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晋韵书法初探

2024-05-22祝宏伟

华章 2024年7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

[摘 要]晋韵书法成为后世书法的标杆,如何赓续、弘扬晋韵书法成为一个值得研讨的理论问题。本文在解析晋韵书法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生成的时代条件和书写条件及对后世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晋韵书法对当今书风创新的意义与追求路径。

[关键词]晋韵书法;构成条件;培育路径

据《说文》:“韵,和也。”又据《文心雕龙》:“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可见,韵的内涵从表达音乐节奏的和谐,逐渐延伸到形容有情趣和某种风格的美好品质。

以“晋韵”一词表达魏晋时代书风的特点,肇始于两宋而推崇备至于明清时代。在中国书法史上,北宋米芾论书最重晋,他说:“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而北宋黄庭坚论书最重韵,“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黄庭坚弟子范温在《潜溪诗眼》里提出“有余意即为韵”“韵者,美之极”等观点。明陆时雍认为,艺术“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明董其昌提出“晋人书取韵”(《容台别集》)。赵宧光云“不学晋,字无韵”(《寒山帚谈》)。清代周星莲云“晋人取韵”(《临池管见》)。梁谳在《评书帖》中系统总结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那么书法中的“晋韵”究竟是什么?一般认为,它是根植于魏晋风度中,表现在书法艺术追求上的萧散简远、疏朗中和、情旨高妙的精神境界和平淡自然、变幻莫测、炉火纯青的书法功力。或者说,它是指在萧散平和的外在风度下,所彰显出内心深处追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生命态度。

以“二王”为代表的晋韵书法为书法之极则而心摹手追者络绎不绝,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晋韵书法的构成条件

(一)时代条件:玄学思想的影响

晋韵书法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在魏晋时代政权大分裂、文化大发展、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与玄学兴起密切相关的。魏晋士人在遭遇一系列世事乱离和主流价值观失衡失范之后,他们注重在事功之外寻求一个另外的精神世界,与前代士人相比,他们更注重发现自我,寻找内心的安宁。尤其是在东晋时代,士人们在江南淳朴的民风中滋生了纵情山水、谈玄论道的生活风尚。“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宗白华语)。魏晋士人追求人格的自由与和谐,追求人生艺术化的淡泊和“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语),这一时代的特征投映到书法领域,就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韵书法。后世评论家认为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丰神盖代”(李世民)、“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亦爽爽有一种风气”(刘义庆),可见其书风被推崇之高。哲学家冯友兰曾用“玄心、洞见、深情、妙赏”概括魏晋风度的本质。可以说,晋韵书风的形成最深厚的源头就是当时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生命态度和激情,且与后世迥然不同,因此在其书法作品中显得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二)书写条件:书写工具的变化

魏晋时期造纸术开始逐渐成熟,与以往在竹简、木简上书写的体验不同,这给书法书写条件和书风演变带来了重大影响。在简与纸的转换中,简牍书写遗留下来的用笔习惯和笔意仍制约着后来的书写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约力越来越弱。纸的平整光滑有利于书写者自由心态的发挥。如在草书写作上由章草发展到今草,就是在这一书写条件变化的环境下发生的,以王羲之的勇于创新为代表,产生了“古质而今妍”的书风变化。在此书写方式转换期的书风,一定程度上兼有古质与今妍两种风格特色。这是从小就写简体字,从小就从唐楷打基础的当今书法者在笔法和意韵上自然难以企及也难以领会到的[1]。

除此之外,晋韵书法形成还有书写笔法变化、书法功能变化等其他条件。如魏晋时期,对个人内在气质的关注和评价已成风气。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时上流社会热爱以信札赠答交游,文字内容多“语少而意密”“平淡而山高水深”,体现人性之美、才情之美也是其重要促进因素。

二、晋韵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一)从晋韵到唐法

在谈到晋韵书法演变到唐代“尚法”书风之前,需要关注书法作为一种技法体系在家族内部流传的独特现象。魏晋的士族阶层作为具有政治特权的阶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其内部一般也拥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和严谨的书法技法传承关系。以东晋王羲之家族为例,王氏一門书法人才济济,书法水平也是超拔于当时。

自隋代智永禅师(王羲之第七世孙,俗名王法极)为弘扬王字,写了《真草千字文》八百本送到各寺院,并亲传虞世南书法。特别是李世民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承载晋韵书风的“二王书法”体系,随着书写工具的廉价普及,而逐渐扩散至寻常百姓家。自智永提出“永字八法”后,不少书法家开始自觉地解构“二王书法”,提出自己的书法主张,试图建立新的书法理论。

