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研究
2024-05-21夏艳丽
夏艳丽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红色基因,是立身养德之本。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职“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能快速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实效性,更能有效达成课程终极追寻的教育价值,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本文通过对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必要性和面临困境的分析,从学生认知、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来探析解决路径,以期最大程度地实现家国情怀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家国情怀教育;教学研究
引言
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侵袭。高职“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更为重要的政治使命和育人责任。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最真挚、最深沉的情感价值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走向复兴。在多元文化和价值冲突的今天,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青年主体,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一、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必要性
(一)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关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在提高学生政治站位、培养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如:部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脱节现象,因此,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有待提升[1]。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与“大国”同命相依、同频共振。家国情怀将个人、社会与国家有机联结起来,是激发爱国情、强国心和报国志的精神之“钙”,再现着个人对家国的归属情结、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主要是指高校通过一系列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进行正确的情感指引和行为规范,最终引导其将“家的感知”与“国的情怀”转化为有机统一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
(二)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成为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追求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进而有效达成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目的。针对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出现的思想茫然、目标缺失、行为失范等信仰迷失现象,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应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斗争精神、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站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去发展自己,促使其能够自觉投入民族复兴伟业的报国实践中去沉淀自己。
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形势与政策”课中剥离教学内容本身之后所留下的有益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东西,因而构成了这门课程最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有很多现实而直观的资源用于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这在素材提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在高职“形势与政策”课中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情怀素养,引导大学生从变化的“形”与“势”中关注“小家”与“大国”的关联,进而推进课程的深层次发展,助力教育价值的实现。
二、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职“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不够深入
在多元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对家国情怀存在认知模糊、理解不够到位等问题,尤其是高职学生,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政治敏感度低,对家国情怀的感知更易出现价值偏差[2]。
1.对家国情怀认知模糊
家国情怀包含着爱党、爱国、爱家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素养相对薄弱些,面对深层次的政治问题容易存在认知上的片面性。因此,部分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论认识还仅仅浮于表面,不能自主地结合时代特征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甚至断章取义地将家国情怀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这种对家国情怀模糊化的行为,容易导致大学生受到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对课程认同度不高
当前,大部分高职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热情度普遍不高,由于涵养家国情怀的认知不够,不能从长远考虑问题,反映在课程上,就是对待“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认同度也不高。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学时要少一些,难免让一些学生缺乏重视,甚至有不少学生觉得这门课讲的都是空泛而高大上的“大事”,與自己关心的“小事”关联不大,主观上认为这门课对他们个人发展没有实际用处,因而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缺乏自主学习性。
(二)教学中对家国情怀培育实践不足
近年来,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升学率、考证率以及就业率,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为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对家国情怀的培育还主要是理论传授为主,往往忽略对课程外的实践培育。
1.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在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中,教师对家国情怀的培育偏重于理论知识层面,对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互动交流明显不足。脱离实践且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生课堂活力的激发,导致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比较片面,很难从真正意义上获得情感价值认同。长此以往,不易于将学生的爱国心与报国情主动转化为行为自觉的报国实践,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将深受影响。
2.对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开发不足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追求理想的温馨家园。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行为也比较自由,对校园文化活动有着天然的热情。当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家国情怀教育元素,例如:艺术节、节日庆典以及各种社团文化活动等,如果巧以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堂,便能很好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当前在整合这一块资源方面明显存有不足。
3.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缺乏有效载体支撑
家国情怀教育再现的是“个人”与“社会”以及“小我”与“大我”的融合统一,学生终究是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在与“形势与政策”课的融合教育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培育。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快速找准人生定位、找到自我,主动将家国情怀理论转化为报国的实践动力。同时,也只有将“小我”融入“大我”,投身民族复兴的报国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深化涵养家国情怀,实现人生价值。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对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对实践载体的选取具有随意性,有的甚至就近选取拍照打卡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力度不够,虽然已经建立了独立的专门教研室,但在人员配备方面明显不足,导致师资力量短缺,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
