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能力:护佑成长的心理力量

2024-05-20纪林芹

教育家 2024年15期
关键词:温情共情情绪

纪林芹

近日发生的多起儿童青少年伤人、杀人的暴力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于儿童青少年暴力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的严肃思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共情能力是保护一个人免于出现攻击、欺凌等暴力问题的关键因素。暴力事件中的儿童青少年伤害他人、事后表现平静、对他人的痛苦缺乏理解和感受、对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感受不到自责与内疚等,都是缺乏共情的典型表现。

科学研究证实,共情能力缺失、冷漠无情是儿童青少年出现攻击、欺凌等暴力问题的最重要个体因素,也是他们日后出现更严重的犯罪和暴力、发展成反社会人格的风险因素。本文分析共情的含义与成分、发生基础与关键因素,并提出几点儿童青少年共情促进和培养的建议。

认识“共情”

共情(empathy)是指一个人感受和理解他人情绪以及做出合理回应的能力或心理行为过程。它涉及识别他人面孔、声音、躯体动作或语言信息中的情绪线索,进行命名、理解其与情境的关联,以及产生类似情绪感受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当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共情至少包含情绪反应与认知两个主要维度,即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情绪共情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情绪感受与处境产生替代性情绪反应,即感其所感、感同身受;认知共情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理解,包括能够辨别或命名他人情绪状态并能够观点采择,理解和认识到他人情绪与行为或事件的关联,例如认识到别人的悲伤和难过与刚刚受到过批评有关。

共情能力的发展始于年幼儿童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例如婴儿见到他人悲伤可能会哭。此后,随着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能力持续发展。到青少年期,正常个体的情绪共情、认知共情能力发展相对成熟。而共情能力发展的不足,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比如出现较多攻击、欺凌行为。再加上,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很可能会导致同伴关系恶化,甚至招致其他同伴的欺凌。共情能力的缺乏还可能影响个体的学业表现。研究指出,虽然共情能力较低的儿童青少年可能具有良好的语言功能,但由于其缺乏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因而难以有效加工阅读材料中的情境信息、理解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内涵,进而出现阅读加工方面的缺陷。这种阅读加工的困难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学习,进而导致他们误以为自身缺乏学习能力,于是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减少学习投入。

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两种过程相互补充、共同作用。首先,有效识别和追踪他人情绪主要依赖于认知共情,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产生有效的情绪共情。其次,如果一个人能够识别他人情绪并了解其产生原因(即具备高水平认知共情),但是不能感同身受,此时的高水平认知共情对于良好社会互动以及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可能无益。相关研究甚至指出,具有高水平情绪理解(即认知共情)但缺乏情绪共情,可能恰恰是一些人通过情绪或行为操纵做出伤害他人行为的情绪心理机制。比如,在校园欺凌问题中有部分欺凌者可以准确地感知和解释他人的情绪信息、社会情境线索,他们能够认识到一个孩子在学校中缺少朋友,遭受戏弄,被打骂后会伤心难过甚至不愿上学,但这些欺凌者不能或不愿体会受欺凌者的情绪感受,无法做到“感其所感”。此时,高水平的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的缺失,往往会构成“驱动”他们攻击、欺凌他人的消极情绪心理过程,在追求欺凌行为带来的收益、缺少规则认知约束的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做出欺凌行为。这类认知共情能力正常但缺乏情绪共情的欺凌者也被称为“冷认知”的欺凌者。

需要说明的是,共情与我们常说的同情(compassion)存在差异。同情主要涉及对他人处境的关心和想要他们感觉更好的愿望。在同情他人时,人们可能不会直接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而是对他人的不幸情况表示悲伤或遗憾,并希望能够改善他们的状况。尽管共情和同情都可以激发个体的帮助行为,不过,由共情驱动的帮助行为通常基于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和理解,而同情可能更多地基于对他人状况的认识及同情助人者的个人愿望,一些并非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同情有时会成为“帮倒忙”。

“共情”的发生基础与影响因素

同我们人类的其他心理行为能力一样,共情既有生物过程基础,亦受环境因素影响。人类都具有对他人情绪识别和反应的基本能力,这与我们共有的某些生理基础有关,如镜像神经网络系统。镜像神经元是一系列特殊的、具有感觉运动特性的细胞,在执行动作以及观察类似动作时会产生动作电位。镜像神经系统在人们观察到他人活动或感知到他人情绪时被激活,引起相应躯体反应,进而产生匹配的认知和情绪状态。当前研究认为,镜像神经网络系统构成了人类观察、识别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神经网络基础。此外,我们大脑的多个脑区,如前额叶、顶叶皮层亦参与共情过程。

