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主导下实施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健康管理改善TIA患者的自我效能研究

2024-05-23齐琳琳王芳

河北医药 2024年9期
关键词:态度效能疾病

齐琳琳 王芳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是指视网膜或脑部出现局部供血不足引起的突发性、可逆性、暂时性神经功能缺失,主要表现为眩晕、平衡失调、肢体感觉异常等。其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若持续发作时间>2 h可能会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也是诱发脑卒中首发危险因素之一[1-2]。有研究报道,患TIA的第1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约为4%,第1年约为12%,第5年可高达25%左右[3]。其还与外周动脉疾病、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其他血管疾病密切相关[4]。此外TIA患者本身也会因为病情发展产生害怕、焦虑情绪,影响其健康行为方式及生活质量,形成恶性循环[5]。故对TIA患者有效的疾病健康管理,对于促进疾病转归及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计划行为理论是近年新兴的健康管理理念,是一种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信念与行为密切相关,推崇个体知觉行为控制、主体规范、行为态度及动机共同决定个人行为[6]。其在脑卒中康复锻炼、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乳腺癌康复期依从性、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方面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7]。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实施医院主导的家庭健康管理,旨在为TIA疾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TIA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5.36±6.32)岁;病程1~10年,平均(4.23±1.25)年;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0.5~24 h,平均(8.23±2.21)h;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21例,高血压3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6.23±7.03)岁;病程2~9年,平均(4.53±1.31)年;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1~23 h,平均(9.01±2.31)h;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19例,高血压3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2021 AHA/ASA指南: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解读[8]中相关诊断标准,且影像学检查排除出血性及占位性疾病; ②病情较为稳定,均为首次发病;③资料完整;④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TIA病史、脑卒中史者;②伴有认知障碍或者精神疾病;③既往进行过其他形式健康管理者;④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⑤入组期间发生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病情加重或死亡;⑥伴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及活动性大出血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管理。入院后评估患者病情、心理、自理程度等进行评估,给予疾病健康知识教育、治疗指导、饮食护理、运动宣教、心理护理等。出院前再评估患者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及病情现状,给予用药、并发症预防、饮食、运动等知识宣教。出院后1周及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实施医院主导的家庭健康管理。

1.3.2.1 住院期间:建立积极行为态度。①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彩色宣传手册、面对面宣教、管理平台或公众号推送等关于TIA的知识宣教。②个体化健康教育:结合患者病情程度、认知水平及治疗的配合性等,对患者讲解疾病发病因素及症状、TIA发病早期认识、发作后应对措施、发展成脑卒中或其他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积极的健康管理行为对于病情恢复及预防血管疾病的重要性。③面对面沟通强化积极态度:出院前1 d,在特定的沟通办公室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并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指导及心理干预,以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增强其疾病管理积极态度,减少害怕、焦虑等负性情绪。

1.3.2.2 出院后1周:主观规范的引导。①主观规范参考群体主要为患者父母、子女、配偶等重要照顾者,强化其疾病管理知识并提出期望,以建立其健康行为。②示范性规范:采用移动智能终端搭建护患沟通平台,向患者推送TIA相关健康知识并发放问卷,鼓励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进行测评。③规范信念的引导:采用开放式的提问(如哪些原因可影响疾病防治,有利或有害因素?您认为自己哪些行为及其他个人或群体会阻碍或促进疾病防治), 鼓励及引导患者说出自身存在的影响TIA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及疾病防治促进及阻碍因素,并能正确识别可能对其行为改变有影响的个人或群体。④健康管理方案制定:结合患者的病情及知识认知情况等,由1名脑卒中健康管理师、1名医生、2名护士及患者和家属一同对健康管理方案进行制定。

1.3.2.3 出院后2~3周:强化知觉行为控制。①知觉控制的强化:依据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量表测评情况,制定饮食管理、生活习惯管理、治疗管理、随访等4个部分评价指标对TIA健康管理方案评估。并嘱患者以健康日记方式定时上传到移动智能终端平台。②控制信念的强化:采用智能平台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对于有疑虑或问题的患者,可通过电话或平台进行指导及随访。③强化行为意向并促进行为转变:嘱患者定期参加TIA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多与其他病友一起交流疾病管理的技巧、经验及取得的成效,并定期汇报最新康复进展,以对其行为意向向行为转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观察指标

1.4.1 自我效能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自我效能进行评估,量表共包括共10个方面,计1~4分,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总评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强。

1.4.2 疾病知识问卷评分: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的疾病知识知晓情况,该量表主要包括疾病相关知识、早期识别脑卒中、发作后应对措施、发展成脑卒中或其他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等7个问题,每个问题计0~2分,0分为不知道,2分为知道。总评分越高,表示疾病知识知晓度越高。

