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布式领导视角下高校教师数字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4-05-22陈孟君

华章 2024年7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

[摘 要]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高校教师需要提升数字素养,着力培养优质的数字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基于分布式领导理论,结合教师数字能力框架,本文提出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策略,以助力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分布式领导;高校教师;数字能力

一、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党的二十大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写入报告[1]。这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把数字化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数字技术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人和技术间的平衡关系,高校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备受挑战。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社会领域,“以师为本,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的教育结构、教育形态和教育关系下,高校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信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者、引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指引者。高校教师数字能力是高校教师核心素养之一。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分布式领导下的高校教师数字能力构建相关概述

(一)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内涵

2017年,欧盟公布了《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列出了6个能力领域,清晰地表达了各能力间的逻辑关系,对构建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具有启发意义。6个能力中,包括选择数字化资源、运用于教学课堂、评估反馈及赋能于学生[2]。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数字化战略,提升教师数字技术的优化运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教育部对数字素养进行了明确定义。数字素养是指教师正确利用数字信息资源,运用数字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能够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创新和变革的意识、责任和能力。

(二)分布式领导理论

分布式领导是西方具有影响力的管理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吉布为代表的学者初次在社会心理学文献中提出以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以彼得.哥隆(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学者)和詹姆斯.斯皮兰(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为代表的引入活动理论的分布式领导理论,以阿尔玛.哈里斯(《分布式领导——不同的视角》作者)为代表的引入非正式领导理论的分布式领导理论。在后期的研究中,哥隆提出混合领导的概念,总结“情境”会极大地正面或负面影响领导力活动的效果。

自21世纪以来,分布式领导已被广泛采用,作为一种变革战略,旨在增强教育环境中的协作和集体能力。大量实证研究或教育实验表明,分布式领导支持教育创新,改变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对高校效能、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学生学习成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在高等教育机构中采用分布式领导实践比在其他组织中更重要,因为有更多受过良好教育、聪明和自主的学者可能更倾向于这种非传统领导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受不同组织结构的影响,分布式领导可能会增强机构结构中跨层级和传统边界的灵活和协作关系。两个在线教育门户网站的直接经验证实虚拟环境中分布式领导和领先数字协作学习之间的协同关系,当知识和信任随着共享的目标产生和转移时,概念化和理解分布式领导是必要的。分布式领导作为一种情境意识型领导实践,对在教育创新教学实践中融入数字化学习材料的组织学习的影响。建立信任、尊重的文化和协作关系,和所有员工的变革整合承诺的环境来发展分布式领导实践,可以正向影响组织变革。

我国学者把分布式领导运用在高校管理的研究上起步较晚,其学术关注大致集中在分布式领导意义以及与组织变革、教师发展、教学和科研创新、学生自主管理几个方面的关系。冯大鸣(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从“学校领导分布的要义”“分布式领导的核心关注面”“课程领导力研究的焦点”“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侧重点”“学校领导理论价值体现的中介条件”等方面来揭示并阐释分布式领导的中国意义[3]。高校是知识型人才聚集地,高校知识型团队具有自主性和专业性强、成就感高等特点,分布式领导方式能够满足高校知识型团队内在需求,激发成员工作热情,通过团队每位成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担任领导者角色,实现组织目标和创新[4]。将分布式领导应用于高校管理工作,可以从任务结构、组织结构、权责分配及成员关系几个方面,有效促进高校发展,通过民主管理,提升高等教育的学术属性[5]。对教师分布式领导,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群体中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应提出了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立开放信任、协作的学习合作文化,成为高校改革的大势所趋[6]。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分布式领导的水平差异,总结分布式领导职能之间的分配情况,及其参与分布式领导各职能对教师质量的影响,提出分布式领导视角下提升教师质量的针对性建议[7]。

三、分布式领导视角下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打造数字社区

整合教学资源和打造数字社区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基础。教学资源可以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覆盖不同教学层次,根据教师不同的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各个高校可以共建共享精品数字案例教学等教学资源库,互通有无,共同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数字社区是一个协作平台,打造数字教学社区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開展合作教学项目。知识共享与协作学习让教师更好地认识数字素养提升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更加主动地融入时代背景,积极学习,提升数字素养。在数字社区空间,教师可以借助在线讨论的功能,通过博客、播客、论坛等方式,就教育热点问题,交流数字化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困惑和教学心得。教师还可以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展开深入的专题研讨,分享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解决教学中要改进的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8]。在线的专业学习社区让教师不仅仅局限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工作环境中,为他们创造了和全国乃至全球教育工作者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机会。学习共同体的团队协作模式将资源、系统、教师、学生、专业内容都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能力。

