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驱动要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2024-05-21李洋
李洋
摘要:在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力。基于此,本文对创新驱动战略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从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政策支撑三方面出发,积极探寻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化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创新驱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多维的复合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概念。其前提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用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指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在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更需要培养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人才,深化人才的核心素养,构建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质量观[1]。另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践行多样性要求,以人才的个性发展为导向,容纳多层次、多种类型的人才质量观,以此构建出多维的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结构体系,提高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基于上述论述,下文將对创新驱动战略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一、以实践为基础,建立人才学习档案
(一)构建多维实践体系,加强人才考核
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多维实践体系,加强人才的考核工作。
首先,在进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时,高校可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积极和龙头企业合作,向企业定向输送相对应的专业人才。在此之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定向输送到企业中去,以此定点定向地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在践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政策时,高校需要优化人才的实践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对应的企业实践内容,以此帮助人才提前了解到专业工作信息,帮助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践行校企合作实践策略时,高校需要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考核机制和企业合作,针对人才在校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同时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后,企业也可以建立专项化的人才考核机制,以此提高人才工作质量,建立起一支高质量人才队伍。
其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以社会实践为支撑,高校可以建立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并将社会实践内容引入学分,鼓励人才积极参与到和其所学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中去,帮助其了解相对应的实践信息。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为人才的社会实践工作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帮助人才更为高效地了解到相关的社会实践内容,提高人才的社会实践工作质量。在后续高校可以建立起相对应的人才考核机制,对人才的社会实践质量进行打分,以此增强人才的社会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可以构建出多维实践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加强人才的实践理论基础,并且设置较为细化的人才考核工作,培养出高质量人才队伍。
(二)构建多元人才档案,加强教育评价
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多元人才档案,加强教育评价工作[2]。在实际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可以设置人才培养档案,深化人才个性发展,培养人才的创新理念,从各个维度出发,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是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由人才自评、人才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种模式构成,这三种不同的评价模式都可以产出相对应的评价分数,以此形成综合得分,这一综合评价分数可以全面涵盖人才的核心素养,以此契合现阶段的人才评价需求。
其次是评价内容,在评价内容上,高校可以设置六维人才评价模型,以此引入到人才评价档案中去,六维人才评价模型涵盖了六大维度的人才评价内容。第一是知识和技能评价,包括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知识和技能评价可以针对人才的专业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以此明确基础评价内容。第二是创新和创造力评价,包括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评价,这也契合创新发展战略的要求。第三是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包括人才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评价,这一层面的评价内容侧重于人才的团队领导协作能力、评价人才的团队协调性[3]。第四是沟通和表达能力,包括人才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等内容,这一维度的评价内容能够明确人才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他们的观点,着重考察人才的思维逻辑性。第五是自我管理和情商,包括人才的情绪管理、社交技能和自我认知这三方面的内容。第六是适应性和弹性,包括人才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主要是侧重于考察人才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如此一来,通过六大维度评价内容的支持,高校能够建立起较为全面的人才评价档案,以此优化对人才的教育评价过程,建立起优质人才队伍,为我国教育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二、以课程为助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一)深化多层次课程体系,明确教育要点
在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深化多层次课程体系,明确教育要点。
首先,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等教育需要设置出具有层次性的课程结构,创新教材编排,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到课程教材的编写中来,提高教材质量,高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层次设置递进化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契合专业学习目标的方式构建出实用性的课程教学内容。
其次,高校可以建立起交叉学科,将不同的专业学科内容相互融合,以此帮助人才了解到更为多元的专业领域知识。与此同时,高校也需要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摆脱惯性思维,抓住科研范式变革的机遇,汇聚力量,凝聚交叉研究的重大方向,以此推动学科交叉课程建构。其可以建立学科交叉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鼓励人才个性化发展,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此契合现阶段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帮助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综上所述,在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可以深化多层次课程体系,首先,高校需要设置多层次的课程结构,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到课程编写中去,提高课程质量。其次,高校可以设置交叉学科,并建立起专业的交叉学科课程,鼓励人才个性发展,培养专业度更高的人才队伍。
(二)建立高质量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
在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以高质量师资队伍为支撑,以此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高校可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既可以从事社会上的专业工作职位,同时也可以担任相关的教师角色。“双师型”教师能够掌握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其能够应用自身的专业工作经验给予人才高质量的专业指导,以此兼顾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大模块内容,帮助人才更为多元地了解到其所学习的专业信息。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核心,建立起较为优化的师资队伍体系,以此增强后续的人才培养工作。
