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优化与质量提升的策略探究
2024-05-22徐海静
摘要: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升课堂的氛围,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种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存在讨论时间不够、分工不合理、评价不科学等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该种学习模式进行优化与提升,以此更好地发挥小学小组学习模式的作用,本文简单论述了有关于小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探究该种学习过程优化与质量提升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 过程优化 质量提升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很多小学课堂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载体,以教师为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我们也逐渐发现了小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索提升小组合作效率的策略。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学有所获,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合理配置人员,使成员的组合最大程度实现向心力的凝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的差异合理安排学生分组,既要保证组内人数合理,又要保证组内人员安排合理,每个组的成员既要有优等生,又要有后进生,还要有中等生,实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并要求组内的每个成员要互相尊重、合作有爱,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合理安排使学生的合作互动效果更加明显。
二、建立分工明确的合作体系
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本质上就是一个团体,一个团体要想凝聚在一起,可设立一些职位比如小组组长、副组长、管理员等,赋予部分学生一定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让他们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这一角色定位中,小组组长是整个小组的核心力量,主要职责就是对组员进行分工监督,副组长则要积极配合组长的工作,辅助组长的工作,管理员则是督促组长工作,监督组员的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小组学习进度等的不同,设立不同的角色,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彼此互相支持、密切配合,通过团结互助高效完成小组学习的任务。
三、积极传授有效的合作技巧
小学生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仅靠自己尚且不能实现高效的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去主动参加小组合作学习,还要为学生安排一些合作课程,传授给学生合作技巧,只有学生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巧才能更加高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增强团结意识的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有所增强。因此,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技能,积极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创新教学方法,以身作则,让自己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中,淡化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体验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自我约束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锻炼中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1]
四、及时进行全面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小组学习成果的验收有一定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可以算为一种标准,该种标准需要具有一定的鼓励性、针对性、全面性、指导性。教師建立标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同时又促进良性的竞争。教师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重视将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结合起来,通过个人的评价来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另一方面要重视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结合,要让每个成员都能认识到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自己与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自己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集体目标的实现,通过此来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同时要重视鼓励与批评的结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想法独特,有创造性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奖励,对表现不积极的成员要及时引导,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带动后进生进行学习,自我完善。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小组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还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优化与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要想发挥小学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升,还需要继续优化小学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实践、研究、运用、反思改进,才能找到适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参考文献:
[1]谢绍爆,邙丽湛,何亮.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徐海静(1977.12— ),女,山东省淄博市人,大学,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跨学科教学,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