在理论上,较突出的有张旭及其弟子张怀瓘、韩方明等提出了以“用笔、识势、裹束”为三要素,以“五势”“九用”为核心内容的书法理论;孙过庭写作《书谱》对书法创作技巧、书体风格要求、历代书家作品鉴赏等都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一套较完整的书法理论体系初见雏形[2]。

在实践上,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在楷书创作上融合北方碑刻艺术成就,逐渐形成了唐代楷书的自家面目,张旭、怀素在草书创作上把“二王”以来的小草拓展而成大草、狂草,体现了唐代昂扬向上的时代气息。

因而,后世人们因唐代书家“尚法”的特点,而把唐代书风统统称作“尚法”书风。就书法艺术普及而言,书法技法过去只由少数贵族掌握秘而不宣,至唐以后被发展成可以标准化地传授和广泛推广的书法显学,“尚法”的唐代书风其实是泽被深远的。

然而,在艺术鉴赏上,人们对唐人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以较容易地习得即能达到的书法水准,视作“器”;而对晋人依靠自身天赋,能把根植于心中的哲思玄想化为自然平和、潇洒古淡、无可端倪的书写状态,敬为“道”。两相对比,法易学,而韵难致。晋韵书法与“尚法”书风高下立判。晋韵书法为唐人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与超越的标杆。

(二)从晋韵到宋意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几”字弯,晋朝和宋朝是有着许多相似点的两个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两个朝代建立之前,都经历了中华民族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都有着以长江为界南北政权的对峙,且大量士人都有痛失社稷、衣冠南渡的惨痛心路历程。

值得关注的是,赵宋王朝在丧失了唐朝天下共主的磅礴气象之后,重文抑武,在文化上表现得狭隘、精致,士大夫在流行参禅悟道的氛围下,他们在思想上皈依禅宗,在生活方式上效仿晋人,两代士人在精神、时空上出现链接,也许更能领略魏晋士人心中的情感。

以苏轼、米芾、黄庭坚为代表的书家在森严的唐法和绝俗的晋韵书法面前,基于唐法,通过引禅入书、先集字后创作、在纵浪大化、荡舟摇桨间感悟书道,毅然决然地创新出一条“尚意”的新路来,诚然不易[3]。

(三)晋韵对唐宋以后的影响

唐宋两代人,在尊崇晋韵的同时,以创造性的行动勇闯新路,做了积极的贡献。唐法、宋意是中国书法史上晋韵对后世产生的两个重大影响。

至于元、明、清以降,仍以晋韵为宗或为参照,主张复古创新的同时,继续勇闯新路,而获得成就的书家仍有不少。如赵孟頫、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王铎、董其昌、八大山人、沈尹默、白蕉等,他们或在某方面有所突破,但无法做到对晋韵书法的全面超越,无法通过个体的努力,标举出另一个奇峰秀出的时代。

三、当今对晋韵书法的追求

(一)理解研究晋韵书法的当代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当代书法者在书法艺术追求上,毕竟因时隔久远,且晋韵书法所形成的历史条件与今天已截然不同,要达到或重现晋韵书法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仅靠心摹手追,难以实现艺术复古以及艺术超越的目的。但是晋韵书法作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艺术高山,仍在不断召唤后世书法者。

因此,我们在正视当今要超越晋韵书法存在较大难度的基础上,如何赓续优秀文化传统仍存在重大意义。这如同体育竞赛中总是要以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精神为取向,参照世界纪录去开启一次次新的试探和挑战,使竞技体育绽放人类体育精神之美。

中国书法创新也同样是这样,我们不能因为前面有较高的艺术标杆而停步不前,恰恰相反,晋韵书法作为艺术标杆为后来者创新超越提供了价值基座,后来者通过遵循“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李世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等经典古训,从而不断推动中国书法这一艺术河流不断开拓前进,万古如新。

(二)探究晋韵书法的生成条件

新时代书风培育,应在深刻探究晋韵书法的生成条件基础上,明确培育路径。

在书写习惯方面,应明确晋韵书法生成的当时存在“古质今妍”之变的内在机理。即原来从隶书、章草书写过渡到正书及今草阶段,书写习惯的变化带来审美心理的变化。而当今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是从书写简体字或以唐楷为童子功的阶段过渡到行草书的阶段,其书写习惯的变化带来审美心理的变化自然也是不同的。在学古而不泥古中,须牢牢把握活学活用其书风、技法、笔法等精髓。

