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文物活起来: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研究

2024-05-21李祥珂

公关世界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

李祥珂

摘要:教育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历史性、文化性、教育性、直观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教育文物这些特点背后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智育、德育、美育价值。教育文物“活”起来需要以专业人员的讲解为基础,采用“活”的形式提高传播质量,并运用多种形式传播至日常生活,让公众认同并践行教育文物背后的文化精粹,实现教育文物“活”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教育文物;教育文物特点;教育价值;“活”起来

引言

教育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之一,每一件教育文物蕴含丰富的价值。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文物对当代公众生活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有教育文物融入当下公众的生活,那么公众才能自觉保护教育文物,自觉传承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1]

一、教育文物的特点

(一)历史性

教育文物是时代的产物,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反映着各个时期人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透过教育文物,公众能够直观了解中国历史上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的变迁。以制作书籍的材料为例,公众可以发现制作书籍的材料经历了龟甲兽骨、简帛、纸张及以数字为媒介的电子书等阶段,能发现书籍的载体更加趋于常見、便利、经济与实用。也是从这个过程中,公众也可以知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购买书籍,进而从侧面理解中国教育呈现不断普及化的趋势,也能对未来书籍的所需材料进行合理的预测。

(二)文化性

从文化的外在形式看,教育文物本身是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器物层面的文化,是人们教育观念的物化。从文化的内核看,每一件教育文物都能反映该时期人民群众对于理想教育的思考,这种对理想教育的思考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深深植根于当代国人的思维中,并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如山东博物馆藏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其中反映了孔子拜师老子以及项橐的故事[2]。这件教育文物反映了人民对孔子尊师行为的推崇,也反映了人民对尊重教师、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以及对“不耻下问”谦虚学风的期盼,而这种观念在当代仍然不过时。

(三)直观性

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不同,教育文物本身就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直观性是其最外在的特点。透过教育文物公众能够立体地、生动地了解我国古代原生态的教育活动。教育文物的直观性体现在可感和可模仿两个方面。可感是指公众可以直接通过感官获取教育文物的颜色、长度、布局等直观形象的外在信息,了解古代教育用品的外在属性。可模仿是指公众通过观赏教育文物后,能够以教育文物中的某些要素为灵感创造新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如当前市场上所流行的状元用具正是从状元匾额、状元生活用品等教育文物中获得的灵感,将其中的“状元”“夺魁”“及第”元素运用到食品、饰品、文具等生活用品中,实现状元文化的再生产。

(四)教育性

教育文物是各个时代教育活动的反映,其中蕴涵诸多教育要素,比如教育观、教育思想、教育故事。教育文物的教育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背后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知识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古人在这些知识的影响下将其物化为教育文物,并一代代传承至今。教育文物的教育性就是体现在这些科学文化知识之上,但因为时代久远,教育文物外在形式所容纳的这些知识有限,因此还需要专业人员挖掘教育文物背后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专业讲解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五)艺术性

教育文物艺术性体现在教育文物具有精美的外部造型。教育文物中有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其外观、造型、布局、色彩搭配以及背后的寓意都有极高的艺术性。公众能够从教育文物中获得美的直接冲击,丰富美的感知,产生美的需要,进而对美进行追求,甚至能够基于教育文物中艺术元素,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如青岛市博物馆藏有“明象牙雕山水人物笔筒”[3]有着精湛的制作工艺,它外形奇特、构造巧妙,包含着中国传统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能够给公众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当下一些文具就曾借鉴了其中的美学要素。

二、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

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源于教育文物所内含的中国传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知识集中于教育文物的外形和内核中。这些科学文化知识能够让公众的知识获得增长,公众的品德获得陶冶,公众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一)智育价值

教育文物的智育价值是指公众在接触教育文物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或技能。与通过文字载体获取知识不同,教育文物中所蕴含的知识更具有立体性和直观性。这是因为抽象的知识必然有直观的教育文物相对应,直观的教育文物会佐证抽象的知识。如孔庙旧址,是见证了中国古代教育记忆的文物,承载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教育“原生态”,即“庙学合一”“庙学并重”的教育格局[4]。此处“庙”是指孔庙,“学”是指学校,“庙学合一”就是指凡设立学校必然有孔庙的存在。通过参观孔庙旧址等教育文物,公众就能将这一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如若专业人员结合孔庙中的教育文物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讲述,公众更加能理解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深刻影响,从而对儒家文化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二)德育价值

教育文物是以实物化的形式展现,并不具有活态性,因此不能直接进行道德教化,其德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文化知识为中介。教育文物的德育价值是指公众在接触教育文物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传统道德教化更多是通过言语教育的形式,缺乏实物佐证,其信服力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与传统道德教化不同,教育文物因为有了实物佐证,其道德教化性更强。如中国教师博物馆中藏有“陶行知先生上课用的折扇”,上有一首白话诗,诗的全文为“公家一钱,百姓一身汗,将汗来比钱,化钱容易流汗难。”[5]这一教育文物真实、生动地展现了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的本色,立体展现了陶行知时刻谨记教师道德的要义,时刻将人民放于心中的伟大精神。因有了实物佐证,该教育文物的道德教化性更加强烈。公众在与该教育文物的接触中,能直观受到教育文物的道德冲击,能自觉激起向“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看齐的道德意识,继而会潜移默化地习得陶行知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形成为人民做贡献的道德行为。

