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校园 鼓励创作 拥抱行业

2024-05-22殷志豪张敏敏

曲艺 2024年4期
关键词:曲艺社团创作

殷志豪 张敏敏

高校相声是当前相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相声乃至曲艺发展与推广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为高校曲艺类社团及其演出作品。高校相声社团由高校内热爱曲艺、热爱相声的学生构成,他们一般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学习相声和曲艺,鲜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训练。这是“高校相声”区别于高校曲艺教育①所在。笔者基于对高校相声的调研与实践,从高校女性演员、高校相声创作、高校“相声导演”三方面分析高校相声发展现状与出路,希望为高校相声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校女性演员

女性演员是高校相声不同于传统相声行业的要素之一。长期以来,相声都被认为是“男人的行业”,但不少高校相声社团的主力却是女生。这是高校相声社团的业余性所导致的,社团门槛低,压力小,几乎没有性别偏颇。加上当前自媒体的普及和粉丝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喜欢相声并产生登台表演的想法。女性演员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演出中男女相声和女子相声的比重上升,为高校相声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表演风格方面,由于没有系统学习和成熟的相声观,大学生女演员普遍存在“模仿男性”的问题,女演员的表演生搬硬套男性演员,单纯追求“像相声演员”。这个问题是大学生演员的普遍现象,只是在女演员身上尤为明显,不少人过分模仿“相声口”“北京音”,甚至刻意表现得油腔滑调,而忽视了自身作为女性的特点和优势。笔者曾与被誉为“中国男女相声第一档”的相声演员倪明先生进行交谈。倪明先生指出,女演员在表演节目,尤其是“使活”时,应该注重女性的自身特点和性格塑造,探索出具有女性特色的表演风格。女演员在舞台上首先应该是女性,其次才是演员。女演员要追求一种举重若轻的表演张力和舞台美感,而不是像男演员一样,通过夸张怪诞的表情和大开大合的动作达到喜剧效果。在追求舞台效果之前,要找到自身作为女性的表演风格,彰显女性之美。表演风格基本趋同,也是由于大学生演员普遍视野狭窄而导致的,女演员完全可以学习和模仿回婉华、魏文华、张文霞、夏文兰等成功的女演员,进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不同外形、不同语言风格的女性也需要寻找不同的风格,或是可爱,或是端庄,或是干练,都是大学生女演员可以探索的个人风格。

在表演风格之外,倪明先生还提出,在表演男女相声或是女子相声时,应该设定一个捧逗之间的人物关系。在夏文兰、倪明的诸多作品中,都是将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搬上舞台,在捧逗之间设定了一个隐性的夫妻关系,演绎相关题材的作品。而在大学社团中,则可以加入同学、师生、闺蜜甚至是男女朋友等隐性人物设定,围绕高校环境和大学生活,创作相关题材作品,展现大学生风貌和大学生女性演员的魅力。但大学社团与专业院团仍有很大区别,在设定人物关系,尤其是男女相声的人物关系时,要注意定位准确,不要越位制造误会,以免给演员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麻烦。

在演员服装上,女演员不应该刻意模仿男性穿大褂,而可以穿专属于女性的旗袍或女款新中式,甚至是改良汉元素裙,这些服装既能增加文化底蕴,又能彰显女性的形体美、气质美,深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表演新作品时,男女演员都应该跳脱出“穿大褂”的桎梏,穿着与作品内容相匹配的服装。

二、高校相声创作

作品的原创性是高校相声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当前,高校相声社团所演出的节目普遍都是照搬传统相声或是知名演员的“出圈”名段,少有基于高校环境和校园生活的原创作品和传统相声新编作品。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高校相声演出节目普遍雷同。不同的社团在短时间内出现若干雷同的节目,不仅无法体现大学生曲艺社团“继承传统,着眼当下”的艺术追求,还抑制了大学生作为相声爱好者和潜在相声作家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才能,甚至会在社团之间形成相互比较、相互败辱的不良风气,与高校曲艺社团的构建目的背道而驰,不利于高校曲艺事业发展。

