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劳动教育校本实践
2024-05-20周振华
周振华
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走向真实世界,进入现场解决问题。结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建议与要求,浙江省平湖市东湖小学教育集团东湖小学利用校内外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项目化学习活动践行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依据
一是凸显“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内涵。真实性是项目化学习的本源,带领学生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是劳动教育的天然特点。二是以“流汗+动脑”为特点的课程建构。项目化学习是教师设计并实施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中,具有挑战性的探究学习任务会促进学生融合运用体力和脑力进行劳动。三是实现“并举+跨界”的路径选择。劳动教育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与项目化学习“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跨界的综合性学习方式不谋而合。
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框架
学校通过建设四个支持体系,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实。一是课程支持:撬动劳动教育的杠杆。立足国家课程与校本特色,学校尝试打通学科壁垒,开发“动手流汗”的传统项目,如“跟着节气去劳动”;面向未来的劳动项目,如“智慧校园小创客”;解决问题的创造性项目,如打造未来智能教室。之后以项目统整的方式架构学习模块,依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分层实施项目。
二是场域支持:支撑劳动教育的支点。学校在木工坊、食育工坊、科创中心、艺创中心、百草园等实践基地设有各类角色体验服务岗,力图做到每天有劳动岗、每周有劳动日、每年有劳动节。校外体育馆、非遗馆、综合实践基地等场所开展的活动也已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补充。
三是师资支持: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成立劳动教研组,横向以年级组为单位,纵向以任务群为导向,组织多学科教师协同教研,为教师提供定制培训,促进项目化学习的策划和实施;以行业“名匠”为资源,在劳动协同和榜样示范中拓展实践的多样性。
四是评价支持: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学校基于“淼淼成长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细化指向劳动素养的评价指标、维度、内容和方式。依托《项目成长手册》,记录他们的劳动体验,展示其劳动成果。
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以“我为学校过生日”项目群为例,学校首届劳动节暨劳动周设置了四个模块,依托项目课程,在过程化、常态化、持续化的深度实践中落实“做中学”。
以真实问题驱动指明劳动的方向和任务。教师向学生提问:“我们如何为学校过生日?”并仔细倾听了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将预期的目标转化成研究项目,并落实为具体行动,真正做到“在劳动中研究劳动”。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实现劳动的跨界融通。以三年级“如何设计一份兼具美观与实用的校园导视图”实践任务为例,各科教师基于本学科的核心要素展开协同教学,引导学生走入生活,觀察公园、景区等地点的导视图;走遍校园,绘制校园平面图;走访校史室,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录制语音,制作二维码,提高校园导视图的传播力。
以真实的任务实践体认劳动的价值。以四年级“传承手工艺,芬芳永流传”任务为例,学生发现每年四月底,蔷薇就在校园墙外竞相盛开。为了更好地保存它们的美丽,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如何剪花、插花,制作标本、香囊。
以真实的评价反思促进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项目化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学生会带着目标开展实践。其特有的项目管理方式与评价方法具有清晰的导向,能推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断反思修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合作的协同性、思考的多向性、过程的创造性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目前,学校已打造17门劳动教育课程,逐渐形成了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劳动实践特色。未来,学校将围绕规划规范、特色创建、品质打造的目标,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让每一名学生成长为热爱劳动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