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思政教学探究
2024-05-22孙爱平
孙爱平
摘要:本文探究了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小学思政教育中,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路径及实施“学以致用”的教学活动。文章分析了将学生置于教学核心的重要性,并提出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然后,探讨了如何通过结合生活实践的思政教学活动,将道德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强调了思政教育与学生现实经验的紧密结合,以及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内化道德价值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 小学 思政教学
引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小学思政课程承载着培养未来公民的责任,尤其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的思政教学不仅需要传播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在小学思政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路径设计,并通过具体的“学以致用”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将所学的道德概念和价值观转化为实际的生活实践。希望能夠增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并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品质塑造。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学路径设计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小学思政教学,聚焦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及社会责任感,以此作为核心目标。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学路径设计,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其意义建构与知识探索过程,创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环境。此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习过程更具互动性和探究性。同时,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引领者、协助者和参与者,在学生构建知识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1]
以小学思政《种子的奇妙之旅》一课为例,可以首先引入一系列与生活贴近的情境,如学生们亲手种植种子,每天记录种子的成长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种子为何会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们通过实践探究得出结论,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体验了生命成长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作品展示与分享,如用绘画或其他形式创作展现种子成长的时刻,并讲述个人观察到的现象,邀请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和想法,这种互动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尊重,是道德素养的具体体现。此外,还可讨论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及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生态的循环与平衡,也引发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内化为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积极行动。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参与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驱动下,逐渐形成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二、实施“学以致用”的思政教学活动
在小学思政课堂上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着力于将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调通过“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能力。这要求思政教育不仅传授道德知识,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活动,触发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与反思中,深刻理解并践行课程所宣扬的道德观和价值理念。此外,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互动形式,教育内容活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使之进一步内化,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以《永不放弃的勇气》这一课为例,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将勇气和坚持应用到生活中去。具体来说,首先可以组织观看与勇气和不放弃精神相关的短片或故事,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持不懈的,或是在听到他人的故事后,有何感受和想法。随后,教师可设计一场模拟挑战活动,如设置障碍跑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会到克服障碍的艰辛及坚持到底的重要性。这种活动不仅检验学生对勇气概念的理解,也鼓励他们将思政课上的学习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也可以鼓励学生制订个人挑战计划,比如坚持每天阅读或锻炼,互相监督,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与失败,通过反思记录分享给同伴,共同体验和深入理解不轻易放弃的精神。[3]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力求让学生在实际的行动中理解和践行“永不放弃的勇气”,有效整合了思政教育内涵与实践活动,落实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思政教学应深入挖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路径,并致力于“学以致用”的教学活动实施。教师不仅要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教学内容,还要通过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价值观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能动性,更能促进他们对社会有更具建设性的理解和参与。
参考文献:
[1]许桂香.“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思政课教学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4):137-138.
[2]陈银妹.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J].天津教育,2022(08):88-90.
[3]李拾金.谈小学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J].家长,2020(1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