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4-05-21谷雨
谷雨
摘要: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指引,乡村文化振兴既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内涵和精神动力,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为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增强乡村文化自信,要加强专业队伍引领,完善人才管理机制;重视建设,打造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人才,吸引乡贤留乡建设家园。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路径
引言
乡村振兴应当文化先行,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对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价值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文化则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建设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特色的乡村文化。纵观历史,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导,在乡村文化中所包含的乡土风情,名人传记,传统技艺、家规家训等,对农民的价值观念及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在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和梳理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同样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形式行为等,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认知理想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言行举止,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价值引领。着重打造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
(三)乡村文化振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需求
文化自信是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精神来源,对于提振全民族精神面貌、增强各民族人民凝聚力具有关键作用。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乡村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基础上的一种摒弃过去、立足现实、放眼世界、奋斗未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能够提高乡村民众的思想道德,也能赋予乡村文化振兴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治理过于松懈
对于乡村的治理要注重农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上级检查指标。并且很多山区,由于条件艰苦以及地理位置偏远,根本无法深入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落实文化建设工作。这可能是因为文化工作在短期内投资大,收益小,实际开展工作十分困难。并且基层工作者人数少,工作量大,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及时完成,因此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乡村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层层重叠,很多工作者进行重复的工作;以及职能部门混乱,工作分工不明确,经常遇到推搡扯皮的情况,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二)乡村主体人员流失
近些年以来,随着经济与科技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就业,医疗,教育等资源加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留守老人对于家乡的情感十分浓烈,但由于老人的知识文化以及精力有限,无法担负起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而一些青壮年早早辍学,并不是在农村附近工作,而是进入城市的现代化工厂赚取高薪酬,出现了“农民工”这一个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语。另一些考入大学的学生,毕业以后会在城市里的公司或者行政单位上班,从而留居在城市不再返乡。城市现代化繁荣,乡村所在位置偏远以及经济情况落后,根本无法吸引家乡人才还乡。因此造成农村人数大量流失,无法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严峻现实。
(三)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水平落后
进入新时代,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城市的文化设施相比依然存在一些差距。很多乡村建立了书刊室,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松懈、资金短缺,以及陈旧老化等,刚建立时经历了一段风潮,后期政府对于公共文化设施养护与维修不及时,未能全面发挥设施的功能。有的书刊室设施陈旧,无人管理打扫以及跟不上书籍的实时更新,久而久之便無人问津。因此造成了乡民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与单调的乡村文化生活之间的矛盾。其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体系不健全,由于基层政府与乡村党支部的忽略以及乡村文化服务人员的短缺,导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全面性与持久性。因此乡村文化建设陷入一片困境,给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四)乡民文化自信的缺失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给很多中国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对乡村文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向农村传播城市的文化,对于广大村民,看电视刷抖音是他们主要的娱乐活动。有的网络媒体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在各大网站展示各种物质化、智能化、便捷的生活,很少去探索乡村的纯净、质朴的生活。这些物质化的观念在乡民心中繁衍,部分村民物欲被打开,贪婪、虚伪、嫉妒等不良观念跟随出来,以及对未来充满了迷茫。由此信仰不够坚定的乡村居民很容易把“一切为了钱”当作自己的使命,把钱作为衡量身份、社会地位的错误观念,导致城市居民的自信感泛滥。而贫穷、落后的标签被贴在了农民的身上,因此身份和地域自卑出现在农民的心中。而城市文化则不断地传播,大部分的乡民的价值观念与衣食住行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中国乡村文化开始出现断裂。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把人才真正地留下建设家乡是根本,可体现出人才培育机制的作用。首先,不断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台人才住房、医疗、政务服务等配套服务政策。打造好后勤服务建设,让他们能安心创业,优化打造人才公寓,定期开展走访慰问,线上线下相结合精准服务人才。加强宣传机制,加大对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其次,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重视提高农村青壮年教育程度,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新力量,形成初、中、高级职业农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基础的农民提供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得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培训能够有较大幅度地提升,建立和完善乡村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整合政策、形成合力,厚植乡村人才成长土壤,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集聚。
