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腾上的龙

2024-05-19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龙纹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龙年初始,本报特推出“龙年话龙”特刊,从文物中的龙、非遗里的龙、重器中的龙等多个角度,为您呈现一幅生动的龙文化画卷。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这个龙年里,龙的精神能够激励我们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龙是潜入我们集体认知中的一个谜。人人都知道它,但它来自何方、真实形象如何、是否实存、怎样成了我们民族的象征……一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龙年,让我们一起对龙的历史予以钩沉。

刘邦最早称『龙子』

中国龙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

1994年,在辽宁省阜新市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出土石块堆塑的“查海龙”,长约19.7米,距今8000年。此前已在河南濮阳出土蚌壳堆塑龙、湖北黄梅焦墩出土河卵石堆塑龙。可见,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龙崇拜。

龙长什么样,说法颇多。据学者梅山瑛在《〈山海经〉中的“龙”词汇研究》钩沉,可分四期:烛龙期、夔龙期、应龙期和黄龙期。

烛龙较早,传说是钟山之神。据《山海经》,它“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

夔龙自商周至秦汉,一足二爪,原型或是湾鳄或巨蜥。当时的青铜器上,夔龙纹呈“张口、卷尾的长条形”。

应龙最早见于商周,被认为是掌管雨水的神物,曾助黄帝战胜蚩尤,是大禹治水时的英雄,亦名黄龙。黄龙成为皇权象征,很可能是汉初塑造的。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低,遂编造神话:母亲刘媪在大泽旁休息,梦遇神,雷电交加,刘父寻妻,见蛟龙伏在刘媪身上,后刘媪生下刘邦,相貌颇异,“隆准(高鼻梁)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从这以后,皇帝皆自称龙子。

龙到宋代才正式享受祭祀

龙在早期确实算不上狠角色。据施爱东的《中国龙的发明》,龙最初只是仙人坐骑,“它们都不会是被祭祀的对象”。汉《郊祀歌》称:“灵之车,结玄云,驾飞龙,羽旄纷。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龙只能列席。甚至“雩(音如鱼)祭求雨”,需“设土龙以招雨”,龙也只是工具,真正受祭的是山川百源。求雨后,土龙立刻被抛弃,即“雨足,送龙水中”。

直到宋代雍熙四年(987年),龙才第一次被正式列为受祭者,到宋真宗时,五龙堂、九龙堂才与城隍庙、浚沟庙平级。

从历代帝王专用车——玉辂上,可见龙的位置渐升。隋代仅2个龙纹,占所有动物纹比例的10%,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基本均衡,却有10个凤纹;可到了明代,龙纹增至324个;到了清代,龙纹又增加到386个,占全部动物纹的93%,凤纹则降为0。

佛教进入 龙成了神

为什么龙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与佛教龙王传说有关。

在印度文化中,那迦(大蛇)就是神。在史诗《梨俱吠陀》中,戰神因陀罗与大蛇弗栗多苦战,最终将弗栗多摔死。弗栗多是干旱之神,他和母亲被杀后,世界上的水被释放出来。

弗栗多死后,那迦分化,有的成喷毒怪物,有的则成了守卫者,分别是天龙(守护天宫)、神龙(守护人类)、地龙(守护江河)、藏龙(守护宝藏)。那迦被写入佛经,传入中国。译成汉语时,误写作龙,或写作龙象,与中国龙形成共振,昔日“豪车”一跃成了“龙王”。

龙成了神,所以三国魏晋时,出现“以龙喻人”风。诸葛亮被称为卧龙;钟会也称嵇康是卧龙,可能危及司马政权;华歆、邴原和管宁则被称为一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张华赞陆机、陆云兄弟为“龙跃云津”;谢甄称许虔、许劭兄弟为“平舆之渊,有二龙焉”;书法家王羲之则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以龙喻人”本是古代传统,魏晋时突然增多。

唐宋官员也穿龙袍

据学者施爱东钩沉,唐宋两代,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只能天子用,其他九章(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官员可用,唐代一品官穿龙袍的机会比皇帝还多。宋代屡禁官员穿龙袍,“终以乘袭之久,未能尽革也”。

元忽必烈时,令民间不得织造有日、月、龙、凤图案的布匹,但重新定义龙为“谓五爪二角者”。一边严禁,一边留后门,刺激了民间用龙纹的热情。

明代时,仍禁民间用五爪龙的图案,但出现了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大鹏服等,图案皆龙化。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世宗见兵部尚书张瓒着蟒服,大怒:“尚书二品,何自服蟒?”阁臣回答说,那是钦赐的飞鱼服,像蟒服。明世宗不服气地说:飞鱼服为什么有两角,必须严禁。

权力推涨崇龙文化,引发全民仿龙,连皇帝都被搞蒙圈。

龙被传教士误译

明代起,大量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注意到龙文化,著名传教士金尼阁的侄子小金尼阁把龙译成Dragon,而后者是古希腊传说中的蛇妖。中国瓷器畅销全球,西亚工匠模仿时,常把中国龙画成Dragon,加深了欧洲人的误解。

将龙误译成Dragon,初期反而提升了后者的知名度,明末清初,欧洲富人常用Dragon给别墅、庄园命名,假装得到了中国皇帝的享受。随着东西方实力的改变,龙被污名化。晚清时,革命者更愿用“狮子”代称中国,而不是龙。

龙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来自想象,但饱含了前人的真情实感,它经反复改写走到今天,并经今人改写后走向明天。应继承其中有益的,去除其中落后、封闭、反智的。龙年是新的开始,它并不神秘。(综合北京日报客户端、舜网等)

猜你喜欢

龙纹
龙纹韵色 开运春夏
传统龙纹图样的现代平面设计研究
瓷器上的龙纹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浅谈中国古代龙纹的演变历程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传统龙纹特征分析与几何抽象化表现研究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西夏寿陵残碑龙纹复原研究
浅谈元青花龙纹三式在器物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