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八百年而不衰,探求胡集书会的“流量密码”

2024-05-22臧文涛

曲艺 2024年4期
关键词:书会曲艺艺人

臧文涛

2024年胡集书会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滨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曲艺》杂志社、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中共滨州市委宣传部、滨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惠民县委、惠民县人民政府承办。书会充分发挥曲艺培根铸魂、成风化俗的强大作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胡集书会的时代价值,于2月21日至25日,即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六,策划了13项曲艺演出和民俗活动,城乡呼应、多点打造,将胡集书会办成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盛大的乡村文化旅游节日,绘就“村村有好戏、户户挂红灯、回家过大年”的乡村振兴齐鲁画卷。

乡愁或许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但每个人的乡愁总是具体而微的。

“2024春節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营造出浓浓年味,“回山东过大年”成为热议话题。临近春节,乡愁也如约泛上无数游子的心头。

触动你心弦的,可能是一种美食、一个玩具、一段旋律、一间老屋……对于惠民县胡集人来说,乡愁大概少不了“书会”二字。“(嫁到胡集)不图宅子不图地,图的是胡家集一年那十三台子戏”,在胡集,无论日常生活逻辑还是集体记忆,都与听书有关。

每年正月,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汇集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参加一年一度的胡集书会。胡集书会始于宋元,兴于明清,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两大民间传统书会之一,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胡集书会有什么魔力,能够跨越800年的岁月烟尘,至今葆有生机和活力?

向心力是怎样形成的

济南一家书店曾有一句宣传语让人印象深刻:文化就是与人见面。的确是这样,文化活动与文化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整个过程中人与人的连接至关重要。

对乡村来说,纵横的阡陌、交织的街巷是血管,流动的血液一定是人。

什么是文化?是一个剧团在一个村庄演一台戏,还是看戏过程中村民之间的闲聊,演员与外乡观众带来的异地见闻,演出后的讨论,以及在不断回味中产生的集体记忆?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太看重一场具体的文化活动,而对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的连接不是那么在意。其实,文化的活力或许就在后者之中。

胡集虽小,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每年刚刚过完春节,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艺人,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往胡集。这是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独特民俗,也是激动人心的文化奇观。这种向心力,正是胡集故事的关键所在。故事的发生,需要深厚的积淀,需要合宜的场景,需要人与人的相遇,需要情感的交流。而胡集有舞台,有观众,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浓郁的文艺氛围,是一个完美的故事发生地。

在视频网站看过一个关于胡集书会的纪录片,完整记录了几位艺人参与胡集书会的历程。河南坠子艺人郭永章从山东菏泽赶往胡集,木板大鼓艺人石景芬从河北沧州赶往胡集……作为成名已久的艺人,胡集对他们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更令人动容的是,石景芬当时已经身患癌症,刚刚做完手术,但不顾家人、徒弟的强烈反对,执意前往胡集。“不让我去,化疗我也不再做了。”“再看一眼胡集老听众,再给学生当一回梯子,这是我的梦……死,我也要死到胡集的舞台上!”话语平实中透着惊心动魄。这就是胡集的魅力,这魅力来自800年历史的厚重积淀,来自传统艺人刻入骨髓、融入血液的文化基因,无法磨灭,无法替代。

凝聚力是怎样延续的

上述纪录片中,石景芬的徒弟苗士芹,正是从胡集嫁到河北省沧州市的。自幼的熏陶,让她对曲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所以在异乡依然走上了说书的舞台。重新回到胡集演出,出走与归来之间,巧合的表象下其实蕴含着必然,这是一条路径的延伸。

800年的根扎在这里,开枝散叶,水到渠成。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艺人最苦恼的是缺乏受众,尤其是懂行的受众。胡集最不缺乏的就是传统曲艺的知音,在这里演出,既看热闹,又看门道,不愁没有喝彩声,就看艺人有没有真本事。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这种氛围太难得、太重要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又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就是要凝聚乡村的人气,焕发乡村的活力,在这中间,乡村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级有关部门也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胡集书会这个传统IP。我们看到,无论是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还是省、市、县、镇各级有关单位、部门领导,对胡集书会都给予充分重视,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扶持,稳定了市场,注入了活力。为了保护、弘扬、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从2000年开始,为艺人发放路费补助。2007年起,进一步改为政府付费买单,请艺人们进村演出、送书下乡,稳定了市场,受到了艺人和村民的普遍欢迎。

走进新时代,古老的胡集书会也焕发了青春。在当地有关部门的积极策划下,胡集书会不断创新。每年在举办书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俗游,在艺术形式上推陈出新。2017年,当地政府建成了胡集书会文化展厅。为鼓励吸引更多曲艺新人到胡集说书献艺,注入新活力,自2014年始,胡集书会每年正月十一举办擂台赛,同时还举办新人专场。中国曲协、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曲协对胡集书会更是高度关注,尤其近几年逐渐加大扶持力度,胡集书会的规格也越来越高。2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滨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乡风曲韵”2024胡集书会全国美丽乡村优秀节目展演举办,该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胡集书会的知名度,促进了各类曲艺类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极大地带动了曲艺与文旅的叠加效应。

影响力是怎样造就的

胡集书会的成功也给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胡集书会做对了什么,为其他乡村提供了什么借鉴?

首先,注重挖掘地域独特的文化价值。要吃透地域传统积淀,深度参与当地社会生活,防止景观式的粗暴介入。公共文化不是规划出来的,追求短平快或许会获得一些表面的繁荣,但不具备可持续性。在地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生机,并不需要强加一个从天而降的东西,每个村庄的文化价值,就孕育在自家的土壤里。胡集书会是千百年来自然生长出来的,所以具有无限生机。

其次,注重在开放包容中寻找新机遇。胡集书会很可贵的一个特点,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包容的。这么多年举办书会,人与人之间持续的动态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比如说,每年一次的胡集书会,来来往往的艺人、观众,都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当地也很珍惜这笔宝贵资源,比较重视艺人尤其是名人的邀请。高元钧、刘兰芳等曲艺大腕也都现场感受过胡集书会的魅力,刘兰芳更是几次来到胡集书会演出,并题词“八百年胡集书会,看今朝再放异彩”。

再次,注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胡集书会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融入新鲜元素,创新“书会+”理念,推动传统曲艺绽放时代光彩。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有机结合,让艺术与生活、文化与乡村、现实与诗意之间,边界变得模糊,艺术也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生活本身。在这样漫长的演进之后,胡集就是书会,书会就是胡集。所有人都在胡集书会中受益—艺人有成就感,村民有获得感,乡村的吸引力、凝聚力得到极大增强,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等融合发展,乡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这就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中国各地的乡村正在焕发生机。村BA、村超、村晚……各地乡村的文化IP不断涌现,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多元功能价值,如此生动丰富地展现出来,令人振奋和鼓舞。

在新媒体时代,曲艺不断“破圈”,重新赢得年轻人喜爱。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有理由对胡集书会的未来抱有更大的期待。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胡集书会》纪录片及滨州日报、中国山东网等相关报道)

(作者:《新黄河·济南时报》副总编辑,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责任编辑/邵玉茹)

猜你喜欢

书会曲艺艺人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一本书
南宋永嘉“九山书会”研究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