在生成条件的物质基础方面,应明确晋韵书法生成的当时纸张、笔墨和现在的物质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书写时的坐具、姿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书写的目的上,也存在较大不同。晋韵书法盛行的时代书法创作更多是作为亲友间书札信牍的“案上观”,而今天书法作品更多是作为墙壁的装饰品在作“壁上观”。

在生成条件的精神基础方面,应明确晋韵书法生成的时代及其书写者的精神面貌与现在也是迥然不同的。东晋时期,虽偏安江南一隅,生活相对安定,但思想空前活跃,如《丧乱帖》所示,王羲之等士大夫心中有巨大的家国之痛。而当今时代,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东晋时期远不能比的,可以用“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句话来高度概括。在此时代氛围下,当今时代更多人喜爱浓墨重彩的中国风、大写意风格。我们呼唤以晋韵书法为参照赓续传统,旨在抵制书坛上甚嚣尘上的浅薄浮躁的艺术氛围以及不见“使转与点画”基本功而胡乱创新一气的低劣之风;旨在正本清源,弘扬和追求以“正大气象”为审美志趣,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王羲之)为精神追求的优良传统。

(三)明确晋韵书法的培育路径

一是要把握晋韵书法的艺术本质。晋韵书法来源于中国哲学思維“中和”观念的运用,只有懂得“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理,才能做到笔下呈现“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孙过庭)的平远意蕴。在当今书法界一种主流的看法是书法学习者应先从唐法立下根基,然后可以上溯晋韵、汉魂,领略先秦的朴茂与华彩,逐步打通文化根脉,这对提升书法艺术水准有益,还能有效防范书风不自觉地沦入油滑低劣的江湖野道。

二是要寻找适于自己的艺术津梁。被李世民誉为“尽善尽美”的王羲之是很多人希望获得晋韵的艺术津梁。仅以王羲之为例,在学习他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古今文字书体、笔势熟谙于胸,以致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当代有人曾总结,在学王羲之的书家中,“米芾得其迅疾,赵孟頫得其端正,王铎得其雄厚,王宠得其萧散”,可谓至论。

三是要认真学习领会辩证思维在书法体系中的应用。中国当代书家在书法的创作和欣赏中,把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与中国古代阴阳二气协调互动、相生相克的哲理境界相通共融,能自觉地感受到辩证法思维无处不在、奥妙无穷的魅力。既精通辩证法又是书法大家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20年在湖南一师学习和工作时,曾向孙俍工先生询问如何学好行书,孙俍工书写了“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远近、虚实、顾盼、错落、肥瘦、俯仰、起伏”等二十八字相赠。毛泽东曾表示这套“二十八字诀”对其书法艺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质上,这套“二十八字诀”是指书法里蕴含的14对辩证关系。尽管这并不能涵盖书法里全部辩证关系(如还有“藏露、方圆、欹正、向背、疾涩、行留、巧拙、动静”等还没有提及),但是不难看出,运用辩证思维对提高书法创作和欣赏能力息息相关。书法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辩证关系,给作者和欣赏者带来丰富的启迪,也给书法艺术提升带来无限的拓展空间。

四是要赓续优良传统,书写自己时代心声。魏晋时大书法家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象皆类之。”孙俍工也曾赋诗曰:“独能画我胸中开,岂能随人脚后尘。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晋韵书法尽管作为书法中的楷模被一代代后人研习参照,但碍于个体思想修养差异和时风流变的影响,早在黄庭坚的那个时代就流露出了“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的无奈。显然,这种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其形式,做其亦步亦趋的“书奴”,而是要赓续其优良传统。在扎实的功底基础上,随着自身阅历、眼界、心境的不断提高,变古出新、自出心裁,写出新时代的风采。学习的目的,不在模仿,而是应在学习中超越,晋韵书法自然仍是最好的范本和标杆。

结束语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伟大历史时期,当代书法爱好者无比幸运的是具有比前贤更优越的学习、研究、书写条件和创作环境。通过对晋韵书法的研习、近几个世纪以来对碑帖互融的探索、古代更多优秀作品包括地下文物出土问世、东西方文艺理论、文化交流互鉴的相互促进以及书写工具的不断改进等,随着自身的阅历、书法实践和思想修养的不断提升,在某个特定时期内,深信一定也可以写出代表当今时代风貌的意蕴高妙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孙晓云.书法有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2]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祝宏伟(1977— ),男,汉族,安徽宿松人,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中心,硕士。

研究方向:书法、文学、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
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路径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