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对待教育人工智能化

2024-05-19刘道玉

教育家 2024年14期
关键词:创造性教室人工智能

刘道玉

当前,教育界对人工智能塑造中小学教育的议论颇多,甚至大有“一哄而起”之势。但是,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人工智能教育,其怎样塑造中小学教育?在中小学时期,其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此举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些都值得教育界审思、明辨和慎行。在没有充分论证之前,不妨先进行实验,待获得成功之后再由点到面地进行推广。

什么是人工智能?其英文词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大概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概括地说,人工智能是一门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以人的智力范围为基础,在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帮助下,无限向外延伸的一种技术。关于其的研究与应用非常广泛,如智能手机、自动汽车、智能穿戴设备、银行刷卡支付等,而且还在继续拓展之中。从根本上说,除了原始的发现与发明外,现在的人工智能的推广与应用,仅仅只是重复或改良,并没有任何颠覆性的科学突破。

教育能否人工智能化?在回答问题前,让我们回顾2012年那次发生在美国的“慕课”风暴,其发起人是计算机科学家塞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 Thrun),他辞去斯坦福大学教授一职后,创办了优达学城(Udacity)。他甚至断言: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有一半会消失。在另一次演讲中,他则声称:“在50年内,世界上将只剩下10所大学。”可是,12年过去了,无论是美国或是其他国家,传统的大学依然岿然不动。

这是为什么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写道:“合理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也说:“存在即选择,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进行选择。”根据这些哲学观点,经历了慕课的暴风雨,传统大学的根基并未被动摇,这就说明,至少现在人工智能尚不能替代实质性的大学,中小学教育也难以人工智能化。

但是,客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作为矛盾对立统一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且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人工智能就是这样的矛盾统一体,其对教育的现代化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消极的方面。那么,我们应怎样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呢?

我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改造传统的教室,运用人工智能设计智慧教室。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J.F.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俗称三中心)的学校教学模式。可是,历经两个多世纪,它已经过时了,而全世界各级各类学校,仍有不少在运用这种模式。未来的智慧教室应该是以新的“三为”代替“三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自学为主、以网络为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

第二,充分运用网络的丰富教育资源,包括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成果。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从而使学习个性化和多样化,摆脱对“三中心”教学的依赖。

第三,可以快速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系统评估,以克服教师对某些学生的偏见(但这也可能让教师忽视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

值得警惕的是,人工智能教学可能缺乏创造性。因其与任何其他机械式的劳作一样,凡重复性的,必然丧失创造性。人工智能雖然能够延伸人们的四肢的功能,但却不能替代人的大脑。我们既要防止泯灭创造性的“应试教育”,又要警惕另一种扼杀创造性的“应机教育”。

归根结底,学习是个人艰苦的思维活动,无论是教师或人工智能,都是不能代替的。青少年唯有在爱的滋润下,开启蒙昧,解放个性和超级想象力;开发智力,培育悟性;磨炼吃苦耐劳、勇敢和冒险精神;发现自己真正的志趣、学会自学与独立研究,方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

猜你喜欢

创造性教室人工智能
“313”教室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2019:人工智能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