(三)美育价值

教育文物的美育价值是指教育文物能给予公众美的享受,公众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美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6]。教育文物体现了艺术美、社会美及自然与人和谐相处之美。第一,教育文物中的教育工艺品具有艺术美。这些教育工艺品无论是在造型还是色彩搭配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公众可以从视觉上得到美感的直观冲击,获取美的享受和审美体验。第二,一些反映教育故事的书画则可以反映出社会美。如上海博物馆所藏明代崔子忠《伏生授经图轴》[7],在展现艺术美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的精神美,一种为了理想始终自强不息的精神美。第三,教育文物中的书院旧址则主要体现出了自然美与人和谐相处之美,如岳麓书院。书院皆依山水而建,风景秀丽非凡,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8],书院的人文气息与自然气息和谐并生,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相得益彰。

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发挥是以知识为载体,智育、德育、美育价值是一个统一体。教育文物智育价值的实现往往伴随着德育价值、美育价值的实现,只不过教育文物智育价值的发挥更加外显化,德育及美育价值的发挥比较内隐化。

三、教育文物“活”起来的途径

让教育文物“活”起来,就是让蕴藏在教育文物背后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显到博物馆中、中小学中、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每位公民的知识水平、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教育文物“活”起来以专业人员的专业讲解为基础,通过“活”的方式提高知識传播的质量,最终通过“馆校合作”让其活跃在校园中,通过“自媒体”形式让其活跃在社会上以及通过创造“教育文创产品”等让其活跃在日常生活中。

(一)专业人员的讲解

教育文物价值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专业人员的讲解。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背后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专业人员则能对教育文物背后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对这些知识进行“去伪存真”和“扬弃”。因此专业人员的讲解是发挥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最基本途径。这个过程能让教育文物背后的科学文化知识从幕后走向台前;缺乏专业人员的讲解,教育文物中的知识可能会被歪曲或泯灭,教育价值更无从谈起。

因此发挥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教育文物既有历史学的属性又有教育学的属性,对教育文物背后科学文化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讲解需要涉及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博物馆一方面可以招收一些有教育学、历史学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可以寻求与区域内高等学校合作,由高等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博物馆提供教育文物,二者合作挖掘教育文物背后的科学文化知识;或者是由高等学校定期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职后培训,提高博物馆职员专业知识水平,实现教育文物“活”起来。

(二)“活”的形式传播

专业人员的讲解外显了教育文物的价值,“活”的形式传播则保证了教育价值传播的质量。专业人员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讲解是知识传播的传统形式,“活”的形式则是借助当代科技再现教育文物的历史背景,让教育文物说话,让公众身临其境与教育文物进行跨时代的“对话”。借助这种“活”的形式,公众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教育文物背后知识的源流,站在历史中理解我们的文化,从而对我们的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体验。从公众所获取知识的质量上而言,通过“活”的形式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比传统形式更加有趣、有效。博物馆可以采取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使教育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活”起来,高质量发挥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

(三)多途径广泛传播

专业人员的讲解将教育文物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实现从内到外的时空转换,但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有限,仅仅实现了教育文物“活”在博物馆中。真正实现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需用多种途径扩大教育文物的受众。

1.可以通过“馆校合作”的形式,即博物馆和中小学合作,将教育文物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给中小学生。可以让中小学生进入到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优势;也可以是采取“教育文物”进校园的活动,在学校中开发教育文物的校本课程。通过这两种方式,中小学生能直观地感受教育文物,了解教育文物背后的故事,理解教育文物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认同,实现文化自信。

2.运用“自媒体”形式,将教育文物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给公众。博物馆可以采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介相结合,通过自媒体平台将教育文物展现给公众,让公众能在“云端”观赏教育文物。通过观赏“云端”的教育文物,公众能够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提升审美情趣。“云端”的教育文物还能促使公众认同并发扬教育文物背后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风气,甚至可以激发公众的创作热情,创造更多相关艺术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3.形成教育文创产品,让教育文物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遍及日常生活。教育文创产品是将教育文物中的某些元素融入日常用品中而形成的商品,兼具生活性、实用性和文化性。通过教育文创产品,可以将教育文物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扩展到日常生活。公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这些教育文创产品,潜移默化地习得相关知识、提升道德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并自觉传承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教育文物能够增进公众的智识,陶冶公众的道德情操,提升公众的审美情趣。明晰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能使公众认识到教育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培养公众对现存教育文物的保护意识,最终能够使公众建立起文化自信。教育文物“活”起来关键要通过多种方式让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让每位公民都能理解、践行其中精华之处,教育文物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落实到公众的思想行为中,才能真正意义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纪晓平.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3,(22):70-72.

[2] 山东博物馆.孔子见老子画像石[EB/OL]. [2022-11-10]. http://www.sdmuseum.com/art/2022/9/14/art_271709_788.html

[3] 青岛市博物馆.明象牙雕山水人物笔筒[EB/OL].(2019-02-14) [2022-11-10]. https://www.qingdaomuseum.cn/collection/detail/272

[4] 王雷.教育文物 书写在大地上的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45-46.

[5] 中国教师博物馆.陶行知先生上课用的折扇[EB/OL].(2019-10-09)[2022-11-10]. https://tchmuseum.qfnu.edu.cn/info/1028/1101.htm

[6] 鱼凤玲.美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4.

[7] 上海博物馆.明 崔子忠 伏生授经图轴[EB/OL]. [2022-11-10]. 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CI00000970

[8] 谢文庆.藏之名山:宋代书院选址的教育意蕴[J].泰山学院学报,2020,42(2):132-138.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
挖掘课本例习题教育价值的几点体会
“绳”采飞扬 顿悟绵长
小学数学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与教学例析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好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师生关系
浅析游戏在信息课堂中的使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