(二)乡贤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乡村文化的核心是合格的乡绅,乡绅文化的核心又是“绅”。他们是一群有志之士,即使到了晚年依然要发光发热,这些从事稳定事业的人成为中国人最早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一辈子几代人固定在一个乡村,他们世世代代都守护在自己的土地之上,其实这种行为很像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将根从出生开始就深扎进去了。最深厚的感情永远都是在自己的故乡。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为乡村社会建设、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乡贤是在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中坚力量,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建树,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出于对家乡的挂念,报效以及建设家乡。乡贤带动村民们进行创业寻求致富道路,以及为家乡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力量。例如:作为嘉兴市嘉善县“最美乡贤”代表孙军,一直从事工商业毅然返乡创业,成立嘉善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流转的百亩土地上实行芦笋标准化种植,当年度产值达百万元。周边的村民也由开始时的观望到主动来公司基地学习、模仿。为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抱团发展,拓宽市场渠道,打响品牌,提高效益,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努力打造一、二、三产相衔接,生产、加工、销售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力争实现年营收超亿元,增加就业岗位近千人,带动农户增收许多,在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创造新业绩,贡献新作为。因此基层政府要建立乡贤文化数据库,包含姓名、性别、联系方式、住址等予以统计,对于返乡助力家乡振兴的新乡贤们及时沟通以及表彰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新乡贤。另一方面,增强乡贤对于本村事务的参与感,设置创业以及文化课堂,定期邀请返乡创业人才、大学生村官等乡贤,开展小课堂,与乡民们进行深切的交流,实现教化乡里、淳化民风,因此提高乡民们的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
(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所以要增强公共文化建设的供给能力,不断丰富乡民们的公共文化活动以及精神生活。一,加大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提高乡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闲暇时。公共文化场所是乡民放松心情,休闲雅致的第一选择。乡民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让群众参与到建设中,效果需要由农民群众来评判,最后也提升了乡民们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二,加强对公共文化建设的管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也需工作者认真管理,方可长久。增加农村设施服务人员,上岗人员要及时培训,建立规章制度。对于农村书房,活动中心要进行实时更新,及时维修,定期组织文化活动,例如党支部活动,民间艺术节,电影节等,让老百姓真正融入这个文化集体当中,实实在在地有参与感与幸福感。真正为民,勇于为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贯穿于农民基层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活动,致力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真正提高乡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乡土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来源。全力弘扬乡村优秀文化,才能提高乡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征的方法。以乡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大力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友好道德传统风尚,推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发挥凝聚共识,提高思想观念,振奋精神动力,增强乡村本土文化自信心。例如,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课”美育公益项目,集结了一批以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优秀毕业生为主体的美育志愿者,发挥美术高校专业审美和理论体系的指导实践作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融媒体时代优势与互联网手段,让美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服务乡村。目前已为很多乡村学校提供了传统国画、传统书法、创意版画、趣味手工、美术鉴赏等五个门类的直播课程,并组织多个实践团队前往乡村学校开展线下美育实践活动。通过视频课程教学,解决了该校师资短缺、课程短缺的困境。以及在过年过节期间,基层政府会组织乡村文化节或者集市,一边是书法爱好者挥笔洒墨为乡亲写春联,另一边则是热闹的舞龙队伍,乡亲们喜气洋洋享受春节。推动乡村文化活动高质量升级,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同时,从节假日为契机,以文化活动的举办带动更多游客走进农村旅游业,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丰富了乡民的休闲娱乐生活,还有益于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回望历史,中国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并且组织动员农民,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农村以及发展农村。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要把发现实际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致力于物质生产生活和丰富精神生活,真正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乡民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30(11):6-29.
[2]王晶晶,黄生成.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究[J].现代农机,2023(01):44-49.
[3]范郁郁,钟绪君,王燕荣,陈国生.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23,37(01):52-56.
[4]郑会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及实践路径[J].新西部,2022(12):109-110+113.
[5]潘书惠.乡村文化振兴及其产业发展路径[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12):26+38.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