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梳理与探究”命题指向的语言文字运用测评分析与备考建议

2024-05-20杨仕威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考备考语言文字运用

杨仕威

摘 要 “梳理与探究”命题指向与学业质量标准如何关联,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考什么”“怎样考”,高三又如何复习备考。本文从“语言建构与应用”这一核心素养出发,探讨基于“梳理与探究”命题指向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测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备考建议。

关键词 命题指向  语言文字运用  测评分析 高考备考

高考命题关注哪些测评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为普通高中语文高考的三大命题指向,并分别指出各自侧重考查的内容。围绕“命题指向如何考”,针对“命题指向如何复习”,本文以语言文字应用题为例,着重探讨基于“梳理与探究”命题指向的测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备考建议。

一、“梳理与探究”命题指向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关联性分析

命题指向是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对命题作出的方向引导,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指导性。研究高考不能不关注学业质量标准与命题指向的关联,应厘清其条目,明确命题的基本原则。“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的内容为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对“梳理与探究”命题指向侧重考查的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的相关条目作关联性分析,能初步判断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的重点及基本类型。

“积累整合”指向学业质量标准2-1“能进一步扩展语言积累,运用多种方法整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发现其中的联系”。积累很重要,考生必须养成科学积累的习惯。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也是整理的过程。考生要发现语言材料间的联系,如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区分它们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理解它们褒贬感情色彩等,并从中找出规律。

“筛选提炼”指向学业质量标准4-1“在梳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专题探究,首先意味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筛选,选择与专题保持一致的内容;其次,要善于提炼,发现语言运用规律。筛选提炼是过程,发现规律是目的。许多因为没有遵循语法规律而导致的语病问题就属于这一类。所以有些考题要求考生结合语法规律判断语病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

“归整分类”指向学业质量标准1-1“能对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进行归类”。前者体现的是考查角度,后者强调的是学习要求。这类题是基础题,考查考生的积累情况,但侧重考查考生归整分类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善于对接触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处理,积累语言材料时要分角度、体现板块与系统。只有经过分类处理的语言材料才能更好地内化为个人的材料,为我所用,所以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发现各类语言材料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解决问题”指向学业质量标准3-1“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能借助语感推断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的意思,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无论是“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的细微差别”,还是“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都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和语感,从“已知”到“未知”,体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创新”指向学业质量标准4-1“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在学业质量标准中直接用“发现”“察觉”等词,旨在突出“发现”规律的重要价值。

二、基于“梳理与探究”命题指向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类型分析

从命题指向出发能分析出近几年全国高考卷中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题依据。依据命题指向可以把语言文字运用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积累整合类、归整分类类、规范运用类、发现创新类等。类型分析是考查方向的总结与预判,能为复习备考提供参考。这些题类与学业质量标准密切关联,与命题指向高度一致。

1.积累整合类

近几年高考十分重视词语(含成语、俗语)积累整合的考查,相当一部分题目要求考生能借助语境选填或者直接填写恰当的词语(含成语)。这一方面考查了考生知识积累的量,另一方面考查了考生的词语运用能力。考生作答时需要先对这些近义成语(俗语)进行区分,分清语义的侧重点,然后根据上下语境,才能正确作答。题型上有选择填空、直接填空的變化。直接填空题相对来说难度要大一些。因为需要考生储备足量的词语,并且能随时“调出”,再根据上下文语境作出选择。有些词语从语义上分析非常接近,但受感情色彩、适用对象、句式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在运用上却有很大区别,所以这类题目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个难点。从考查目的来讲,除了积累,还有整合和鉴别。

从表1可看出,近三年选择填空和直接填空交替出现,涉及到成语、词组、俗语。就2021年四套高考试卷中的选择填空题而言,每个空都提供了两个意思相近又有所不同的词语。从积累的角度讲,学生一定要掌握这两个词语义项的差别。所以说,不是纯粹考查识记,还有积累中的整合。而2022年四套高考卷的直接填空题也反映了同样的思路,即调动积累从符合语义的几个词语中选择最契合语境的。选择填空题提供了可选词,明确其同类义项,再结合语境辨析不同;直接填空题是结合语境明确同类义项,再从自己储备的词库中选择词语进行填空。

这类题目在未来高考中有继续考查的可能,但考查的形式上也会有变化。

2.归整分类类

归整分类与积累整合有相通之处,都涉及到整合。但归整分类对于整合的要求更高,体现出一定的探究性。近几年这类题目难度不大,却表现出了全新的命题思路,跟“归整分类”的命题指向结合得非常紧密,是备受青睐的题型。它能较好地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即在平时学习词句运用的过程中要分类分析,经常总结规律,多归整积累。

