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追求
2024-05-19肖良
肖良
笔者带领学生共读《乡土中国》时,对“长老统治”一章印象深刻——爸爸式的教化权力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拥有话语权的“长老们”始终在以自己认可的内容和方式,对下一代进行着规约和教育。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各领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老一套的策略和办法能否适应新的问题和新的一代人?常听身边的教师朋友感叹,面对当今的孩子时常有一种无力感。一方面,不少学生目标感缺失,学习无兴趣、无动力,容易浅尝辄止,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他们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他们热爱互联网,喜欢动漫和游戏,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力超强。面对这样的新一代,我们应如何适应学生需求开展有效教学?这便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当然应该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复盘教学过程、审视教学设计、比对名家课例、探究提升之法,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反思还应包括学生视角的反思、学生立场的复盘。具体而言,便是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反思教学设计,回视教学流程,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获得感,以及课堂及时生成的效果。
比如初读《红楼梦》时,鉴于学生对大部头著作的畏难情绪,笔者设计了以下假期学习任务——
(1)通读全书,任选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利用假期时间拍摄10分钟左右的视频,将某一情节演绎出来(可根据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改编和创作),而后将视频发到班级群,由学生和家长品鉴、评分。
(2)为大观园人物画像。大观园除了主子,还有各色下人,请任选三人为其画像,并简述这样画的理由。
(3)一张图、两个世界、三个人、四大事件梳理。“一张图”即完成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两个世界”即梳理发生在大观园内和大观园外的主要事件,分别不少于5项;“三个人”即以冷子兴、林黛玉和刘姥姥的视角,简要概括他们眼中的贾府和人物(女性特点、男性特点);“四大事件”即可卿出殡、元春省亲、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简要写出前因后果,列出相关主要人物,任选其一说说其与《红楼梦》主题之间的关系,录成音频或小视频发到班级群交流讨论评价。
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学生们参与度高、达成度好,视频、画作展示到班级群后,学生和家长反响热烈,基本取得了激趣、助读的预期效果。尽管如此,活动开展中和结束后笔者都进行了反思,发现这个设计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结合此次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教学反思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是否关注了学生整体参与与个别参与问题
教师需设计参与性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引导全体学生在学科活动中参与实践、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同时,也需要反思活动设计类型是否多样,是否关注到了全体学生。
比如,有人热爱表演,有人相对内向;有人擅长绘画,有人难得涂鸦一次。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师是否关注到了他们的需求。如果设计之初能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多元任务,让人人都有一展其才的机会,可能学习效果会更好。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于在小组内部坐享其成,而不愿意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同样需要关注,想办法让他们动起来。
又如,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设置固定的质疑和反思环节,并通过学生上交的记录单及时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以便调整完善教学策略。针对个性化问题,与学生一对一沟通了解。在此过程中,敏锐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有的放矢,努力将学生引导到学科学习上来。同时,反思教学是否设计了激励机制、是否在评价量表设计上关注了学生参与度的问题等。总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作为教师,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是否紧抓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尤其渴望被他人关注和认可,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自我展示类活动、小组对抗类活动和游戏闯关类活动通常最受他们的欢迎。
但是,教学内容不可能一直是好玩的、有趣的,有时学生可能会因为内容琐碎、认知不足、思维跟不上等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需要针对单元特点和教材内容,努力让学生“动起来”。
比如在开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可以采取话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海报设计、剧组答辩、人员招募、排练演出以及最后的反思环节全过程。整个活动中,即使最内向的学生也要承担剧务、灯光等任务;没有参与舞台演出的学生,活动结束后需写一篇观剧心得。又如“学农”活动期间,不会做饭的学生至少作诗一首,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劳动的学生写宣传稿三篇。通过写诗、文配画、“夸夸我的同学”等活动,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其中,寓教于乐,既动手也动脑。
总之,学生立场的教学反思要求我们时刻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我的设计是否方便学生的学习?如何设计支架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所学内容?如何将新内容与旧知识勾连起来?如何通过导入环节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这些都是值得教师经常反思的课题。
是否从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重点关注作业反馈和阶段性测试,以测评结果作为反思的依据和基础,但语文这样的人文类学科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一些能力和素养是无法用纸笔测试来进行评价的,更何况分数评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单一性。
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习惯于考虑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否能帮助学生习得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学生个人在知识建构、能力生成方面是否有提升,在价值观和适应社会方面是否有进步,等等。
如,在教授完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本诗歌之后,笔者给学生发了几首先锋诗人乌青的“废话诗”和西北大学副教授贾浅浅的“屎尿诗”,让学生结合课本所学以及课外阅读经验,完成下列任务——
(1)请对上述两人的诗歌作出评价,明确亮出观点并阐明理由,不少于150字。
(2)你认为诗应该有什么特点?好诗的评价标准有哪些?请你试着拟定一份评价标准。小组交流、修改。
(3)试着创作一首诗歌。在小组内部用大家一致认可的评价标准评定优劣,然后根据小组意见修改完善。
(4)小组集体推荐1—2首代表作,在班级交流、评价、展示(可以在班级“语文园地”展出,也可以在班级公众号、微博等电子平台展示)。
(5)将经过充分讨论认定的班级优秀诗歌结集成书。请试着为这本诗集写一则前言,重点阐述选择这些诗歌的理由,不少于200字。
教师常被人称为“教书匠”,这一定程度上源于教师年深日久的教育积习与思维惯性。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不断内省,激发内生动力和创造潜能;有助于教师走出经验主义的泥淖,站在师生平等的角度思考教育、改進教学、提升教学境界。教师也只有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追求,在反思中不断锤炼教学艺术,提升育人本领,才能在教学相长中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