在环境因素方面,影响儿童青少年共情发展的因素主要涉及为他们提供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及对于他人情绪的恰当行为反应方面的教育或训练。在此方面,具有突出性作用的因素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温情支持性养育,其特征是,对孩子充满温情,情绪反应积极,且给予孩子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引导支持。温情支持性养育能够塑造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共情能力,这是因为:首先,温情支持性的教养行为能够使孩子获得积极愉快而非痛苦悲伤或敌意愤怒的情绪体验,具有充分的心理与情绪安全感;其次,亲子间的积极情绪互动训练了孩子的情绪识别能力,使得孩子能够恰当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再次,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温情关心(榜样行为)、亲子间积极情绪表达以及给予孩子恰当情绪行为反应方面的引导(行为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青少年对他人表达关心与支持的能力。

相反,生活环境中缺乏温情支持,是兒童青少年出现共情缺失的重要不利因素。温情支持的缺失会损害孩子情绪安全感发展,易使他们出现情感冷漠,不能恰当识别和理解情绪,对他人缺乏关心、关注,包括不会考虑他人的痛苦,也不在乎惩罚,甚至可能产生泛化性的敌意和愤怒,有可能做出捉弄、伤害他人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儿童青少年非常容易通过网络媒体接触并了解到各种暴力事件,这也是当前儿童青少年共情发展的重要不利环境因素。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网络媒体上的暴力事件(如欺凌、暴力冲突等),会在儿童青少年心理上产生观察学习的过程,促使他们对暴力信息的认知进行加工,诱发了相关学习过程。另外,网络空间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将网络上的互动视为不“真实”或不那么重要,这会减少他们对暴力事件的情感投入。这种情况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更加凸显。短视频的快节奏使人减少了对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调变化等非语言线索的关注,缺少这些线索使得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变得更加困难。在网络、短视频媒介中的暴力信息观察学习过程的增强,会损害情绪及认知共情的发展。

如何促进和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儿童青少年的重要心理能力。良好的共情能力是生活的加分項,有助于人际关系融洽,在学习与工作环境中与他人协作,亦能够促进关怀、助人等亲社会性和利他行为。相反,共情缺失轻则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重则会产生欺凌、暴力乃至犯罪问题,是出现反社会人格的重要风险因素。因而,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共情能力的发展。

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温情支持性环境,促进共情发展。温情支持性环境的特征是提供情感支持,且对于恰当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及情绪表达行为等给予指导、训练。温情支持性环境首先依赖于家庭和父母,即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情绪情感支持,以及恰当情绪行为引导,切实发挥家庭在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情感支持、行为引导训练功能。同时,教师亦可以遵照“权威型教师”理念,创设既有情感温度、又有行为指引的班级环境。

开设情绪能力课程,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共情能力。情绪能力训练课程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与情绪相关的知识,训练共情相关能力技能。情绪及认知共情涉及一系列具体技能,不仅包括情绪的识别、调节与表达技能,还包括观点采择、人际理解、规则认知等。当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笔者建议学校开设情绪能力训练课程,针对共情发展所涉及的能力成分来设计课程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相应训练。

管制网络媒介中暴力信息,利用网络开展共情训练。网络媒介中的暴力行为威胁着儿童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发展。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平台的管理,网络平台应实施严格的用户协议和内容发布准则,引入自动内容识别系统来标记和过滤具有攻击性和暴力的内容,净化儿童青少年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可以研发基于网络的共情训练方案,传授倾听、观察、换位思考、自我反思、情绪情感表达的技巧,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开发适宜的共情能力提升的程序。

为留守儿童建立关爱支持系统,助力共情发展。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父母养育的缺失,这极易损害他们的共情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更易出现情感淡漠的特征。为促进留守儿童共情发展、避免他们出现情绪情感能力缺损,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区协作,建立起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行为引导的关爱系统。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高水平共情可能具有某些负效应,多项研究都报告了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群体中的共情负担,即对他人的替代性情绪反应可能会带来情绪负担。这种过重的情绪负担会使人感到倦怠,导致共情减少,产生冷漠、情感麻木的倾向,甚至可能造成共情者焦虑、抑郁等内化情绪问题。共情负担的出现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不仅每个儿童青少年的共情能力有差别,而且构成他们共情发展基础的神经生理功能、除共情之外的其他心理能力亦存在差异。在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共情能力时,需要关注到这些方面的差异性特征,尽量做到差异化训练。比如对于共情能力不足的学生,可以通过情绪认识、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其共情能力;对于共情能力过高的学生,可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疏导其不良情绪。

共情能力是情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护佑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力量,能够影响儿童青少年为人处世的方式和社会交往的品质。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能够为他们将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让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猜你喜欢

温情共情情绪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温情美文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