从近几年高考题(见表2)来看,考查考生归整分类能力的题目多有创新,考查面较广。2022年全国乙卷,要求考生从“眼中风”去推断“打笔仗”的含义及其得名的缘由,旨在考查考生发现语言之间的内部联系和总结语言发展规律的能力。汉语词汇中多“仿造”延伸的词语,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仿词仿句尤其盛行,值得关注。2022年新高考Ⅰ卷代词“你”的用法和2023年新课标Ⅰ卷中叠词和Ⅱ卷中“谁”的用法、2023年全国乙卷中“能”的用法都在考查考生词语归整分类的能力,2023年新课标Ⅰ卷出现“像……似的”属于词组的归整分类,2023年全国乙卷扩充到句式的归整分类。汉语言似汪洋大海,精深博大,考生要掌握并运用好语言,单靠识记是不够的,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分清同与不同之处。比如,对于某词的某几种特殊用法,考生要借助语境把它们分类。归整分类就是从不同语境中发现同类,做出意义辨析。2023年全国乙卷18题“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考查了现代汉语中常见的“A是A,B是B”句型结构的用法和作用。现代汉语中“A是A,B是B”有两种表意作用,一是用于对举,强调A和B二者不同,不可以混为一谈;二是表示“地道”“不含糊”,强调A和B两者都是其该有的样子,含有褒义的感情色彩。汉语里有许多类似的组合式。比如,“爱A不A”,也有两种表意作用,一是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含有不满情绪;二是偏于否定。前者如“车放在那儿,你爱骑不骑,随你便”;后者如“瞧他那爱理不理的样子”。

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归整分类题有无限的命题空间,将会有更多新题、好题出现。

3.规范运用类

规范运用语言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要求,强调遵循语言运用规则,包括不出现语法错误、讲逻辑等。如何才能规范运用语言?考生在语言运用时要符合语法规则,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结合语境作出正确判断。语言规范实际上是约定俗成的,是大众认同的表达习惯。许多语用规则也是语言现象的提炼与总结。学生在日常语言习得过程中也要像学科专家一样对语言现象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概括,从而形成对语言运用规律的基本认识。所以,这类考题多以具体真实的语境,要求考生对语言现象作出综合判断。

近几年高考试卷对规范运用语言的考查形式多样,考查角度也在不断变化(见表3)。从形式上看,2021年四套试题都是选择题,涉及到并列不当、用词不当、指代不明、成分残缺、不合逻辑、位置不当、句子杂糅等常见的语病现象。2022年三套试题的题干要求一致,都是辨识并修改语病,但不改变原意,涉及到主宾颠倒、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词语使用不当、句式杂糅等问题。2023年三套试题考查形式并不一致,全国甲卷指定一处修改,全国乙卷明确要求删除冗余,新课标Ⅰ卷要求从文段中找三处进行修改,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语词的衔接、表述不当及关联词的使用等。有些内容(如“望其项背”)单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难以判断,还要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方能正确作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解决语言运用问题,即凭借掌握的语言运用能力修改语病。

只要生活中存在用语不规范的现象,这类题就有继续出现的可能。

4.发现创新类

语言运用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语言的建构,即创造性运用语言。创造性运用不是胡编乱造,而是要符合语言运用规律,讲逻辑,满足未来学习、生活的需要。比如,补写题一方面考查考生联系上下文、逻辑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考查考生抓住关键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考生作答时要发现前后内容的联结点,再用自己的话补写完整,使前后连贯;又如仿写题,要求考生首先要能够发现原句语言结构特点,再按照要求仿写句子,考生的理解不同,仿写内容也就不一样,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再如句式变换题或者替换题,要求考生改变句式或者换一种表达方式,体会表意上的不同,或者用其他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调整,或者根据要求写一段话等,这些都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题目在逐步增加,语言运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见表4)。补写题比较稳定,延续了许多年,并且在题干要求上基本一致,只是字数要求有差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是基本要求,强调关注上下语境,发现前后内容的联系,在创造性补写时要注意逻辑关系。改写题渐渐突破常规的长短句改写,要求发现并分析其他形式改写后的表达效果。仿写题在2023年全国甲卷中有两道题目,第19题是仿写与补写的综合,第21题用文中提供的策略与方法再仿写一段话。仿写集中表现出语言运用中的发现与创新。

