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4-05-18汤美红

求知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新课标

摘 要:在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实际上,目前仍有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偏低。在新课标背景下,相关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性质,了解学生需求,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达到学科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存不足,提出具体的优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汤美红(197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第五初级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效的课程教学能助力学生塑造优良的思想品质,推动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并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等。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认真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多元化的优化策略。

一、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主要从课程性质、内容、目标、理念、实施以及学业质量等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教学要求,并强调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教育任务的过程中,思政课属于关键课程,具有综合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政治性。具体来说,新课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以下教学要求。

1.将学生需求作为教学核心。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引导学生成长为宗旨,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组织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且适应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以推动学生全面

成长。

2.将学生生活作为教学基础。无论哪种教育,生活都是重要基础,特别是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立足于生活的学科,教师更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采用学生听得懂、看得懂、可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悟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并致力于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3.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包括法治观念、道德修养、政治认同等要素,同时还涵盖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等品质。教师需要不断创新理论及实践教学策略,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多项素养与品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存不足

(一)重灌输而轻互动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和思想性较强,加之目前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过于侧重灌输式教学,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且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因此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单调枯燥,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二)重理论而轻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还兼具综合性与实践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喜欢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导致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多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很少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组织实践教学活动,这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内化,也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学生难以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重教学而轻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合理布置作业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然而,目前部分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很少设置课后巩固环节,也不安排作业。这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消化课堂所学内容,不能深刻理解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互动式教學模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互动,积极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以便让学生在互动探索和共享的过程中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一场突发大地震的案例进行互动式教学。案例描述了一场大地震将城市夷为平地,尽管仍有余震,但各方都已展开营救行动。士兵们在废墟中搜救被困人员,消防员们紧急救火,医生们在帐篷中忙碌地救治伤员,道路上有新闻工作者报道地震情况,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为灾区捐款。在介绍案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和探讨以下问题:(1)这些人分别承担着哪些职责?(2)你作为一个初中生,能够为受灾群众做些什么?学生在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后,可以在组内交流意见,并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学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且在生活环境和时代变迁中,人们的角色也会发生改变,同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在师生共同思考、讨论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构建一个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很多知识内容都源自现实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践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初中生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使其更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教师可巧妙地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中,引导初中生结合生活现象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并用心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从而营造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以《遵守社会规则》这节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日常生活和教材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如让学生先讨论生活中的信号灯,说一说自己对信号灯的看法。一些学生会认为:有些道路车流量不大,没有必要设置信号灯,设置信号灯不仅没什么用,还会增加行人过马路的时间。此时,教师要及时为学生讲述信号灯的作用:如果没有信号灯,行人及车辆失去交通指引,行人随意过马路,车辆随意行驶,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既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又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身边常见的社会规则。经过思考,学生会想到如去食堂吃饭时要排队、在超市结账时要排队等规则。通过引导学生讲述身边的社会规则实例,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知识,有效激发其课程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合理融入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劳动教育的融入。在教授劳动知识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通常会结合时政新闻或相关视频进行讲解,但这种方式比较单一,容易使学生出现倦怠心理。对此,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劳动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等。为适应广泛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基于生本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融入劳动观念教育。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了解生产流程,或带领学生走到田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劳动,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是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从而培养其劳动观念。又如,在《社会生活讲道德》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教师可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扮演环卫工人,另一位学生则在环卫工人工作时随地扔垃圾。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结合真实情境明白随地扔垃圾是错误的行为,并感受到环卫工人劳动的不易,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知识,还能使学生深刻体悟劳动的意义,促进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其次,教师可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开展劳动教育,从生活实践中提取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责任你我他》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教室值日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打扫教室卫生是每个人的责任,从而使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承担责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最后,教师可基于教学需求,邀请身边的劳动榜样进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劳动故事,并结合身边的事为学生讲一讲自己对劳动的见解。通过互相交流,学生能了解自己应具备哪些劳动技能,并增强劳动责任观念。

(四)融合微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微视频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体现时政性。具体而言,教师在讲述同一教学内容时,需根据时政变化灵活调整视频素材,即便使用旧的案例,也应创新呈现方式和问题设置[3]。以《网络改变世界》一课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微视频《移动互联网改变生活》,让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其次,在利用微视频创设教学情境时,应体现实用性。引入的微视频要能真正地服务于教学,帮助教师突破单一的文本表达方式,以更直观、生动、丰富的形式呈现教材知识,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微视频内容应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并与其认知水平相符,贴近其实际生活。同时,微视频的融入应有助于创设情境,能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外,在微视频的展示及分析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提供一定指导,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入“江歌案”,并播放《江歌案:迟到294天的见面》这一微视频进行情境創设,设问如下:(1)刘某既然不是凶手,为何会受到大众谴责?这一问题属于浅层描述问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可自由表述。(2)从责任角度分析,刘某在事件中的表现反映出其缺失了什么?这一问题设定了条件,能引导学生围绕责任相关知识深入剖析案例现象,实现对本课知识的学以致用。(3)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哪些人与人交往的启示?这一问题主要让学生围绕事件展开讨论及评价,并从中提取核心要素,可指导学生今后的行为。

最后,在利用微视频创设情境时,应注重趣味性。因为教材中的框架知识点比较密集,频繁出现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具有难度,所以引入的微视频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课为例,其中涉及约20个安全专有名词,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可借助实证实例、典型历史进行说明,还可为学生播放视频《老梁讲述外来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福寿螺、小龙虾、巴西龟等侵害生态安全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威胁无处不在,要从多方面维护国家安全。

(五)巧用问题教学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巧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合理设问逐步推进教学活动,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很多框体是基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搭建的思维框架,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可基于此框架巧妙设问[4]。以《以礼待人》这节课为例,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上海地铁“凤爪女”舌战众乘客》的微视频,然后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以下问题:(1)观看视频,想一想“凤爪女”的行为不符合哪些“礼”的要求?(2)“凤爪女”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3)结合“凤爪女”的种种行为,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并说一说你的建议。第一个问题属于“是什么”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凤爪女”有哪些不良行为,并总结“礼”的表现;第二个问题属于“为什么”的问题,旨在让学生深入挖掘案例细节,并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等角度作出引导,让学生总结“礼”的意义;第三个问题属于“怎么做”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认知到践行,在分析他人行为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以反躬自问的形式感悟如何成为一个有礼貌、讲文明的人。

(六)创新设计课后作业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须高度重视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注重作业的趣味化和多样化,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进而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5]。例如,教师可布置信息搜集式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深入生活实践,分析并研究生活中的法治现象,并梳理其中涉及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作业形式,能促使学生积极搜集信息,结合生活实践深化理解课程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或探究性问题,指导学生在课后开展研究与调查,并整理形成小论文、调研报告等汇报材料,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指引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教育任务,并增强育人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及时改革,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新课标要求下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黄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2):46-47.

[2]白鹤珍.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2(35):82-84.

[3]李丽.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3):67-69.

[4]沈燕燕.基于高阶思维培养视角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50):73.

[5]路晶.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J].智力,2022(9):64-66.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情境教学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运用
试析用“互联网+”整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情景体验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的运用
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