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柯布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2024-05-17王俊锋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obbs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Wang Junfeng
The ecological crisis pose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the destiny of all life forms, marking it as the most pressing issue of our time. Driven by a profound love for life and a keen sense of urgency, John B. Cobb Jr. has engaged in critical reflection on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is scholarly endeavors aim to diagnos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ffering guidance to navigate through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we face. Throughout Cobbs intellectual journey, Cobb has drawn heavily upon the philosophy of Alfred North Whitehead, utilizing it both as a tool for critiquing modernity and as a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his theory of post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process philosophy tradition, Cobb has contributed a systematic and profound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organism,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vement. This paper examines key concepts within 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organism, such as the “event” theory “generalized empiricism”, the category of “creativity,” and the theory of “intrinsic relations and values.” By doing so, it aims to elucidate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implications of Cobbs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Furthermore, the paper seeks to foster creative dialogue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process philosophy and Chinese cultural insights, thereby advancing the global prolifer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摘 要]生态危机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最大危机,关乎所有生灵的命运。怀着对生命的热忱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柯布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努力探寻生态危机背后的最终根源,从而指引人们走出生态困境,重新定位人类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纵观柯布的学术历程,怀特海哲学无疑是其批判现代性的手术刀,也是其建构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作为过程哲学的第三代传人,柯布对怀特海的机体哲学进行了生态向度最系统与深入的阐释与发展,是当今生态文明运动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对怀特海机体哲学的“事件”理论、“广义经验论”、“创生”范畴、“内在关系和价值”学说进行探析,有助于理解柯布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根基和内涵,实现过程哲学与中国文化创造性的对话与融合,从而助推生态文明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怀特海机体哲学;后现代生态文明;事件理论;广义经验论;内在关系
DOI:10.3969/j.issn.1674-6848.2024.02.007
[作者简介]王俊锋,浙江省温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浙江温州 325000)
①John Cobb and Andre Vitchek, China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dak Merah Semesta, 2019, p. 4.
②王治河:《中国生态文明的义务代言人》,《中国生态文明》2020年第2期。
作为“居住在西方的最重要的在世哲学家之一”,①柯布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的代言人”,②也是最早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的国际知名学者。他在怀特海有机哲学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关于柯布的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国内学术界已多有研究,但对于柯布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除了樊美筠等学者的《柯布与中国:直观柯布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一书有专门章节对其进行讨论之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若能对柯布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哲学思想进行梳理,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柯布用毕生精力研究怀特海且是坚定的怀特海主義者(柯布认为,有别于西方主流的分析哲学,怀特海综合性的哲学恰能应对西方文明的弊端),才能更好地理解柯布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批判西方现代经济理论、实体主义和二元对立哲学。
一、现代文明为什么会引发生态危机?