因此,推进高校的原创相声作品至关重要。在进行原创相声的创作和表演时,首先应该注重对高校环境和校园生活的研究。创作者要深入校园生活,带着创作的想法去观察大学校园里的人和事,找到可以刻画的人物、描绘的事件和挖掘的主题。大学相声社团走在对高校环境和大学生活分析感悟的前线,大学生创作相关题材的作品,感悟真实、视角独到,用年轻人之口诉说年轻人的心声,表达年轻人的思想。在创作校园题材作品时,也要注意寻找事件之间的普遍性,要将具体的事件抽象成“故事”,成为真正值得书写的内容,而不是以“砸挂”的方式去演绎。②同时,要关注时下热点话题。年轻人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大学生观众对时事热点和网络热梗,尤其是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极其敏锐,如果在作品中加入对时事的调侃和分析,会迅速引起观众共鸣,产生较好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时事热点和网络热梗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在事件发生的数月后再进行创作和调侃,效果则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大学生演员不断紧贴时事,加紧创作。大学生在进行创作时,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事件做评判时,要用正确的思想为作品定调,做出正确的思想引导。

由于大学曲艺社团女性演员人数的增加,在创作和表演新作品时,也要注重對女性话题的描写,尤其是让女演员表演女性话题的作品,发挥女演员的特点和优势,展现女演员的魅力。但也要注意有些涉及两性关系甚至两性矛盾的语言,只适合男演员或女演员表演,如果换成另一种性别,则会产生歧义。有些调侃性的内容,如果让另一种性别的演员来说,会向观众传达性别对立的价值观,甚至有些较真的观众会对演员本人进行批判,对演员造成不好的影响。相反,如果性别合适,则更像自我调侃,能够展现出男性或女性的乐观和真诚。

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也要加强作品的文学性。“文学性”是高校相声相比传统相声行业的潜在优势。大学生的文化水平、文学素养高于很多相声从业者,对于作品语言逻辑、遣词造句的敏感程度也要高,尤其很多文科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改编和创作潜力。高校相声的创作,要发挥大学生高文化水平的优势,可以用创作文学文本的方式去创作相声,创作有韵味、可推敲的经典,而不是碎包袱堆砌和网络段子集锦。也要善于挖掘已有相声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并用文化元素去拆洗原先没有文学性的内容,提升已有作品的文学性。例如,台湾的相声瓦舍就曾改编传统相声《报菜名》,以研究美食、撰写美食专著为引子,自然承接到“菜单子”贯口,完成了作品的文学化改编。当然,提升作品的文学性,并不是要求相声文本一味地同纯文学文本靠拢,刻意追求文学化语言,也要保持相声的天然特征,保证作品的趣味性。

高校虽然已经开始同社会和行业接轨,但仍有一定的封闭性,大学生活也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高校相声常常很难被普遍观众共鸣。例如,先前大火的清华曲艺队创作的《我要打篮球》,编排新颖,深受大学生喜爱,但不知道其中网络热梗的人就难以对作品的创作核心进行情感共鸣。笔者也曾受邀为西北大学化学学科成立100周年晚会创作《化学家养成手册》,作品涉及了很多化学相关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品的观赏门槛,使得作品难以被普遍接受和共鸣。大学生长期处于高校环境,校园生活是他们最有感知、最擅长的话题,如果让他们完全摒弃校园生活去写社会话题也得不偿失。因此,如何平衡校园和社会的比重,以什么样的角度去讲述校园生活,是高校相声创作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相聲走出小圈子,拥抱行业的重要关卡。一方面,在讲述校园故事或是专业话题时,要注重多种曲艺技巧的使用,用多种演绎方式去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同时,要注重深入浅出,将一般性的包袱和特殊的话题相结合,突出人物和包袱,淡化具体内容本身。另一方面,创作者也要明确“大学生”的身份,在写社会话题时,既然难以用一个较高的格局去叙述,不如就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以年轻人的视角和思想,透过校园看社会,展现年轻人眼中的社会,使之更加真实可信,而年轻人的一些稚嫩但理想的想法,也有益于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此外,创作者也需要关注市民生活和民俗文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文化自信,创作底蕴深厚、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新相声。