1.教師队伍不稳定
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证。由于现有师资不足,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需求,通常需要大量兼职教师,这些教师通常从高校辅导员、部门人员、其他思政课教师中抽取,临时性强,他们不可能长期主带这门课程,这就造成了师资队伍极其不稳定,最终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
2.部分教师自身家国情怀素养提升滞后
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有很多来自不同的部门和专业,部分教师专业化并不强,针对家国情怀教育,这部分教师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仍需提升。自然而然对这门课程的终极价值认知度不够,课堂上他们主要侧重于“知”的灌输,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不能有效结合时代育人诉求对授课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难以适应形势与政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三、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路径探讨
(一)以家国情怀培育为着力点,挖掘“大事”与“小家”的关系
高职院校在落实“形势与政策”课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入问题时,应立足学生本身家国情怀意识薄弱的现实,多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和引导,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
1.以优秀文化涵养家国情怀的培育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教师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的相关教学时,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培育家国情怀的养分,让学生从“根”与“魂”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理论的认识,达到文化育人效果。比如,巧用传统文化节日,像端午节学校组织的包粽子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感悟到爱国诗人屈原身上的浓浓家国情,还能让学生在校有家的感觉,增强家园情怀。爱家、爱校、更爱国,教学中在对相关内容进行融合时,不仅能让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生强化理论理解,还能很好引导学生的国家与民族认同,进一步实现这门课程的教育价值。
2.深化课程认同,厚植家国情怀
如今的高职生从小生活环境优渥,可谓是“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受到的挫折教育偏少,一些大学生办事喜欢从自我出发,过多考虑现实功利价值。形势与政策教育只有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得到他们的关注。在教学中,要仔细挖掘教育内容中“国家大事”与“小家利益”的内在关系,例如,讲到国家的经济形势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渗透对就业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从“小家”与“大事”的关联中,理解并感悟家国情怀。
(二)强化实践教学,促进情感内化
在家国情怀的实践培育方面,应坚持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小我”融入“大我”,促进情感内化,从而将家国情怀巧妙地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
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课堂活力
在高职“形势与政策”课中融入家国情怀的培育实践,应立足高职学生的校情学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守好课堂主阵地。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讲故事、组织辩论赛、演讲等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课堂活力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进一步增强课堂实效。
2.挖掘校园活动中的家国情怀元素,整合教学资源
近年来,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开展一些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征文比赛、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拍摄短剧或微电影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给学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同时,还可以让教师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对其内容进行提炼,然后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国情怀的感染,从而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3.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增强学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大爱精神,承载着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行动中培养家国情怀。红色文化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土红色景点,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感悟到革命先辈们传承下来的那种弥足珍贵的家国精神,在情理交融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配齐建强师资,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专业性
针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为了配齐建强师资,可从采取以下措施:
1.足量配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
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课程,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关键在教师,配齐“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是前提。高职院校应当根据教育部最新规定,严格按照师生配比要求,足量配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通过积极组建让一批专任教师长期专注教学研究,保证师资队伍的力量,避免人员流动所带来的教师缺口,维护教师队伍稳定,进而提升教学实效。
2.择优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拥有一支强健的师资队伍,才能保障家国情怀教育的专业性、深度性。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入职教师的考核力度,不能单纯为了师生配比达标,降低准入门槛,要及时建好准入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面向全校从专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择优选出一批政治情怀深、理论素养高、人格品位正的教师为“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任教师。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将一些相关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选聘为兼职教师,使授课主体更加多元。
结语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感召。“形势与政策”课中蕴含着很多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资源,具有现实性和鲜活性,有助于贴近大学生的切身实际,能够直接具体地将家国情转化为主动报国的动力。新时代的高职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是填补未来技能型人才缺口的主力军,培育其家国情怀承载着时代的嘱托。因此,在高职“形势与政策”课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对课程发展、学生成长以及人才培养都有益,学校和教师都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性,需要从深化学生认知、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师家国情怀素养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范恩辉.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3,39(06):117-119.
[2]韩震.高校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06):27-35.
(作者单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