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有效任务驱动四步曲
2024-05-18刘琰
摘 要:2022年版新课标倡导“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体悟文本内容,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提升其核心素养,最终达到育人目的。讨论了思辨性阅读的概念、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难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开展任务驱动的意义以及有效途径,旨在以点带面,为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助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任务驱动
作者简介:刘琰(1983—),女,江苏省苏州市梓义实验小学校。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借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思辨性阅读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读”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理性的思维状态,养成思辨性閱读习惯,树立思辨意识,已然成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必然路径和现实要求。
一、思辨性阅读概念简述
思辨性阅读,简单来说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分析论证以及理性反思,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培养思辨能力。当前,思辨性阅读是一种以建构理性思维为目标的深度阅读方式,以感性为核心,强化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1]。教师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深入阅读文本,对文本内容产生新的认知。在教学目标上,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三者间的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与美丑。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难点
受教学思维、文本教材、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思辨性阅读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教学模式方面,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为主的模式,过于注重字、词、句的积累,缺乏对学生主动阅读的引导。在认知效果方面,一些小学生以朗读、背诵等方式接受和记忆知识,较少进行深入的思辨性思考。这种情况使得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对文章内涵的深层理解有所欠缺。同时,一些学生对思辨性思维的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思辨性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师素质方面,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这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需要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思考。
三、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做中学”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中成人”,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想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途径。高阶思维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助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好地贴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范围的阅读任务,有助于学生紧跟教学节奏,培养问题意识,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度解析,树立自信心[2]。阅读任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还能使他们享受解决问题的喜悦,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
(二)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思辨性阅读任务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3]。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其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教师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通过完成驱动任务,在思辨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感知文本的深层内涵,从而进一步强化阅读体验,提升核心素养。
(三)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有助于摆脱过去浅显、呆板的阅读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进行灌输式知识讲解,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难以提高独立思考能力[4]。任务驱动式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教学矛盾,通过布置具有引导性的任务来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其有目的地整合与应用知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主动质疑与创新思考,从而营造轻松、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
四、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任务驱动四步曲
(一)初识:前置学习任务,注重思维引导
为培养学生的思辨阅读意识,首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适当将所需学习的知识前置,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做到主动追问,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与衔接。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如确定本节课主要内容、生字以及课文的要点,鼓励学生展开预习[5]。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列出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我们奇妙的世界》时,教师在设计学习单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围绕“奇妙”这一中心,完成“天空的珍藏”思维导图(图1)。在课堂上,教师随机选取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自然梳理出本课的学法,为开展学习提供支架,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又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搭石》时,教师也可以设计类似的前置驱动任务,要求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学生通过回顾、思考、交流,总结和梳理出相应的阅读提速方法,这也是开展本课阅读活动所需的关键方法。任务前置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培养思维能力。
(二)入门:灵活迁移学法,提升思维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基于这一原则来开展。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任务驱动的设计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学情,在梳理文章内容和总结学法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迁移学法,深入文本内核,通过思考领悟作者的意图,提升思维能力。
仍以《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第二个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两两合作,通过迁移学法,自主思考、圈画、揣摩关键内容,完成“大地的珍藏”思维导图(图2)。
如此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之前第一个任务驱动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支架,学生在完成“大地的珍藏”思维导图时,就能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择相应学法,结合教材内容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其自信心能在这样的学习任务中得到提升。
接着,设计第三个任务驱动:品味“大地的珍藏”之奇妙。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四季中哪个季节的景色最为奇妙。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各小组合作思考、交流,结合图片、文字,充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教师需要做的,则是在巡视各小组时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提示。这样的任务设计有助于学生培养通用型思维,实现自主阅读,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
(三)进阶:开展实践辨析,丰富思维空间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操作性强的综合性实践探究任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反思和辨析的过程中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或情节安排,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跳水》时,为阐明船长做出逼孩子跳水这一决定的思维过程,教师可创设相关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之前提炼的有效信息,通过同桌两两辨析的方式,假设可利用的条件并逐一排除不利因素,正确推断船长当时的思维过程:孩子站在最高处,心理即将崩溃,让其往回走可能有危险;而此时大海风平浪静,水手在周围,用枪逼孩子跳水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开展实践辨析,能让学生深层理解教材内容,以思想碰撞的方式积极主动地阐述个人观点,获得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个性化发展,推动自主阅读进阶。
(四)会通:创设真实情境,实现思维延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真实性”和“情境性”,即引导学生在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中开展语文阅读活动,赋予学习真正的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思辨性阅读显得尤为重要。芬兰教育家科丝婷·罗卡(Kirsti Lonka)曾提出,教育的核心問题之一是将知识从学术情境转移到现实的生活场景中,我们的思维如果脱离了情境就会没有内容。课本所能承载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语文学习是广泛而多元的。能够将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具体问题,是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时,教师可以在设计“趣味变身”任务的基础上,提出“趣编故事”情境化驱动任务,引导学生选择(或自创)自己感兴趣或较为熟悉的真实情境,借助文本语言表达框架,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变身后的故事,围绕“奇趣”这一主题进行大胆想象。同时,引入“趣味故事我来评”这一评价机制,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故事进行评价,从而强化学生的思辨意识,使其不拘泥于课本,实现思维延展。
又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搭石》时,教师可以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赶着上学的孩子走搭石、怀抱着发高烧孩子的母亲走搭石、送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邮递员走搭石等。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仿照课文的写法,通过想象,描写乡亲们的动作和语言,展现乡亲之间美好的情感。这一驱动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动脑筋,关注细节描写以及灵活运用写作手法,还要求学生切合实际地展开想象,避免胡乱发挥,能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任务驱动的创设要注意将课外资料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以构建任务群模式的思辨性阅读,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将知识融会贯通,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更主动、更深入地探究遇到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任务驱动来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拓展思维,形成“我要学”的意识,提升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仇永祥.打开语言的“天窗”:聚焦语言审美力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22(10):112-114.
谭艳辉.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视角与策略[J].七彩语文,2022(28):79-82.
董佳佳.例谈小学语文思辨阅读教学的有效举措[J].教师博览,2022(3):37-38.
陈玉梅.聚焦思辨 点亮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8):11,13.
郭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0(3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