其次,在进行人才教育时,高校可以定期对师资队伍进行考核培训,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明确教师的工作质量,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如此一来,教师能够建立起较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在后期进行人才培养时,其可以将其自身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提高育人质量,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队伍体系[4]。另外高校也可以定期举行相对应的学术论坛,和其他高校合作,融合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鼓励师资队伍在学术论坛上积极就相对应的专业问题进行交流,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认知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如此一来,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更高。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以高质量师资队伍为支撑,首先其可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此给予人才更为优质的教学指导。其次高校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同时召开学术论坛,以此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培养出优质的人才队伍体系,在后期这些人才队伍能够进入到相关行业工作,为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活力。
三、以政策为支撑,深度加强社会导向
(一)丰富人才培养政策,深化人才培养维度性
在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政策支撑,深化社会导向。首先,在现阶段我国需要积极丰富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政府需要给予高校一定的政策支撑,积极出台新式化政策手段,以此增强人才培养力度。其次,政府可以鼓励高校积极引入信息化教育手段,通过融合新式化技术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政府可以给予高校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购入相对应的新式化教学设备。通过这些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支撑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出智慧课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来探寻新式化教学方案,以此为人才培养提供助推力。
最后,政府可以建立起相对应的教育示范区,鼓励不同高校相互合作,积极探讨相对应的育人方案,以此深化人才培养,鼓励高校深层次人才交流,提高人才教育质量。高校需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强化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持续抓好两个“先行先试”,深化科教融合,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服务,推进专业学科高质量发展,以此契合现阶段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出高质量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在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政策支撑,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出台相对应的政策手段,给予高校资金支持,同时其还可以建立教育示范区,鼓励高校相互融合,相互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主力军作用,培养优质人才。通过合理政策的支撑,我国人才培养维度更广,有更多优质人才能够被培养出来,助力我国综合发展,为我国综合发展提供活力。
(二)聚集社会教育合力,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在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聚集社会教育合力,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5]。首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需要以家庭教育为支撑,优化人才的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其对人才的价值观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也尤其重要,我国可以积极深化家庭教育理念,明确高等教育人才的家庭培养工作。
其次是学校教育,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以高校为主阵地。高校需要明确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我国需要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明确高校发展的层次布局,并且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做好高校的布局工作,合理布局学科院校资源,形成较为均匀的教育布局空间结构,以此推动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
最后是社会教育,建立一体化研究平台。积极鼓励人才利用这一平台产出相对应的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在此过程中,社会需要集中合力,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学位支撑体系,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以此提高后续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深化两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来激发社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社会也需要提高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关注度,以此契合现阶段的人才培养需求,在后期高校能够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合理地培养相对应的专业人才,构建出多维人才队伍。综上所述,在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聚集社会教育合力,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其可以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合,以此形成较为全面的育人结构。
结语
创新驱动要求下,高校需要积极优化育人模式,以此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助力作用,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我国的人才结构更为优化,同时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也更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创新驱动要求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策略,从实践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政策支撑三方面出发,明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相信在未来我国能够建立起更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更高,有更多的优质人才能够被培养出来,以此助力我国综合发展。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创新驱动背景下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JX0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代欣玲,彭小兵,王京雷.中国情境下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22,43(3):27-36.
[2]郑永和,杨宣洋,谢涌,等.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基于教育实践的多案例循证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9):1311-1319.
[3]卢晓中.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与教育评价改革——兼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思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7):9-16+37.
[4]白春章,陈其荣,张慧洁.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22,33(12):147-151.
[5]沈悦青,刘继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1-5+79.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