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诗词,明“冰心”

2024-05-19董芳菊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2期
关键词:芙蓉楼玉壶王昌龄

董芳菊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送别诗。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龙标”,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作多是七言绝句,代表作以边塞诗为主,如《从军行》《出塞》等。他写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是他代表作的第一大类。王昌龄的另一类代表作是闺怨诗,语言凝练,情韵深刻。除此以外,王昌龄还有一类代表作——送别诗。他写的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芙蓉楼送辛渐》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芙蓉楼送辛渐》全诗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又彰显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自古以来,诗文都是表情达意最美的载体。中华民族浩瀚博大的诗词库更是不乏充满浓厚情谊的送别诗,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伤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都不及的深情,也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挽留。每一首送别诗,都蕴含着诗人对离别的惆怅和对相见的期待。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虽为送别诗,却并不只沉浸于离愁别绪中,更是借友人离去的契机,依托“冰心玉壶”的意象,将自己高洁的品格公之于世并流传千古。这份情谊与豁达也是我们后人亟须感悟并拥有的,所以在《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中,作为引领学生学诗的大伙伴,我巧设了“读诗词,品诗意”“联诗画,解诗情”“探诗人,明‘冰心”三个主要环节,旨在引领学生一起从诗词走近诗人,从文字走进内心。

一、读诗词,品诗意

读诗词是感知一切诗词诗意的基础。《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正是王昌龄最擅长的“七绝”,它遵循七言诗“二二三”的基本断句节奏。所以,带领学生按照诗句节奏将整首诗读通读准,是赏析这首送别诗的前提。和着节奏逐句朗读,伴着节拍整诗指导,在字字句句的反复练读中,慢慢接近诗的本意与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作为一首送别诗,每一处文字都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情意,须得细细解读诗意才能体会其情谊。所以,在旋律入心以后,依谱品词就成了重点。先请学生借助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解释本诗的大意,全班交流梳理之后明确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迷蒙的烟雨在夜色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读诗词、品诗意之后,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外在的韵律、文字就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就是循循善诱,与学生一起走进诗中蕴含的景与情。

二、联诗画,解诗情

一首好诗,亦诗亦画。《芙蓉楼送辛渐》与诸多送别诗一样,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深“情”其中,外显于“景”,所以深入文字想象画面,就成了体悟情感的重要切入点。

在教学“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时,先请学生找到自己认为最传神的字。学生根据读诗解诗的已有经历和体验,很快就会聚焦在“寒”与“孤”两个字上,单看两个字的字面意思,就已经体会到一股清冷之意。接着请学生再读诗,找出这两句诗中包含的景物,品读诗句,想象画面。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寒雨”“孤山”背后的心意,体会寒雨连江的凄凉与孤山送客的寂寞,以及作者在这夜半寒气弥漫之际,油然而生的孤寂之感。

接着,在感受画面与情景之后,抓住字眼,深入体会。“孤”字作为本诗的情眼,直接点明了诗人此刻的孤独之感。为深刻体会这份孤独,我为学生拓展了其他诗人曾用“孤”表达出的离别之意。如,李白曾借“孤帆”表达对孟浩然的不舍,借“孤云”表达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而此时此刻,诗人置身于凄凄冷雨中直面孤山,更是将孤独、凄凉之心和盘托出。

深切体悟寒景与孤情之后,配上恰如其分的音乐,让学生成为诗中的主角,成为送别友人的王昌龄,置身“孤”“寒”之中。再次诵读古诗,又是另一番风味。在学生单独诵读的基础上全班伴着音乐读诗,读的不仅仅是诗,更是孤寂诗人的凄冷意。由此明晰,读诗,不仅是体会感情的基础,也是抒发感情的途径。

三、探诗人,明“冰心”

诗人借景抒情抒发的只是离别之情吗?或许在其他送別诗中是这样,但在这首诗中却没有那么简单。许多学生在初读诗句时,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感到非常不解,而这正是作者抒发心意、表达高洁品格的关键。想要读懂这句诗,从而读懂整首诗的情感表达,还得从诗词的创作背景入手。

王昌龄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诗人,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了解到王昌龄的许多相关资料,比如他擅长七绝,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个恣意沙场、誓死报国的边塞诗人,如今为何借“一片冰心”来抒发真情?此时,为学生补充诗人作诗的境遇就成了“明冰心”的关键。

王昌龄才华横溢,一生文学成就卓然,但偏偏仕途不顺,多次被贬,先被贬到岭南,一年后被贬到江宁,后来又被贬到龙标,再后来连龙标尉也保不住了,一贬再贬,受尽误解与屈辱,生活漂泊、动荡不安。《芙蓉楼送辛渐》这首送别诗,大约创作于天宝元年诗人被贬为江宁县丞时。仕途不顺、友人离去,难怪诗中、景中、情中,尽是凄凉。

但是,即便命运多舛,王昌龄依然告诉友人辛渐:洛阳的亲友如果问我过得如何,请你替我转达“一片冰心在玉壶”。那么此时此刻,读懂“冰心玉壶”这一意象就成了理解作者心意的关键。“冰心玉壶”作为诗人表情达意的意象其实在历史上是有典故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意象,我及时为学生拓展了“冰心玉壶”典故的由来。“冰心玉壶”首见于南朝宋诗人鲍照的《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鲍照在诗中用“玉壶冰”比喻清透的人心。后诗人经常引用“玉壶冰”的典故入诗,卢纶“定交分玉剑,发咏写冰壶”写的是朋友之间的纯挚感情;李白“下马不作威,冰壶照清川”表达的是一份清正廉洁;韦应物“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赞的是诗文的清新;骆宾王“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则用“玉壶冰”比喻纯洁的真心。可见“冰心玉壶”作为一种意象,代表的是诗人对清正与高洁的崇敬。

在这首诗中,诗人王昌龄同样借“冰心玉壶”表达了纯洁清透之心,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清正廉洁的光明磊落之心,不为世俗和命运所动摇的傲然之心。在读懂了王昌龄的这份“冰心”之后,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再来诵读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所呈现出来的感情,在离愁别绪中又多了份坚定。此时此刻,有韵律的铺垫,有情感的渲染,学生的诵读之声、饱含之情,都更丰富、更深邃了。

“一片冰心在玉壶”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从离别的伤感升为孤傲的坚守,完成了整首诗情感上、表达上的升华,也让王昌龄的一片冰心流传于世,为人称颂,被人效仿。而学生能在声声诵读中,在步步体验中,在层层感受中读懂这份不计功利、报效国家之心,这既是这首传世之作的使命之所在,也是教学这首诗的意义之所在。巍巍中华、堂堂少年,当知吾辈之使命,当学诗中之昌龄。即便身处逆境,即便心有伤感,仍有“一片冰心在玉壶”,将一颗向上之心、报国之心、纯洁之心,珍藏于玉壶之中,坚定向前。

中华诗词浩瀚之存在,《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只是窥探了冰山一角。愿能以此节课所学为基石,为学生、为自己,继续搭建学诗道路上的阶梯,朝着诗词的深处继续探索、前进。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晨阳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芙蓉楼玉壶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之楼今何在
Poesía En la frontera
《芙蓉楼送辛渐》之楼今何在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石维文
张勇
镇江万岁楼传说的历史演化
玉壶
芙蓉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