(二)加强对教师数字技能的培训

加强对教师数字技能的培训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核心环节。高等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培训的高质量开展。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地完成教学工作。高校教师数字化培训可以从认知培训、技术培训和数字伦理培训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在认知培训中,要让教师充分了解数字素养的内涵、发展和未来趋势,认识到自己与数字技术合作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数字技术培训帮助教师克服“技术恐惧”的心理,接受数字技术,培养他们数字化思维模式,更新他们的教学观,让他们学会数字技术的运作原理,并把技术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在数字伦理培训中,应培养教师具备判断和评估信息来源、管理自身产生的数据并确保数据可靠性的能力。教会教师保护数据可以规避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信息安全风险。

在培训过程中,高校可以邀请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邀请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名师通过开展“案例分析+教学展示”的形式进行观摩教学。在教学名师引领下,把数字意识融入教学细节中。教师可以带着问题和名师一起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展示教师的“数字”风貌。通过讲解教师数字素养内在运行机制,让教师逐步培养起数字化模式思维,提升数字教学的价值感和幸福感,提高自身的数字教学水平。在培训方式和手段上,教师在集体学习的同时还应配合相应的个体指导。除了理论知识层面的传授,还要鼓励教师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持续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教学。注重实际的场景操作,可以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操性和实效性。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学习和指导,才能优化完善教师数字教学的设计和方法,促进数字化学习活动高效有机地运行。

(三)建立教师数字能力评价体系

通过完善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数字能力评价体系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数字档案是将教师专业生活中的教学材料和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通常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成果、课件、学生作业等内容。基于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开展管理者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教师互评等主体评价。高校通过教学观察记录、学生评价问卷、学习成绩评估等工具收集和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了解学生满意度。新型数字化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创建多元、增值性的过程评价,既丰富了评价手段,也让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地反馈和评价教师在数字能力提升方面付出的努力的同时,也帮助教师了解自身优势,对他们需要提升的地方提出指导意见。数字能力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反思日常数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自我反思中内化自我需要,不断形成数字化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推进个人事业的规划和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数字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数字校园文化氛围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重要保障。有数据表明,经常使用数字技术的员工会容易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精神问题。在信任氛围中的集体参与可以有效促进数字协作。因此,在数字时代,依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文关怀,关注教师在人际方面的需求,主动提供人际支持,鼓励教师成员之间开展团队合作。在信任、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中,教师可以产生深度反思、提高社交技能,快速适应创新发展的电子学习项目。在兼容并包的人文环境里,学术人员、行政人员和技术专业人员会进一步建立系统、深层次、多方面的合作,促进知识共享。高校给教师提供教学和研究创新的情感支持,教师往往会愿意基于他们的专业知识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在激励机制中,教师会更关心自我发展,开展团队合作,促进终身学习和不断进步。

(五)共建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

共建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终极目标。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进化,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高整个高等教育持续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让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到建设动态平衡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中,可以增强教师个体对组织和学习共同体的认同感,更好地学习先进的数字技术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保持共同进化的最优态。秉承“共建、共享、共商”的数字化理念,在知识-价值连接成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中,高校需要积极和地方政府、各行业协会、全球各相关科技企业等合作,重塑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发展多层次类型的教育(学位教育、进修课程学习、行业认证证书学习等),与企业行业共同设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开设多种职业技能培训。数字技术和数字文化的协同进化,让高校、数字技术和教师个体三者都将得到高度适配,实现共同进化的最优状态,确保高等教育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数字能力可以加快高校数字化转型,更好地赋能于学生,提高数字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需要共建共享教育资源,重視对教师数字化的培训,营造数字化校园文化氛围,共建数字生态系统,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冯大鸣,刘胜男.指向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学校领导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21-26.

[3]冯大鸣.分布式领导之中国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12):31-35.

[4]熊爱玲.分布式领导在高校知识型团队中的应用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2(6):69-73.

[5]杜越.基于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大学领导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6]赵迎.大学英语教师分布式领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7]马欣欣.分布式领导与教师质量的关系研究:基于TALTS 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8]何剑.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整合模型及提升策略[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1,32(3):73-78.

作者简介:陈孟君(1978— ),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2022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化背景下分布式领导与教育强省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AS22107);2022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智慧教育背景下福建地方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项目编号:KJJKBK22-017)。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述析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