作为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柯布早在1964年的《从危机世界到后现代世界》一文中便指出了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柯布认为,现代的发展观念是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我们若想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就必须彻底转变我们对待自然的观念和态度;而思维观念的彻底转变,则必须在哲学上进行深刻反思,从而以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柯布认为,哲學的最初含义是“爱智慧”。哲学在现代性中的严重倒退,其实是对哲学初心的遗忘。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源头,其初心是为了人们认识世界并摆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从而根据整体性的关系探寻生命的意义并实现自身的终极目标。
在柯布看来,现代性从对智慧的探求转向对确定性的迷恋,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转变。笛卡儿明确表达了现代性的这一核心目的,他认为他能够确定地回答哲学家所谈论的问题,并称他的工作为哲学。①哲学由此从对智慧和真理的探求,转向对语言和意义的抽象分析。哲学家不再关注世界,并远离认识论、道德或政治哲学,因为它们无法用分析的方式给予确定性。这是西方主流的分析哲学造成的现代危机。
这种哲学转向导致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哲学理论做纯语言研究,即所谓的“语言学转向”。然而,此种对确定性的探求,在根本上遗忘了实在的具体性,割裂了语言与实在之间的真实联系。怀特海说:“我很难理解,如果没有感性的共同世界,思维的共同世界何以能成立。”②第二,对确定性追求的哲学转向,使哲学走向消极怀疑论和虚无主义。分析哲学一方面怀疑和消解诸多传统哲学问题,另一方面又反对其他人对这种怀疑主义进行任何思辨和质疑,同时独断地假定某些前提的先验性。为什么科学同样沿着“分析”的道路并能不断取得突破而哲学日渐式微,原因就在于分析哲学对假定前提的独断性和先验性。正如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所说,科学依据的假定,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在事实的证据下不断进行修正,这与哲学对待“分析”的方式截然不同;第三,“对确定的追求将世界区分为科学研究的客观世界和人类经验的价值世界”。③正是这一区分,智慧在客观世界中变得无处安放,可有可无。对于人类而言,终极追问必然涉及世界是什么及我们如何在世界中获得意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显然与科学研究的客观世界是极不相同的。随着牛顿经典物理学的不断突破,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在确定性的标准下被不断搁置和消解,哲学在科学的扩张下不断被边缘化。
不可否认,分析法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对人类自然科学的发展可谓厥功至伟。然而,若将此方法无限放大并假定其具有放诸四海的可行性,必将导致现代西方哲学走向还原论。所谓还原论,即为了研究事物而将其加以无限分割,直至达到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终极粒子):它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它的特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性。在终极粒子中是没有精神的位置的。它排除了色彩、声音、结构或质量这样一些在我们日常世界中司空见惯的洞悉。”④
还原论从本质上而言就是机械论,或可称为机械还原论。机械论有以下三大理论要旨:其一,世界可以尽可能地还原成一组基本要素。一般而言,粒子即是这些要素存在的方式且具有不变的本质。其二,这些要素彼此间的关系是全然外在的。它们不仅在空间上分离,每一要素的基本性质也是相互独立的,犹如组成机器的零件。其三,要素之间只有机械作用,因而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不会影响其内在性质,所有的关系都是外在的。
由此可见,西方现代哲学的二元论、机械论和实体主义哲学在根本上乃一丘之貉。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及其威望的提高,特别是19世纪牛顿物理学的成功,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为西方机械论哲学开辟了道路并使其成为主流。随着技术科学对社会的主宰,哲学不断被科学牵制,哲学学科也仿效自然科学的方式分割为高度技术化和碎片化的专业。哲学不再关注生活世界,并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人文色彩。诚如王治河和樊美筠所言:“功能理性、技术理性、经济理性、政治理性各司其职,如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些形形色色理性的统治被看作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但却没有一种理性把整个社会连同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量,也没有一个理性考虑整个社会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①
在二元论、机械论和实体主义哲学主导下的西方哲学,正逐渐远离生活、疏离自然、淡化人文,造成“更多的人无法在这个新的世界秩序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无法参与权力中心者的议程,无法抵制并克服意义的分裂或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并实现自我支配”。②以此为基础的现代西方文明,是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孕育我们的自然在现代文明的世界观中只有开发和使用价值。“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认知,它便不存在。”③
除此之外,柯布进一步指出西方世界对视觉的偏爱:“西方思想家建构世界观的源泉更多的依赖于视觉,并认为视觉比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感受更真实,这是造成东西方世界观差异性的重要原因。”④依据柯布的分析,在视觉世界,每一刻都呈现不同的状态,正因如此,事物的本质并不在当下呈现。例如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它只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在视觉中的反映。也就是说,颜色的感觉是由内在于事物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而在听觉世界中,在语词之外并不存在其他隐藏的本质。
换言之,视觉化的语言是造成西方实体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原因。在视觉经验之下产生的语言具有更强的主观偏见(如这个盒子是黄色的),而在听觉感受下发展而来的语言更突出事件性(如爬山太累了)。在前者中,名词和代词被认为是主要的,它们具有实体的意味;而后者更强调动词和动名词,因此过程才更根本。因此,视觉经验的语言更容易引向实体思维。“在这样的实体语言观里,语言发生的语境、语言的使用者统统被摒除了,似乎语言可以不依赖任何其他东西而独立存在”,“人们如何与外在的世界互动,如何感知和认知外在的世界并不会对语言系统本身发生任何根本性的影响”。①
“在此世界观下,人与自然产生了分离。人是所见所思的主体,自然是呈现在人类面前行动和所见的对象,是纯粹的客体;自然由相对运动的物质实体构成,它们遵循自然律,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人类对自然进行思考和观察,遵循道德律,自身具有无上的价值和责任。”②柯布认为“视觉经验下的世界和实体主义哲学之间有密切的关联”。③王治河认为,受第一次启蒙下影响的实体语言学是对语言独立自主性神话的迷信、对语言确定性的迷恋以及对过程视角的漠视,④我们应以过程哲学有机整体的观点对实体语言进行反思和解构。
二、 为什么是怀特海?