三、高校“相声导演”

“相声导演”是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观点。马季先生指出,相声排练最好要有导演。如果演员自身具备这样的条件,可以进行二度创作,如果只是拿着别人创作的本子来表演,最好能有专业的导演参与。高校相声社团中的成员,普遍都不是专业学习表演或编导的,也鲜有经过系统曲艺教育的,无论是表演技巧还是舞台调度上,大学生演员都缺乏专业指导和训练,演员从台词到表演,都来自网络和视频,加以个人调整。因此,高校相声在表演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规矩”,即使有好的文本,也难以呈现出好的效果。同时,也因为“不规矩”,导致高校相声长期被认为是“自娱自乐”,普遍不被行业认可。

想改变这一现状,增加高校相声的认可度,就需要发挥“相声导演”的作用。承担这一责任的主体有很多,首先大学相声社团可以同地方专业团体及地方曲协保持交流和学习,聘请专业演员作为社团艺术总监或指导老师,定期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并且在排练时对台词、对表演和舞台调度进行专业指导。这类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当了“开蒙老师”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舞台观念,引导学生树立精品意识。其次,很多综合类大学中开设艺术院系,社团和学生可以请学校戏剧影视相关专业的老师,作为“跨界指导老师”,通过戏剧的角度来指导学生的表演和舞台呈现。例如,在排演一些强调舞台调度的群口相声和“腿子活”时,用戏剧的方式来进行指导,就很有优势。这两类主体,社团和学生都可以邀聘为长期的指导老师,为其进行长期指导和教学。另外,也可以联系地方群众文化机构的骨干,他们长期深入基层,辅导群众文化,对于群众艺术的指导也很有经验。而一些学校社团和个人,以上3种资格均不具备,也可以找校内经验相对丰富的同学、资深票友甚至网络上的从业者和爱好者进行交流指导。但要注意的是,这类“导演”常常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尤其是一些同样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爱好者,可能会灌输本就偏颇的观念,尤其是在帮助选择节目时,可能会只顾自己的喜好,忽视相声学习和表演的规律,选择那些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误导其他学生。

“相声导演”本质上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相声观众,高校相声演出机会少,很难像专业院团的演员一样经常和观众见面,很多社团一年只有一两次演出机会,遇到特殊情况,可能一年都演不了一次,作品长期没有被观众检阅,演员也不知道作品有没有“立得住”。因此,高校“相声导演”就兼具了老师和观众的双重性质,既承担指导和教学的责任,又增加了演员“压活”的机会,使得作品更加完整成熟。

但是,“相声导演”也具有局限性。高校学生在艺术天赋、基本功和舞台表现力上参差不齐,指导的难度也不同。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指导老师只需要给予点拨式的指导,或是简单的示范,教授一些技术性的知识,就能起到不错的效果。而有的学生基础薄弱,甚至连基本的语音语调、逻辑重音都不能掌握,更不用说在舞台上的呈现,对于这类学生,指导老师就显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导演。可见,发挥“相声导演”作用的关键仍是学生,需要学生不断学习艺术,坚持思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笔者希望,高校相声能够受到更多重视,发展得越来越好,为繁荣曲艺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注释:

①陈璐璐:《论相声艺术在高校中的发展与创新》,《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4期,第21—22页。

②李刚:《试论高校曲艺教育与曲艺的传承和创新—以南开大学为例》,《曲艺》,2019年第7期,第23—25页。

(作者:殷志豪,西北大学文学院学生;张敏敏,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化馆馆员)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曲艺社团创作
缤纷社团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