1.4.3 健康行为态度评分表:通过自制疾病管理态度调查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的健康行为态度,主要包括运动、生活习惯、治疗、随访4个方面,共7个条目,计0~2分,0分为不重要,2分为重要。总评分越高,表示健康行为态度越好。通过预实验,该量表信效度良好,Cronbach’s α系数为 0.81,效度为 0.85。

1.4.4 健康行为评分表:通过自制健康行为调查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的健康行为执行力,主要包括运动、生活习惯、治疗、随访4个方面,共7个条目,计0~1分,0分为未执行,1分为达到要求执行到位。总评分越高,表示健康行为执行越到位。

1.4.5 日常生活能力(ADL):通过ADL量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走路、洗漱、上厕所、吃饭等方面能力,分值范围0~100分,总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强。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干预1个月后2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n=51,分,

2.2 2组患者疾病知识问卷评分比较 干预1个月后2组患者疾病知识问卷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疾病知识问卷评分比较 n=51,分,

2.3 2组患者健康行为态度评分比较 干预1个月后2组患者健康行为态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健康行为态度评分比较 n=51,分,

2.4 2组患者健康行为评分比较 干预1个月后2组患者健康行为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健康行为评分比较 n=51,分,

2.5 2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干预1个月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n=51,分,

3 讨论

3.1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实施医院主导的家庭健康管理方案对TIA患者态度的影响 为增加患者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行为,增加其疾病管理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我效能及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建立患者积极态度可提高其自我效能,且自我效能也能影响患者健康行为态度,二者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可提高患者ADL[9]。本研究对患者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对待健康管理的态度进行评估,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可能对健康行为及自我效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协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疾病管理态度。本研究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及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并及时地修正及评价宣教效果,以打破传统健康宣教的低接受度,提高健康宣教的高效性、覆盖率及实时性。研究报道,医患关系良好的关系对于建立健康行为及积极疾病管理尤为重要[10]。本研究通过面对面沟通及个性化健康教育等沟通方式,协助患者找出自身阻碍疾病管理的因素,并为其解答,增加患者积极对抗疾病的信心,减少其内心负性情绪,树立积极态度,为有效的疾病管理创造条件。慢性病健康管理需要较长时间,患者不仅受疾病本身的困扰,还要面对生活满意度降低、健康方式改变、角色冲突及负性情绪挑战,同样照顾者也会受一定程度的影响[11-12]。而提高照顾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态度及能力有利于促进患者良性的疾病管理及健康行为。 故应当重视照顾者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而这一般被传统健康宣教所轻视。根据调查显示,照顾者发挥支持患者作用有限的原因和照顾者不能很好地帮助患者出院后疾病管理及其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相关[13]。因此本研究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家属也进行心理干预、疾病知识讲解等支持下措施,以促进照顾者的主动性,也建立其正确的疾病认知可更好地协助患者疾病管理,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度及家庭幸福感,也有利于疾病管理的进行及持续性[14]。

3.2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实施医院主导的家庭健康管理方案对TIA患者主观规范的影响 要进行疾病管理的持续性及有效性,前提是患者自身重视疾病管理,但是往往患者会轻视病情,在疾病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害怕和焦虑,想认识疾病相关知识,但是当症状缓解,患者往往抱有“侥幸”心理不再重视[15]。故协助患者如何去建立主观规范在疾病健康管理中也尤为重要。研究报道,感受疾病的危险性越强,其对于疾病越重视,也更容易接受医护人员及家属对其健康促进的建议,依从性也越高[16]。故本研究对患者影响其疾病进展的因素进行调查,让其知道本身所存在影响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且强化降低疾病管理效果的原因,如饮酒、吸烟、重口味饮食等不健康行为,增加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危机意识,提高其疾病管理主观规范[17]。让患者知道健康行为带来的好处一般是患者对于行为的主观判断,主要有健康状况的改善等。一般情况下人们意识到健康行为的益处,则主动性就更高。故本研究强调健康行为对于改善疾病预后、控制疾病进展尤为重要,并向患者分享治疗成功及积极健康管理控制疾病成功的病例,以促进患者健康行为形成,提高其依从性。再比如患者用药依从性可能还受病情反复、用药时间及剂量、效果等影响,向患者耐心地讲解遵医嘱用药对于长期防治疾病、改善生活质量及降低心脑并发症有重要作用,让患者看到健康行为带来的长远好处,有利于促进其健康行为形成[18]。

3.3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实施医院主导的家庭健康管理方案对TIA患者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在现实情况中当人们面对疾病时做好对抗疾病的心理准备,疾病知识知晓率也比较高,但是还是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其行动转化,引起健康行为转化失败。故健康管理医护研究人员及患者和家属一起去制定并评估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分析可能影响其感知健康行为转化的有利及有害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可强化患者的行为意识及控制,促进积极行为改变。

综上所述,TIA患者中应用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实施医院主导的家庭健康管理方案,可建立其疾病正确认知及积极行为态度,提高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防治疾病健康管理行为的实施。

猜你喜欢

态度效能疾病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