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质量的高校思政教育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2024-05-19王思阳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思政教育传统文化

王思阳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发展蓝图,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教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还需要从优化思政课堂模式、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变革人才培养方式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思政教育;中国式现代化;传统文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58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深入地探讨了在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策略中,如何定位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并科学地解答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注重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相关措施等一系列相关话题。同时他着重指出,要想建设成为教育强国,核心功能应是“以支持和引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

1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百年奋斗形成的。为了全方位地构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并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首先需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党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与时代同步的科学观念,这些观念引导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走向成功,才能使党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并保持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适应性,实际上是一个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际情况、融合时代的新特点,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首先体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还体现了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重要观点。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共性”与“个性”如何相互融合和结合的客观规律。这不仅是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益的普遍规律,也是一个国家在追求自身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础准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既融合了各国的现代化共性,同时也融入了基于中国独特情况的特色,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

一个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并不完全是任意的,它常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文明特质和历史演变过程有着深刻的联系。文化传统于国家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没有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其发展根基是不稳定的。我国传统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在超过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的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道德评价准则的集合。它代表了人民深厚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创和实现创造性发展,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优秀文化传统对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能够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资源,从而充分发挥其文明优势,不断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5大特征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民为邦本”“均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深刻联结。

1.3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价值取向,是指价值主体确立的价值活动方向。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个平台反复强调人民在大小事务中的优先性和至上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只有為民服务,我们党才能永远年轻,才能带领人民向着美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把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大国家治理好,必须要有强大的力量源泉,而这仅仅靠党内的理念是不够的。开好共和国的这艘大船,必须“众人划桨开大船”才行。因此,只有坚持“人民至上”,让人民参与进来,团结人民,国家、民族的未来才会“蒸蒸日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发展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它使全体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都得到充分满足和最大程度的实现,促使人的价值在现代化建设中得以大力彰显和全面实现,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2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教育依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贯彻时代精神,促进社会良好有序向前推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共产主义接班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1 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刻把握着时代的发展动向,密切关注着社会现实问题,并力求对现实问题作出回应,进而改造现实。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征程,也面临着惊涛骇浪的险峻挑战。在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中打破理论与现实的壁垒,需要扎实的理论储备与学养积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方法论支撑的思政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上,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观察和分析世界,主动回答时代之问,强化对理论经典的解释和解读。在具体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从思想的太阳处取火,在耕读经典文本的书香氛围中不断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生命力。例如,从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决定认识的角度出发,探讨重大政策为何都要基于国家实际情况,时代物质基础的演变才能做出决定。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实现了从“一个行”转变为“两个行”,并不断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中华民族复兴愿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进行备课时,教师注重将我国追求伟大复兴的进程与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亲身所经历的身边巨大的变化中感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样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学术性,用真理的魅力说服学生,有效提升了青年学子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深度。

2.2 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历史流转而没有丢失其核心文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始终十分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强调主体性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如今,我们想要成为的教育大国,是深深扎根于五千年不断的文化传统,并积极传承的拥有卓越教育观念的国家,它表明我们将建设一个拥有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强国。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体系的融合,贯通在课堂各环节,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思政教师对传统文化元素在实践中进行再诠释,既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又使思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深度,启发学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传统价值理念与新时代教育观念进行了有效结合。例如有的大学尝试将中华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思政教师运用大禹、贾让、李仪祉等水利名人事迹,增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或者运用以水言志、以水寄情等大量水诗歌、水文字、水绘画等资源,潜移默化地使在校大学生陶冶爱国之情、忧国之情、思乡之情、友谊之情等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感,完善人格、健全心智。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精神,诸如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烈士精神、道德精神等,帮助当代大学生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审美能力,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文化底蕴都提供了良好的道德基础。

2.3 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需要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探索的伟大事业,我们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决不能守株待兔。各大高校注重达成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目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做到尽可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思政教师在课上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贴近学生接受习惯,不断进行“微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思政课“微课程”视频库,把教材逻辑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形成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满足学生自学需要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课堂;大学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容和途径,强化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改革观念,激发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参照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从制度建设上制定了面授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改革等一连串规章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被纳入考核人才培养训练质量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单纯的书面考试无法完整全面反映学生是否完整准确地理解了在思政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因此各大高校注重强调学生要把在思政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构建合理、科学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将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这能够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形成,还能促进高校的专业性发展。

3 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深化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实际,以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为指引,不断开拓创新,以高质量高校思政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1 不忘育人初心,优化思政课堂模式

当今国内外形势变幻莫测,思政课作为党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的主要途径之一,更应“深刻把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上不良思想侵蚀等问题,坚定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牢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定其在各领域的主导地位。”這也是新时代全体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第一是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明确自己的价值立场。第二是要增强思想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将思政理念中晦涩难懂的语言用大学生熟悉易懂的语言去传递思政理念,最大限度地缩减教与学之间的距离,考察学习和课堂学习交叉配合,进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第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的逻辑中展开,坚定自己的民族信仰和树立起永远忠心于党的理论自觉、心理自觉、行动自觉,促进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多层次融入,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现代社会国家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且倾向于文化层面的竞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课进行深度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丰富传统文化的经典内涵,实现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能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特性,培养更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青年。第一是要进行分模块教学。例如在课堂参与模块里强调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教学资源分享模块里面强调学习兴趣的提升;在课后实践模块中强调价值情感的升华等;第二是思政教师在授课时要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知识点的相似之处。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无论是“落叶归根”的家国情怀,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都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仁爱教学时,可以讲述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文化资源,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第三是要进行专题讲座。专题教学是把需要教授的内容分成几大专题,然后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来进行针对性授课的一种教学方法。借助这一具体形式,思想政治教师能够积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经验,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仅能够对传统文化课程进行优化,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备了新的可能性。

3.3 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变革人才培养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不忘发展教育的优先地位,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一是要掌握正确方法,始终牢记教育根本目的。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教学中强调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是要洞察学生发展特点,明确教育创新目标,深挖思政教育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课堂。“创新性思政课堂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有利于思政教师传播以及教授最新的党和国家的形势与政策”。第三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组织,协调,加强良好思政风气建设,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创新精神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校思政教育是推动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它不仅紧密关联到国家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且象征着当前科技发展的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要想完成高校思政教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研究课题,需要统筹推进、全方位布局、立体设计建设、科学政策落实,唯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这一宏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2]马德普,蔡胜宇.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天津社会科学,2023,(05):6070.

[3]蒋玉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性发展与世界意义研究[D].广州大学,2023.

[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5]周莲芳.探索实践“菜单式专题讲座型”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

[6]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2):111112.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思政教育传统文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