可充分提高新闻信息的多样性和可信度,释放生产空间。

三、“在场”:新闻专业主义下的新闻实践

数字传播促使普通公众逐步成为新闻价值的判断主体,进一步保证了新闻的时新性,并能够更多元地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中,新闻记者需要保持高度的新闻专业主义和政治责任感,遵守新闻行业的规范和标准。新闻记者“在场”新闻实践可以充分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为公众提供真实的、全面的、深入的新闻报道,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平正义,这对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是必要的。虽然技术的进步使得新闻记者可以远程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但是记者仍然需要到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走到新闻一线,从新闻现场获取真实素材,是实现新闻记者的新闻价值的必由之路,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才能为构建体系化、规范性的数字时代新闻业媒介新业态打下坚实基础。

1.注重新闻价值:强化新闻职业素养

数字时代,公民社会化生产求新求快,泥沙俱下的内容导致专业的新闻观移位。为此,职业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内容为王”,保障高品质的新闻产品,以专业的报道角度、深刻的新闻内容征服受众,重构专业新闻观。新闻记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平正义。同时,也要积极履行媒体监督职能,践行以诸多调查记者为代表的正义感与责任感,及时曝光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新闻价值是新闻记者新闻生产的第一标准。新闻记者在新闻价值的实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以更好地服务公众和社会。同时,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时,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为了避免新闻延迟性发生坍塌,媒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加强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能力,提高审核和编辑效率;加强与当事方、目击者和专业人士的合作与沟通,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加强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有效传递新闻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避免受到限制和制约等等,充分践行行业的新闻专业主义。

2.转向内容拓展:情感传播提升共情力

新闻的功能被认为是监测社会环境的变动,人们需要通过新闻来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并由此协调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新闻作为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能够有效地建立国家与人民的沟通机制,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尽管数字新闻业有诸多新的变化,但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结构和核心信息需求并没有显著变化,重大事件或社会变动的发生仍然是新闻选择的首要标准。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及重点尤为重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改变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记者在运用数字技术时需要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生成大量的信息,但往往缺乏人性化和个性化,这时便需要新闻记者关注人的需求和情感,用人类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报道和服务,同时需要考虑好写稿机器人生成的稿件是否符合著作权法等伦理问题[13]。最后,还需保持新闻专业主义下的职业道德,在提升情感传播内核时注重作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与人性感情,这也是保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并具有人文关怀的重要保障。

3.巩固新闻边界:新闻实践的发展再塑

数字时代的新闻价值之变主要受到来自技术生产的影响。由于媒体环境产生的变化以及部分流量至上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新闻边界部分发生游移,报道事实的新闻与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此消彼长,传统的新闻价值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智能性的背景下,新闻生产的主体性、原创性、伦理性等问题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新闻界需要以积极且审慎的态度接续发展。人工智能由功能性的程序所驱使,在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念下,数字技术在进行新闻编辑时往往会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以致于情感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不能很好地实践。

在利益追逐、流量至上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新闻报道的即时性使得新闻记者的新闻实践面对着各种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巩固新闻边界具有发展必然性。AIGC技术在带来个性化生成内容红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技术风险。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AIGC参与新闻编辑会侵犯用户的隐私权,AIGC生成个性化新闻会助推负面信息弥散,破坏社会风气。在数字时代,新闻实践中的“把关权”由职业新闻记者让渡给了算法,算法通过深度学习用户的行为数据生成与之高度匹配的新闻内容,往往呈现一个先智能再人工的审核流程。然而,网络用户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用户通过低俗信息追逐流量,这是在新闻实践的规范塑造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结语

推进智能技术与人类智慧的融合,新闻记者生产“在线”。智能技术可以模仿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但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智慧。因此,需要充分推进智能技术与人类智慧的融合,让双方优势互补,实现更加完美的目标。在智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确保技术应用不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新闻媒介业态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空间,如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双方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加强人性情感与专业主义的实践立场,实现新闻业态专业“在场”。在未来的发展中,新闻界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为新闻记者和人工智能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在新闻编辑环节,科学性的工作可以由机器来代劳,艺术性的工作则要继续依靠人力。智能媒体的时代不是一个机器统治新闻生产的时代,在新闻编辑环节要将机器自动生成新闻与真人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素养相结合,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新闻记者应在不断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构建良好的新闻媒介业态。

猜你喜欢

在线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代表“在线”助力监督
综合气象业务在线培训考试系统设计
MOOC综述与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