2022年去世的著名过程哲学家、柯布的嫡传弟子、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大卫·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认为,21世纪是怀特海的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在西方众多的著名哲学家中,为什么柯布对怀特海情有独钟,不惜用毕生的精力研究、阐释并发展怀特海的哲学思想?
柯布认为,“当我们判断过去人物重要性的时候,我们最关键的问题是:当今世界需要何种思想和理解形式”。⑤现代世界碎片化的思维形式、崇尚竞争的人际关系、无节制的消费主义和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都昭示着需要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思维和哲学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统一的整体。
在古希腊,哲学和宗教之间的界限并不重要,且两者之间的区分是模糊的。20世纪之前,多数哲学家的使命是探寻世界整体性的理解并将不同的事物统合在一起,从该层面而言他们都具有宗教性,因为宗教在拉丁语中的原初含义就是“结合在一起”。不幸的是,笛卡儿开创的身心二元论思潮逐渐成为现代普遍接受的共识。尽管18世纪以来众多文化和学术精英努力尝试克服二元对立的思想,将科学、社会、道德和精神进行统合,结果却都走向了还原主义而非有机的综合,特别是科学唯物主义。近两个世纪以来,西方思想界已经放弃了这种尝试,因为探寻综合意味着不被西方主流的分析哲学所接受并被认为是落伍的思想。然而,柯布认为对综合性的思维是必须的,而且是紧迫的。“如果没有充分统一的视野,我们的社会将走向毁灭。”⑥柯布所言的充分统一的视野,是指“我们需要全面的综合,而非在不兼容或简化的前提下,以断断续续的方式进行学科间的合作”。⑦
柯布认为,在20世纪的综合性思想家中,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是最系统和全面的,是应对当前生态问题的最佳选择。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在古希腊或古典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黑格尔等人的思想中寻找答案?这是不是柯布的一厢情愿?柯布认为,虽然他们的哲学具有综合性,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在这些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尚未产生,无法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哲学进行融合,而柯布所言的综合性思想应该能涵括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怀特海指出,哲学的建构必须源于对特殊科学成果的概括。自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一直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哲学系统业需要与科学融合才能应对当今人类面临的挑战。而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发展初期,怀特海的思想体系便已将它们纳入其中。更重要的是,虽然爱因斯坦和怀特海对世界的理解所依据和推导的数学形式不同,但他们对世界的猜想是一致的。同时,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它们并没有证伪怀特海的观点。相反,怀特海的诸多观点可以为爱因斯坦的理论提供支撑。
三、柯布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柯布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以怀特海机体哲学为基础,并对其内涵做了创造性的延伸。怀特海在其著作中对柏拉图以至20世纪的哲学家花了大量篇幅进行论述,其目的与其对数学的研究如出一辙:探索他们思维方式的共同特征,寻求认识主体和普遍整体之间的共通要素,并融合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建构一套广大精深、圆融无碍的形而上学体系。怀特海的机体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是对西方单向思维的克服,在哲学上是对实体主义和机械论的超越,是与中国哲学相通的综合思想。
柯布作为怀特海思想第二代传人哈茨霍恩(Charles Hartshorne)的学生,怀特海哲学是其后现代生态文明的源头和基础。因此,只有回溯至怀特海的哲学,我们才能一窥柯布生态文明思想之根。
(一)“事件”哲学:超越现代哲学的实体思维
西方哲学在牛顿经典物理学占据科学的统治地位后,出现了反形而上学的思潮,特别到了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阶段,形而上学等同于无意义的代名词,受到强烈的拒斥。而数学家出身的怀特海,在经历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转向之后,融合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并对它们进行形而上学的研究分析,尝试建立科学形而上学,这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正因为如此,怀特海哲学是独特的,也是一种“另类”。
