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应对情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2024-05-23张冰倩宋晓彤王帅冯俊艳张秋爽刘新卫毕娟何文英
张冰倩 宋晓彤 王帅 冯俊艳 张秋爽 刘新卫 毕娟 何文英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又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表现出偏瘫、感觉障碍、失语等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1-2]。脑梗死往往发病急,致残率、复发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且经过急性期的住院治疗后,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患者常表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特别是出院后,同时还面临知识面、自我护理能力不足以及缺乏专业护理等相关问题,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回归社会的能力[3-4]。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是指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病情,能够参与疾病管理,可以根据持续护理赋权理论积极改变患者的行为和意识,主要强调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从医院到家庭的康复护理[5]。基于此,本研究纳入11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采用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对患者应对能力、心理状况、治疗依从性等的影响,旨在为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在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57~77岁,平均(65.23±4.52)岁;合并症:合并高血压25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3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35例、颞叶9例,顶叶5例,腔隙性6例,多发性1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55~79岁,平均(66.01±4.77)岁;合并症: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5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33例,颞叶11例,顶叶4例,腔隙性7例,多发性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并予以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者;②依从性好,可以清晰、准确配合护理干预者;③无凝血障碍。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③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存在功能障碍者;④参与过其他相关试验者;⑤自身免疫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发放出院健康手册,嘱咐家属及患者遵医嘱规范用药,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及运动,坚持康复锻炼,并通过电话随访,督促患者定期到院复查。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
1.3.2.1 建多学科延续护理团队:团队成员由主治医师1名、康复治疗师1名,心理治疗师1名和 护士2名组成,所有人员均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患者情况。团队成员接受了1个月的相关知识培训:赋能理论的含义、内容、内涵,脑梗死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相关知识,问卷填写以及指导等,团队成员需要在评估合格后才能参与研究。组建赋能延续护理微信小组群。
1.3.2.2 实施方案:①出院前1 d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文化程度、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出院当天,对应负责的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指导患者出院进行相关量表的评估,识别和记录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由患者和1名照顾者加入赋能延续护理微信小组群,接受延续护理。②干预内容及方法:按照“赋能”理论中“明确问题信息,支持情绪表达,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评估效果”的5个执行步骤,建立延续护理计划。患者出院后1周内(3~7 d),研究者对患者的家庭进行入户跟踪,遵循赋能理论的5个步骤。第1步:明确问题。由小组成员通过电话或微信与家属及患者取得联系,评估患者居家康复中遇到的问题(包括饮食、睡眠、服用药物、康复锻炼等),告知患者坚持服药及康复锻炼对预防复发及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第2步:支持情绪表达。进行家庭康复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具有负面情绪和感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其进行对应的询问,了解患者在这段时间里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鼓励患者能够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在此方面,有必要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概念充分体现出来,研究者的工作以倾听为主,不对患者表达的问题做出任何评价,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更加紧密地保持护患关系,获得患者的信任。第3步:设立目标。通过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指导患者建立自己的康复目标,鼓励患者在康复手册中写下既定的血压、血糖控制目标值和每次康复训练、心理社会放松训练的时间和频率,并将其置于家中显著的位置,以方便提醒。第4步:帮助制定计划,协助制订治疗方案。与患者及家人商讨可行的治疗方案,同时尊重患者的意愿与选择,并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治疗。第5步:评价效果。评估康复目标的具体实现情况,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则需要鼓励患者对失败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针对已实现的目标,需要鼓励患者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制定新的康复目标,并鼓励患者完成。在此过程中,鼓励患者和家属充分利用微信小组群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将自己的每天目标完成情况在微信群进行打卡,并进行阶段性经验分享。延续护理医护成员可通过微信传输照片、视频等进行相关家庭护理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心身放松训练、睡眠卫生知识宣教等。同时,每天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并定期分析患者的康复结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产生负面情绪,则由心理治疗师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及时的心理支持,解决患者的情绪困扰。③随访时间:共随访6个月。在出院后的第1个月,需要在第1周对患者进行入户随访,于第2、4周对患者采用微信的方式进行随访;第2个月的第2周和第4周同样采用微信进行跟踪;在第3个月的第4周进行家庭随访;在第4、5个月的第4周,再用微信进行回访;第6个月第4周对患者进行进一步随访。每次随访都贯彻“赋能”的思想,并按照“赋能”的5个步骤进行。
1.4 观察指标
1.4.1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7]评分:干预前后,分析2种患者MCMQ评分:回避(7个条目)、屈服(5个条目)、面对(8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范围为1~4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越倾向使用该维度面对疾病。
1.4.2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9]、脑卒中残损评定法量表(SIAS)[10]评分:干预前后采用NIHSS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满分42分,患者的分值越高表明其神经功能缺损相对更加严重;采用ADL(满分100分)对2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好;采用SIAS对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功能进行评价,量表示包括22个条目,评分范围为0~76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身体功能越差。
1.4.3 心理状况: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1]对2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价,量表共包括1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范围为0~4分,总评分最高为56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情绪越严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2]对抑郁情绪进行评价,量表共包括2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为0~4分,总评分最高为96分,分值越高表示抑郁情绪越严重;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13]对患者心理弹性恢复能力进行评价,量表共包括25个条目,各条目分值为0~4分,总评分最高为10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心理弹性恢复能力越低。
