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N”多屏互动,以信息技术赋能跨学科教学

2024-05-20黄燕玲

教育家 2024年15期
关键词:龙舟跨学科信息技术

黄燕玲

近年来,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深圳市翠北教育集团水田小学利用罗湖智慧教育云平台,成功集成了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六大关键职能。2022年的新课标中“跨学科”成为重要高频词,水田小学结合自身数字化优势,开展了创新性的跨学科主题活动研究与实践。本文将通过《粽情端午,心系中华》这一实例,分享学校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教学案例的缘起与设计

《粽情端午,心系中华》跨学科主题教学案例源于一次综合实践课上关于“中韩端午节申遗”的讨论。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希望为端午节正名。各科教师积极回应,深挖议题,从“中韩端午非遗之争”切入,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指导学生在情境化体验中进行知识的深度建构。

在课程设计方面,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创新。学校结合项目式學习(PBL)和跨学科融合教学(STEAM),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围绕“粽情端午·心系中华”主题实施了协同教学与评价策略,旨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相应课程涵盖信息技术、数学、美术、科学等八大学科。如信息技术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搜索端午资料,并运用摄影技术记录端午活动瞬间;数学教师设计测量龙舟模型、理解龙舟结构等作业;美术教师鼓励学生了解龙舟装饰艺术和龙文化,编织五彩绳;科学教师则讲解龙舟前行与浮力的原理,并引导学生探究香囊制作材料的传统价值。

在技术支持方面,智能科技深度赋能。教师充分利用多元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如以华为大屏为核心工具,结合C30平台协同备课。课堂上,通过分屏展示、在线直播、互动游戏、多屏联动、云端分享、个性化作业、即时录制等功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互动。智慧课堂的构建有力赋能了课堂教学实践,推动了技术对课堂的深度变革。

在教学评价方面,将评价贯穿学习全过程。教师重视过程性评价数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办主题展示活动,鼓励他们通过作品展示、经验交流等方式分享个人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过程中的生生互评以及最终的作品展示等环节,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引导他们反思自身学习过程。

跨学科教学的模式与实施

本教学模式以现实生活中的“中韩端午非遗之争”为起点,以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为归宿。通过利用数字化平台打造智能化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提升其核心素养。具体过程可分为五个环节:明确主题、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个性表达;交流展示、主题讨论;检测反馈、合作验证;实践拓展、巩固复习。在实施该模式时,学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活动流程,包括预学质疑、课堂展示、自主探究、监测反馈和巩固拓展五个步骤。课前,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学;课中,利用多屏互动收集他们的学习数据;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拓展并完成复习,深化其学习体验。在此过程中,学校逐渐建立健全了“1+N”智慧化教学环境,使用主屏和小组屏,实现了多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现个性化学习。

学科的联动带来了学生的“身动”“心动”,促成了课堂的“生动”,助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站在不同学科视角全面理解端午文化,不仅关注节日的物质载体,更从精神层面深入探究其内涵,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端午课例结束后,学生们在“中韩端午非遗之争”辩论赛中作出了精彩发言,并呼吁其他年级学生传承端午文化,甚至提议写信给联合国为端午正名。这次围绕端午主题的跨学科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端午这一传统节日,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精神文脉的种子。

猜你喜欢

龙舟跨学科信息技术
屈原 端午 龙舟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龙舟
《金娃——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