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名里的龙

2024-05-19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龙州闯关东龙港

一座城市的名字就是一张名片,也是陌生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在我国,很多城市以“龙”命名,彰显着独特的城市个性,本版从中选出五个城市,探究它们的风土人情。

福建龙岩:唯一以龙命名的『地级市』

龙岩市,又被称为“闽西”,位于福建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龙命名的“地级市”。

距龙岩市区城东2公里的翠屏山麓,有一处喀斯特溶洞,此洞因岩纹似龙而得名“龙岩洞”,龙岩市名由此而来。

早在西晋时期,在此地设置了新罗县,唐代设置汀州,管辖长汀、黄连、什罗3个县。公元742年,新罗改名为龙岩,此后其名字一直没有再改变过。

龙岩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福建旅游十大品牌中,龙岩就占2个,即“神秘的客家土楼”和“光辉的古田会议”。福建现存最早的土楼,也是我国最古老的馥馨楼——永定土楼,它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中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都非常有代表性。这里有还有承载着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古田会议遗址,以及冠豸山、长汀古城等名胜古迹,每一处都独具特色。

山东龙口:

“闯关东”的始发地

龙口(原黄县)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面向浩瀚的渤海,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是一座新兴的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闯关东”是清朝末年以来,山东人尤其是胶东人规模庞大的一次移民潮,龙口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繁荣的海运优势成为这次移民潮的起点。那么,生活在如此富庶的地方的人们,怎么热衷“闯关东”呢?

有文献记载,山东登州府“地狭人稠,境内所产,不足以自给,故民多逐利于四方。”简单来说,普通老百姓土地很少,产出的粮食不够吃。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地,种啥得啥,对于龙口百姓来说太有诱惑力了。

加之近代,青岛一带遭受德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和文化最早通过此地传入山东,也客观上迫使胶东进一步转向开放。胶东地区几乎家家都有闯关东的,以至于青年人若不去东北走一遭,便会被乡邻视作没志气。

据记载,清朝末年,龙口已与大连、营口、丹东、天津及渤海、黄海沿岸各港通航,龙口港年靠泊帆船达1200艘次,当时经龙口去东北及苏联东部沿海地区的经商者和劳工,每年达十几万人次。栈桥码头建成后,龙口港成为山东与东北之间客货运输、南北海运的中转港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开通了龙口—大连客运航线,以往部分经由烟台、青岛闯关东的山东劳工蜂拥至龙口,闯关东之势也随之达到高潮。

为了弘扬“闯关东”精神,龙口港建设了一座文化展览馆,将“闯关东”这段历史永远地珍藏起来。

浙江龙港:

全国首个“镇改市”

201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同年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从“镇”到“市”,一字之差,实现了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跨越,龙港一跃成为浙江最年轻的县级市。

龙港原本是浙江温州市苍南县方岩下村的渡头,附近有5个小渔村,1983年10月被批准建镇,隶属苍南县。1984年,龙港在全国率先推出土地有偿使用和户籍制度改革,掀起了农民造城的旋风。“做城里人”——众多进城农民的梦想,就这样被激发。

农民进城带动区域经济能量快速集聚,人口规模快速增长。1994年,建镇10年的龙港,发展成有13.5万户籍人口的特大镇,当时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亿元镇中排名第17位。但是,镇政府的权责配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束缚了龙港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小马拉大车”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凸显出来。从1995年开始,为破解“成长的烦恼”,龙港先后进行了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强镇扩权试点、小城市培育试点等,但却很难从根本上摆脱体制羁绊。

转机发生在2014年底。龙港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后,当时已拥有38万常住人口的龙港,按照“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革要求,开始探索不走升格、翻牌、大幅度增加管理人员之路的特大镇设市改革。2019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复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龙港撤镇设市。

从小渔村到农民城、从农民城到小城市培育、从小城市培育到撤镇设市三次历史性跨越,龙港每一步都刻着鲜明的改革印记。

浙江龙泉:

一剑一瓷一座城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和“处州十县好龙泉”的美誉。

龙泉是中国青瓷之都和宝剑之邦,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相传,公元前522年,伍子胥逃出昭关,在一位渔翁相助之下,躲过了楚国追兵,为报救命之恩,伍子胥将龙渊宝剑赠予渔翁。面对价值连城的宝剑,渔翁坚辞不受。就这样,龙渊剑成为象征君子高洁与侠义的标志,后人也将这柄名剑的诞生之地命名为龙渊,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龙渊改名为龙泉。

龙泉除了宝剑之邦的美名外,还是著名的中国青瓷之都。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中兴于当代,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龙泉“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

左手抚瓷右执剑,剑瓷相交,回音不绝。2006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双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陶瓷类迄今为止唯一的“人类非遗”。

广西龙州:边陲古城,訴不尽的往事

龙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边境线长184公里,界碑共有227块。这里是中国南大门历史悠久的古城。

龙州为边防重镇,素有 “一镇锁三关”的说法。这里所提的三关分别是镇南关(1965年改名为友谊关)、水口关、平而关。自龙州建置,历朝历代,龙州都有着驻防保疆的任务。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法国从越南入侵中国,冯子材以龙州为基地抗击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后,广西的防务便成了重中之重,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将广西提督由柳州移驻龙州。光绪十五年(1889年),提督府由苏元春建于龙州。苏元春巩固边防的重点是在边防线上建筑炮台架设大炮。由于该防御体系的炮台连点成线,与北方长城功用无异,又被称之为 “南疆长城”。

在广西的7个边境县中,龙州是构筑炮台最早、且数量最多的县,共筑大小炮台77座。其中将山炮台是规模最大的炮台群,因其由多座山峰构成,各峰炮台之间垒石城二道环护相连,故名“小连城”。

龙州西有水口关,西南为平而关,这里曾是广西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龙州文化瑰丽,底蕴深厚,有天琴、金龙壮锦、花凤舞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的左江花山岩画是广西第一个的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

(本版稿件综合《中国改革报》《浙江日报》《中国民族报》、温州网等)

猜你喜欢

龙州闯关东龙港
四季的眼睛
我与 《闯关东》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阳光
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支撑研究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闯关东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动力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温州市苍南县龙港七小学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