1.4.4 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14]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功能(5个条目)、心理功能(5个条目)、社会功能(5个条目)和物质生活状态(4个条目)4个维度,每个条目分值范围为1~5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5 治疗依从性:干预后采用医院自拟的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本问卷评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为0.88,效度系数为0.75)对2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定,患者完全不能够遵从医嘱,中断治疗判定为不能依从;患者偶尔不能遵从医嘱,但并未中断治疗判定为一般依从;患者每日严格遵从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判定为完全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一般依从率。
1.4.6 满意度:干预后采用医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本问卷评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为0.92,效度系数为0.84)对2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得分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2 结果
2.1 2组患者MCMQ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面对、回避、屈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2组面对、回避、屈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MCMQ评分比较 n=56,分,
2.2 2组患者NIHSS、ADL、SIA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NIHSS、ADL、SI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SI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2组NIHSS、ADL、SI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NIHSS、ADL、SIAS评分比较 n=56,分,
2.3 2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HAMA、HAMD、CD-RIS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2组HAMA、HAMD、CD-RI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n=56,分,
2.4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2组间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n=56,分,
2.5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依从率为94.64%高于对照组的78.5%(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n=56,例(%)
2.6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8.21%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见表6。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容易发生语言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受损从而造成记忆出现丧失的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15-16]。临床多采取常规干预,干预方式较为简单,且缺乏对于患者进行干预的针对性,使得患者对于其满意度较低,故为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及对干预的满意度等,促进其术后身体功能的恢复,临床需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干预[17-18]。
治疗依从性可由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配合程度进行体现,当其配合程度越高时,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频率就相对越高,进而可对患者身体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中,赋能过程主要需要医患之间进行合作,通过向患者讲解坚持服药及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对应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此外,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鼓励患者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医护人员需要注重开放式沟通,照顾患者心理,从而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程度[19]。ADL评分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NIHSS评分则可以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做出反映,而SIAS评分则能够体现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功能。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建立患者治疗具体情况的相关信息,以患者的意愿为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还能于患者出院后通过微信群对其具体的康复内容进行了解,患者则能在微信的帮助下反馈康复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则能够及时进行对应的解答,帮助唤起患者的积极性以及治疗依从性,增加其锻炼次数,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神经功能得到更好的改善,从而提高自理能力[20-21]。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干预后的ADL、SIAS评分、治疗总依从度和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能够改善其神经功能,促进其身体功能恢复,提升生活的自理能力,患者对其有较高的满意度,且更加愿意配合治疗的进行。
CD-RISC、HAMA、HAMD评分是主要体现患者临床生理状态和心理情况的指标,若HAMA、HAMD评分较高,CD-RISC评分较低,则表明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存在障碍,易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进而使康复治疗效果不佳,不利于患者预后转归。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干预后的回避、屈服、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CD-RISC、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能够帮助调节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心理弹性恢复能力,且能够提高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分析发现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疾病应对情况作为可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在临床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价来反映,脑梗死患者身心方面常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创伤和应激,使得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负性情绪的相关评分升高,而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同时,引导患者释放自己的情绪,并且告诉患者,消极的情绪和错误的认知行为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不利的影响,帮助他们与错误的认知观念及不良的情绪作斗争,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干预的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能够帮助调节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其神经功能,促进其身体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心理弹性恢复能力以及生活的自理能力,患者对其有较高的满意度,且能够提高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致使其更加配合治疗,可广泛应用、推广。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后期未对患者进行远期随访,临床后续研究可基于此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评价患者远期预后的具体情况,进而为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性干预在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中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