语用中的发现创新题尤其值得关注,在考查考生创造性运用语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备考建议

从命题指向的角度对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作了分类分析后,就基本明确了高考语用题“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高考内容紧紧围绕命题指向,与学业质量标准保持一致。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笔者提出以下备考建议。

1.合理取舍,抓准有效备考内容

语言文字运用复习备考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不加选择地印发各种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周而复始地死记硬背;一是任由自生自灭不管不顾。前者做而不为,后者毫无作为。如何避开这两种极端做法?教师先要明确内容,再进行合理取舍,有效备考。有效内容即命题指向所涉及的内容。结合近几年试题命题特点,教师可关注以下复习备考重点。

第一,抓词语积累与梳理。考生备考词语不可淹没在词海中,要学会从语言现象中发现词语之间的区别,分析其不同,总结语言规律;要特别关注多义、双重色彩、特殊用法词语的积累与梳理;一定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识记积累上,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养成梳理的习惯。

第二,强化规范运用语言。规范用语是准确表达的前提,这是语用考查的重点,也是未来生活正常交流的需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表达习惯抓起,使其避开各种错误表达,做到表达严谨、严肃、严格,同时,口语表达也应重视;要善于利用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语病而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讨,展开训练。学生要善于发现各种语用毛病,及时进行修改,做到准确表达、精练表达和精美表达,避免表达错误、含糊、冗杂拖沓。

第三,尝试创造性地表达。补写、改写与仿写等题型突出语言运用的发现与创新性,强调逻辑,重思维品质。学业质量标准强調“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一是发现,二是运用。2023年全国甲卷第21题就包含了“发现”与“运用”两个方面的要求。顺着原文写下去或者改一种方式写下去,都是发现与运用的过程。教师可给出一则语言材料,要求学生分别进行补写、改写、仿写或者续写等综合性训练。这样的训练针对性强、效率高,可以多尝试。

2.努力回归,摸准便捷的备考路径

语言运用复习从何处入手?哪种路径最便捷?笔者认为要做到两个回归,一是回归生活,二是回归教材。无论是积累与梳理、规范用语,还是创造性运用,贴近现实生活和教材内容都是较明智的选择。语言材料浩如烟海,筛选的标准唯有贴近生活又经典可学。

第一,回归生活,抓鲜活语料。近几年高考试题出现的需要归整分类的词语(如“谁”“你” “能”“像……似的”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非常普遍。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认真辨识,做好归类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果。此类词语对于习作也是宝贵的资源库,值得好好挖掘和利用。

第二,回归教材,抓经典文本。教材选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运用规范的经典文本。学习并研究此类经典文本,把握语言运用规律,是规范用语和创造性用语的有效路径。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语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就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关注的点。从词语梳理来看,有“一”“得”“为”“次”“教”“像……似的”等多义多用词需要区分。“教”在该句中有让的意思,这种用法很多,如“钢笔教我给搞坏了”。若把“向院子一坐”改为“坐在院子里”,那种不经挑选、随意坐下的意味就全无。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周末、暖阳、小溪等作为场景,选用“一”“得”“为”“次”“教”“像……似的”等词描写一段话等等。

3.科学管理,找准合适的备考时机

语用备考与其他板块内容复习管理有所不同。这与语言文字运用备考内容有很大关系。语用题备考内容较庞杂且零碎,基本不成体系。一般来说,语用备考强调功在平时,突出日常积累和梳理;临近测试时段也是备考的较好时机。总之,教师需要根据学情找准合适的备考时机,进行科学管理和积极引导。

第一,强化自我整理,抓住分享时机。积累与梳理哪些内容?从哪些地方进行梳理?日常积累与梳理有哪些常规性测评指标?学生明确后,就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做一些积累与整理,形成属于自己的资源库。学生可以建立同桌、同组或班级的分享机制,适时分享。

第二,进行阶段检测,抓住强化时机。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都有一个过程。特别是系统性不强的内容,需要不断强化才能掌握。所以适当的检测与训练是有必要的。不论哪类知识,都要有不断强化的学习过程,语用知识更是如此。

[作者通联: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

猜你喜欢

高考备考语言文字运用
谈谈高考数学备考的基本策略
思想政治课改革与高考备考
如何指导高三学生应对生物三轮强化训练
新考纲下高考化学试题的新宠——化工流程题
实施整体教学 落实语用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高考备考中要重视“STS”的教学
试论高考舞蹈艺术生的训练策略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