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小衔接期的识字教学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2024-05-19王威
王威
做好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共同的任务。幼儿园大班的下学期是幼小衔接的准备期,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是幼小衔接的适应期。本文所说的“幼小衔接期的识字”指的是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识字。这一阶段的识字要求可以概括为:有愿望、读准音、识其形、知大意。
一、幼小衔接期识字的意义
进入小学,学生开始了正式的学习生活。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识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2022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从识字量看,第一学段的任务非常艰巨,占整个小学阶段的53.3%,这充分说明了识字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并且明确了会认和会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教师要合理安排识字与写字的量。这个理念非常符合幼小衔接期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明确指出了识字是这一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
学生进入小学之后面对诸多改变,这一阶段他们身心发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而这一时期恰恰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期。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最具活力的文字。认识汉字后学生可以进行系统性学习,可以进行自主阅读。所以,幼小衔接期的识字教学指向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是培植文化自信、锻炼语言运用、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创造能力的最佳契机。
二、幼小衔接期识字的策略
1.发掘汉字内涵,树立文化自信
识字要从讲故事开始。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对40分钟的课堂模式还不能适应,故事依然是他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是《天地人》,课文内容很简单,一共六个字“天、地、人、你、我、他”。入学前,很多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字,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循规蹈矩地教读,学生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识字的第一课要从一个故事开始:在教学中教师将汉字的起源岩画以及汉字造字法等知识编入了《一画开天》这个故事之中。人文始祖伏羲、造字圣人仓颉……也随着故事进入了学生识字的课堂,刻符、甲骨文、钟鼎文、篆书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出现在了黑板上。故事的最后,以发掘课文内涵创编的一首儿歌结束:“天上日月星,地上你我他,你帮我,我帮他,他帮你,团结友爱是一家!”这样的识字课堂将汉字的发展史、人文主题和语文主题融进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之中,让学生在了解了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2.借助生活情境,练习语言运用
没有任务的驱动,大脑中的知识是没有生命的,任务是促使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发生化学变化的催化剂。随着拼音学习的结束,学生识字量的速度加快了。这个阶段可以借助生活情境设计任务群,推动学生的自主识字。在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设计了“我为家人读报纸”和“我是校园小导游”两个任务群。读报活动的内容是从班级和学校征订的报刊上,精挑细选后剪切下来篇幅短小的文章,学生在读给家人听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及时请教。小导游活动的任务是利用家长会和学校开放日的契机,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家长参观校园,向家长介绍各室门牌和功能,介绍校内各种公共设施和主题场馆。这些任务包含了社交礼仪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了交流与表达的训练。此外,还可以借助公共平台为幼小衔接期的学生开辟朗诵专栏,鼓励学生通过朗诵认识更多的汉字。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任务中,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会得到长足发展。
3.探究造字规律,发展思维能力
幼小衔接期认识的汉字里有大量的独体字,这些字大都是构字能力极强的偏旁。偏旁是构成汉字合体字的部件,特别是形声字,约占汉字总量的90%。幼小衔接期學习的独体字是后续学生建立主动识字愿望、产生浓厚识字兴趣,进而形成较强独立识字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些独体字在构字中分别作为声旁、形旁或符号不断呈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2022年版课标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收录的300个汉字中,包含了汉语最常用的独体字。其中构字能力强的一些独体字,分别为:木、手(提手旁)、水(三点水)、草(草字头)、口(国字框、口字旁)、一、人(单人旁、人字头)、日、八、土(提土旁)等。教学中教师以这些独体字为经纬,带动相关字群识字,并让学生建立通过形旁来判断汉字含义,通过声旁来判断读音的思维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如:“木”字,在《金木水火土》一课学生就认识了“木”,此时以“木”为中心向外辐射,让识字呈网状发展,这样学生再去认识“桥”“桌”“棋”等带木字旁的汉字时,难度会降低,对字义的理解也会加深。学生通过这样不断观察、分析、总结,对汉字的造字规律会产生逐步的感悟,这种方法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4.赏析经典作品,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每一个汉字都是美丽的微系统。汉字由“点横竖提撇捺钩”基本笔画构成,通过不同的穿插布局,端正的形态美跃然纸上;汉字有“阴阳上去”四声,通过排列组合,或是婉约或是铿锵有力,其产生的音韵美使人共情;汉字产生于生活,承载着千年的文明和历史的演变,其内涵之美滋润着每一个学习和使用它的人。顾易和张中之在《汉字美学》里说:“汉字是形、声、义相统一的象形文字,不仅有造型之美,而且有音韵之美、意蕴之美。汉字以其独特的平仄、声调,谱写着一种根植于中国人生命的旋律与节奏。”
在幼小衔接期,利用识字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小学阶段的幼小衔接适应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入学后的第5~10周,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安排了“经典书法欣赏课程”和“经典朗诵欣赏课程”。根据幼小衔接期学生的特点,“经典书法欣赏课程”以名家书写的硬笔正楷作品为主,内容多为简短的五绝、七绝或名言警句,欣赏过程中逐步渗透字体的结构、篇幅的布局、留白、印章、落款等书法常识。在感受和欣赏的过程中,汉字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和风格美便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健康审美意识和正确审美观念的种子。这一阶段的后期,教师要少量安排经典的软笔正楷书法作品,为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做必要的准备。
幼小衔接第一阶段的“经典朗诵欣赏课程”,以诵读的内容为主。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精挑细选,注意发音的准确规范。在《中国诗词大会》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有很多适宜的内容可供遴选。
幼小衔接的第二阶段为第11~15周,这时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写字了。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可以进行“彩泥捏字”实践活动和“我名字当中的美”演讲活动。“彩泥捏字”活动渗透着学生对汉字形旁表示意义的认识:绿色的草字头,蓝色的三点水,黄色的提土旁……这种具身的体验为以后的归类识字做了理解性的铺垫。学生的名字代表着家长美好的期许,把自己名字当中的美好讲出来,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增加了对汉字的深刻理解。
第三阶段为16周到学期结束,这段时间可以举办学生的书法作品展、朗诵会或识字小达人竞赛等成果展示活动。
三、幼小衔接期识字的评价
课标要求“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幼小衔接期识字的评价对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和识字的愿望建立极为重要。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避免轻过程重结果、轻人文重记忆、轻多元重应试等评价方式。教师要拓展评价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多元参与。针对班级内学生起点的不同,教师的评价要更加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沟通、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要更加关注学生在核心素养发展中的综合表现。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泉城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