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书院,天水近代文化之根脉

2024-05-22胡晓宜

城市地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秦州陇南天水

胡晓宜

主任编辑,作家。作品散见于《美文》《飞天》《延河》等国家省市报刊。多次获甘肃新闻奖一等奖,出版音乐随笔集《万物生长的音阶》,获首届天水市科学研究暨麦积山文艺奖、空山书店文学奖。

当我听说陇南书院修缮告竣的消息时,天水上空恰好飘起纷纷扬扬的雪花。沿汉忠烈候纪信祠,经大什字,过市政府,缓缓而行,没几分鐘便走到门口。斜对面,两株六百余年的参天古槐巍然屹立,绿叶掩映之下,一座威严、古朴的建筑呈现于面前,这就是有着“陇上第一民居”美誉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南宅子和书院隔壁的北宅子隔街相望,创建人胡来缙和胡忻父子都是明代名臣,被邑人誉为“父子乡贤”。

也许是天寒地冻的缘故,路上的行人比平日里少了很多,喧嚣的车流声却是此起彼伏。直到移步书院,所有的时光瞬间静止了。

陇南书院的原址,现为秦州区人民政府,其原貌尚存。书院三进,临街坐北朝南正门三间。入门为过廊,两边为东西斋房。斋房各有坐北朝南的斋舍五排,每排五间。

最初,书院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共有房舍七百余间。整体建筑为长方形布局,以贯穿南北的通道为中轴线,东西均匀排布。创始人董文涣还在斋舍门楣上题有“含英”“茹实”“研经”“敷文”等文字。含英茹实,研经敷文,合起来也是一副楹联。学生俯仰之间,受到的是鼓励,也是提醒。

陇南书院是清末天水的六座书院之一。据载,当时著名的书院全国有很多,比如应天、岳麓、白鹿洞等等,而偏居西北一隅的陇南书院,单单从规模和影响力而言,或许无法与其他知名书院相比拟,但其教学理念,亦可谓之独具风格,一枝独秀。

陇南书院创始人董文涣,平阳府洪洞县人,清咸同年间著名诗人、诗律学家。清光绪元年三月,董文涣勘丈河西县“叛产”,以贱价出售得银,在秦州动工复建藏经之所、诵讲之堂、休息之庐,名为陇南书院。翌年,陇南书院竣工,董文涣亲撰《创建陇南书院碑记》及《陇南书院落成示同舍诸生》。

是年,董文涣敦请辞官的秦州进士任其昌先生为首任山长(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尊称)。品行高端的任其昌主讲陇南书院近三十年,孜孜不倦。他并未沿袭专门考课、研习举业的风习,而是崇尚经史学章、训诂考证的学风,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当时,书院不仅免费为学生提供宿舍,还补给数两银子作为奖学津贴。很多学者认为,这些教育理念即便置于当世,也是非常先进的。

任山长门下受业者约有千人,弟子中举者八九十人之多。哈锐、任承允、刘永亨、丁秉乾等一代晚清精英均出其门下,使他被誉为“陇南文宗”。二十年后,任其昌儿子任承允接任山长,同为进士出身,天水人称其为“小任山长”。父子山长一度传为佳话。

1900 年,任其昌听到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逃,郁郁而终。去世后,州城百姓感戴他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其字“士言”命名,改他居住过的南巷子为“士言巷”。士言巷虽说不深,却是天水为数不多的一个以文化名人命名的古巷。若是沿解放路一路向西行至伏羲城,远远便能望见士言巷口那两株屹立千年的古槐树。

如今,老树虽已干枯,枝干却依旧守望着巷内的老宅院。任承允74岁的曾孙任宣宁,曾在老宅院葱郁的树木映衬下,一边抿着小酒,一边听着秦腔,回忆关于这座小院的陈年往事。“在母亲记忆中,祖父病逝后,于右任、胡宗南、邓宝珊等官员和文化名流都前来吊唁或致电追祭,场面很是宏大。”

任宣宁一直遗憾,由于曾祖父离世较早,自己也只能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为这位陇上久负盛名的先人画像。从15 岁到打板鼓开始,再到后来当兵,复员到工厂工作,直至退休,虽说没有了祖上在秦州的荣光,但任宣宁并不觉落寞。得闲,他时常与三两老友相约伏羲庙广场,吹笙,打板鼓,看NBA 赛事,自得其乐。

正如同任宣宁血脉里流淌着的从容,一个世纪以来,不论世事如何纷乱,秦州城诸如士言巷、张家大院、石作瑞故居等充满故事的老宅,与陇南书院一样,在天水城百姓心中,永远是一个蕴含了诗意和华美文采的地方。

时光的闸门一经拉开,很多历史画面便纷至沓来。

那一年,26 岁身着长衫的天水青年冯国瑞,自陇南书院考入东南大学毕业后,又凭借着满腹才华考入清华大学深造,成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的弟子,一度被梁启超称为“陇上才子”,而后世亦赞誉冯先生为国学大师。

他幼年聪敏好学,7 岁入私塾启蒙,9 岁请专馆读儒书,11 岁考入天水县私立亦渭小学,14 岁毕业,先祖再请专馆讲习古文辞,师从任承允、哈锐。17 岁那年,他考入甘肃省立第三中学,因博学强记,国学功底扎实雄厚,深受老师喜爱。后来,在清华园读书的那些美好岁月,想必亦是冯氏一生难忘,彼时与他同时就读于梁启超门下的同窗好友们,如今也大抵成为了中国文坛的大儒。

回至故乡的冯国瑞,对甘肃石窟艺术进行了开拓性的挖掘研究和整理。从发现六朝石窟麦积山到为其修志,凭着知识分子对乡邦文物特有的尊重与热爱,他攀危岩、探幽洞,深入石窟腹地考察。这是麦积山石窟开凿1500 多年来,首次由专业知识分子对石窟文物进行的科学考察,具有开创性意义。

冯先生还倾其一生教授国学、历史、诗词,富学以育子弟,规行以教后人,成为天水人心中的文化符号。后人冯念多年后回忆说,“祖父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的国学根基源于陇南书院传统的文化精神”……

陇南书院后改学堂,于1914 年改称“甘肃省立第三中学”,1936 年改名天水中学……书院改学堂,在保留国学的基础上开始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书院流淌的人文血脉得以传承。上世纪20 年代,这里一度涌现出邓宝珊、胡楚白、王新令、聂幼莳等众多民国时期的天水名人。

多年之后的冬日,我站在陇南书院,看着落雪的松柏、青砖,这座天水文脉传承的高地,而今早已隐退在林立的市井楼厦之间,归于寂静。古城天水能于闹市之中倾力保护这一方书院,大抵也是这座城市对文化传承的尊崇与信仰。

当我走出书院,回身看红大门内依旧雪花飘飞,安静寂然。这一刻,我仿佛听到,秦州城一片书声琅琅……

编辑+ 夏唯

猜你喜欢

秦州陇南天水
明代秦州卫考略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陇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