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环境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24-05-20窦佳孙宝伟

教育家 2024年15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育人

窦佳?孙宝伟

2023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印发《2023年工作要点》,就深入落实《关于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山东省济南泉城中学秉持“全心全意育人,让活水润泽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的教育初心,在全環境育人视域下构建“泉心”课程体系,探索校本化全学科育人新模式。

从文化育人出发,树立学校课程价值观

多年来,泉城中学始终将培育学校文化视为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明晰学校教育理念,努力满足新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并提出“泉心”课程体系。

泉,即生命之源。济南被誉为“泉城”,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舒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等千古名句。泉水是济南的灵魂,它清冽甘醇、灵动鲜活,充满了生机,它润物无声、大爱厚德,滋养着万物。

心,即精神之源。“心”是价值的取向,是理想的追求,是生命的底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泉心,即心以泉为源,泉以心为魂。“泉心”教育是撒播爱与智慧的源头活水,润泽每一个生命的精神家园,关注人格的健全与终身发展,帮助每一个孩子致良知而得灵气,将泉文化厚植于内心。“泉心”教育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是激发学生智慧与灵性的教育,在“泉心”教育的滋润下,让每一名泉中学子以旺盛的生命力向上拔节生长。“泉心”教育是泉城中学打造的适宜师生成长的教育追求,是学校的课程价值观。

从师生共同成长的角度,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在“泉心”教育的润泽下,学校确定了“泉中少年”育人目标和“泉中教师”发展目标,具体内涵为:上善若水——崇德砺志、谦和温润的品格少年,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仁爱教师;慧如涌泉——善思乐问、虔学敏行的智慧少年,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智慧教师;隽雅如流——强健体魄、才艺俱佳的灵动少年,谦和温润、博学多识的博雅教师。

学校秉持全课程育人观,探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优化策略和方法,对应素养目标重构有逻辑关联、有质量的网状课程体系。“泉心”课程分为泉之心、泉之语、泉之学、泉之思、泉之力、泉之韵六大领域,涉及心理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等内容,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现三类课程的交叉、融合与统整,突出校本鲜明特色,全课程共同承载育人功能,促进实现育人目标。

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优化“名师工程”,建立课程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方式,促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以结对帮扶等方式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共享团队滋养,培养出一批校级、区级、市级名师。让每一名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在课程实施中迸发智慧,成为课程领导力的主体。

从全场域融通层面,探索课程实施培育路径

发挥创优品牌效应,突显“泉之心”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的特色品牌之一,经过多年实践发展为“泉之心”心理特色课程群。精品课程“学习适应与发展”基于学习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将课程目标定为“从消极预防转为积极培养”。结合“适应”与“发展”两大主题,学校为每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组织适应性评估,设计衔接课程,将内容分为学习适应、动力、发展和调整四部分,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增强学习动力、提高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正确认识考试、调节压力。学校每学期还开展心理节活动,采用心理剧、漫画展、主题训练营、亲子活动、班级游园会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聚焦学生素养根基,重视开发德育课程。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学校注重培育学生礼仪素养,采取多种措施,融合地方课程“中华传统文化”,开发校本礼仪课程,创编礼仪教育资源工具箱和校本教材,通过课堂传授、一日常规检查、实践指导等方式,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全过程。同时,将学校课堂与家庭、社会课堂有机结合,如邀请京剧等非遗传承人、礼仪教育专家走进学校开设特色大讲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孔孟之乡曲阜开展主题研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施节日课程,组织开展“一封家书”“诗词大会”“二十四节气推荐人”“寻黄河文化远足”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担当意识、对国家的认同感、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的使命感。

提升延时服务品质,拓展选修社团课程。学校致力于打造有温度、动感、人文关怀的课后服务体系,将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与“泉心”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为本,研发“泉心”延时选修社团课程。现已开设30余门选修社团课程,覆盖思维益智、传统文化、科学技能、艺术技能、体育技能、书法绘画、文史诵读、语言表演八大类课程。每门课程选课流程自主、公平、透明,评价机制健全。每学期,学校会开展反馈调研,根据家校社三方需求和教育资源评估数据分析调整课程设置。

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创设课程实践基地。为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学校重视建立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开发综合课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生物校本课程“探究池水变黑之谜”“无土栽培”“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希望”,分别开发利用校园水池、教室盆栽、校园角落自垦农场,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再走进生物实验室,变身学习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学校还与多家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情境体验。例如,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与省政协、律师事务所合作开发了“模拟法庭”课程,促进思政课程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究中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发展蓄能。

加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探索“学科+”课程建设。回归学习本质,促进“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项目化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提倡在单学科课程实施中加强项目化学习实践,注重跨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例如,“火星基地小型植物生命保障系统”课程是以信息科技为核心学科,结合生物、物理、化学三门自然科学学科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带领学生了解当前航空航天领域发展成就和火星环境特点,研究植物在火星生长需要人工创设的各种条件,探索如何在火星环境中种植植物等一系列问题,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项目化学习型课程的实施时间一般较长,为此学校积极开展“学科+”微项目化学习研究,在课堂中提供微项目任务或实践性作业。例如,“道法+语文”的《新闻播报》微项目,每节课五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整理、编辑、制作每周时政新闻进行播报;“历史+美术”的《开卷有思,漫画成语》微项目,让学生在绘制成语漫画的过程中,轻松记忆,品味历史。

“泉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是全环境立德树人视域下在初中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新探索,推动学校课程内容深度统整,彰显了学校课程育人文化的新特色。课程改革与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会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