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瓜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2024-05-18吴仁锋

长江蔬菜 2024年9期
关键词:霜霉病病斑黄瓜

吴仁锋

黄瓜是一种主要的蔬菜作物,在各地广泛种植。其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且食用方便,既可直接生食也可烹饪加工,因此深受人们喜爱。目前,我国黄瓜年栽培面积超过100 万hm2,占全国蔬菜总栽培面积的10%左右。在湖北武汉地区,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农业设施化的持续发展,黄瓜已成为一种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的蔬菜,年播种面积在6 667 hm2以上,在所有瓜类蔬菜作物中高居第一位。

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中最常见、最重要、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病害,在露地和设施栽培黄瓜上普遍发生。该病传播流行速度快,俗称“跑马干”“黑毛”“瘟病”,一旦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手段不恰当,极易对黄瓜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轻则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绝收,给种植者带来重大损失。

1 症状识别

霜霉病在黄瓜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叶片。通常情况下,霜霉病从黄瓜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生,然后向上部叶片扩散蔓延。最初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加深,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从而形成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潮湿条件下叶片病斑背面有明显的灰黑色稀疏霉层,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扩展速度较快,常常造成多个病斑连片,导致整片叶枯黄卷缩。

2 发生特点

黄瓜霜霉病是由藻物界(茸鞭生物界)卵菌门霜霉目霜霉科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引起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为专性寄生菌,离开黄瓜植株无法长期存活,因此,病原菌在黄瓜植株上完成越冬或越夏,通过气流、雨水、田间农事操作等方式进行传播。风力传播是黄瓜霜霉病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和最有效的方式。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特别是温度和湿度。同时,黄瓜品种的抗病性、栽培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程度。黄瓜霜霉病病原菌萌发适宜温度为15~28℃,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而黄瓜生长适温与病原菌最活跃的温度范围重合,所以特别易发病。在田间温度15~28℃、高湿多雨、结露多雾、连阴雨天气时发病快而重。此外,地势低洼、栽植过密、灌水过勤、通风不畅、肥力不足等情况,均易促进病害发生。

3 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宜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

3.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培育和选用抗(耐)病品种是防治黄瓜霜霉病直接、经济和安全的办法。研究认为,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由单隐性基因控制,且感病性相对于抗性为不完全显性。黄瓜抗(耐)霜霉病品种包括津优、津绿系列品种等,如津绿1 号、津绿2 号、津优12 号、津优30 号、津优31 号、津优32 号等。不同品种对黄瓜霜霉病的抗性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通过田间实地试种,结合商品性、气候适应性等指标综合考察,筛选适合本地种植的黄瓜抗(耐)霜霉病品种。

3.2 加强全生育期栽培管理

一是选留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消毒,播前用55℃温水浸种20 min,然后催芽播种。二是培育壮苗,采用营养土穴盘育苗,控制好苗床温湿度,移栽前炼苗,以增强幼苗抗病抗逆力。三是合理轮作,主要是与非葫芦科作物轮作,必要时进行水旱轮作。四是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深沟高畦栽培,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适时中耕除草,及时清除老叶、病叶。五是注重生态调控,保持田间通风排湿,遮荫降温,及时应对田间温湿度变化并加强管理。

3.3 药剂防治

黄瓜霜霉病叶面和叶背

黄瓜霜霉病进程发展很快,应积极进行预防。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合适的化学药剂及时预防,一般间隔7 天左右用药1 次,视病情连续用药3 次左右,施药时尽量均匀周到,并注意药剂合理轮用或混用。截至2023 年底,国内处于登记有效期内的黄瓜霜霉病防治药剂品种多达1 290 种,可根据本地田间实际情况选用。推荐使用的药剂有100 g/L 氰霜唑悬浮剂53~67 mL/667 m2、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33~167 g/667 m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200 g/667 m2、687.5 g/L 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0~75 mL/667 m2、722 g/L 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100 mL/667 m2、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18.75~25.00g/667m2或250g/L 嘧菌酯悬浮剂32~48 mL/667 m2等,建议用水量60~90 L/667 m2。

猜你喜欢

霜霉病病斑黄瓜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清新脆嫩的黄瓜
黄瓜留瓜要注意两点
我喜欢黄瓜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摘黄瓜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