怀特海认为,古希腊哲学站在自然之外看自然,对宇宙本体的追问方式是单向的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而笛卡尔等近代西方哲学家,试图以“自我”或“心灵”为起点认识外部世界,这种以特殊性追问世界普遍性的思维方式,最终导致西方哲学走向身心二元论、不可知论或神秘主义。究其原因,無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西方哲学,它们都从实体与外在关系的角度探索宇宙的本体,而忽视了因果关系是现实存在的内在属性以及现实存在之间更深层次的关联性与共同性。
怀特海认为,我们追问世界的方式,应在宇宙整体性的普遍范畴中展开,应以动态的、关系的角度而非静态的、实体的思维进行,我们应以“使我们隐隐约约地想到存在的完整性的大量问题来对清晰性作出解释”。①正因为怀特海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力,他没有落入传统西方哲学的窠臼。怀特海在《自然知识的原理研究》中说道:“所有物理与生物的解释,必须要表达的是自然最终的事实,正是存在与时空关系之中的事件,而这些关系大致又能化约为事件的性质,也就是事件能涵盖其他事件作为其自身的一部分。”①“事件”这一概念是创造性的,意指自然最基本的现实性和关系性:时间与空间必须依附于事件,它们并不是绝对的。由于事件之间的交叉涵盖,因此事件具有广延性。怀特海特别指出,自然是有生命的,是事件律动的表达。由于“事件”一词缺乏表达的精确性,怀特海在后期哲学中以“现实发生”(actual event)与“现实存在”(actual entity)替代“事件”一词进行交互使用。怀特海认为,“现实发生”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存在,无论它是微渺的尘埃亦或至高的存在。
现实存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由过去所“给予”;二是在创生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和目的性;三是具有超体的性质。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现实存在的特征。首先,现实存在内在于世界,我们无法将现实存在与宇宙分开,或将现实存在抽象出宇宙,因为现实存在既不是抽象的观念,也不是物质性的实体,“既不单是经验的、特殊的现象,也不单是超越的、普遍的本质”,②而是两者的综合。这也是为什么怀特海从过程(becoming)而不是存在(being)言说现实存在,因为现实存在的本质是活动和关系。其次,现实存在是自我实现的主体,同时也是自我被实现的自我超越体(superject)。这种“超越”并不是与“经验”相对的超越,而是内在于经验,是内在的超越。也就是说,现实存在的超越性是内在与经验事物中的超越性,它的生命与意义内在于经验也呈现于经验之中,即怀特海所言的“经验的点滴”(drops of experience)。
在现实存在的成立问题上,怀特海提出存在论原理(ontological principle)。他认为,现实存在的成立应以其自身的决定(decision)为准。怀特海所说的“决定”,并不是康德知识论中的思想模式,而是就宇宙论层面而言的。“决定”是一种作用,使现实存在从潜能变为现实。“决定”由“限定性”(definiteness)和位置(position)构成。“限定性”指的是普遍的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是价值性而不是经验的限定,而“位置”给予现实存在空间上的特殊关系。因此,从现实存在的主体性而言,它以宇宙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与美为目的,以“事件”为本体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进行建构,是以美学的情调而展开的感受历程。
“现实存在”是怀特海哲學的核心观念,是其提出的范畴架构中八个存在范畴中的第一个,是怀特海在吸收和借鉴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方本体论思想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其过程哲学的建构起点,其目的就是为了克服西方的实体性和二元对立思维。怀特海指出,“物质对我而言,就是以多种内在关联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活动”,③“现实存在是如何生成的构成了这个现实存在是什么,因此现实存在的这两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的。它的‘存在由它的‘生成所构成。这就是‘过程原理”。④在怀特海看来,任何“现实存在”⑤都包含物质性和精神性,物质和精神的内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⑥
柯布认为,由于怀特海的“事件”思维强调关系的内在性,对于当今生态范式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场论、相对物理学和量子力学都因循着事件思维,而非实体性思维的方式。我们相信正在实践中的生物学也是如此。但过去一贯关注的是与实体事物相关的事件,对打破这种倾向,进行新模式和新范畴的建设,人们所作的还很有限。怀特海却是一个卓然的例外,他对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学说和阐释贡献颇丰。”①
(二)“广义经验论”(panexperientialism):克服主客体之间的对立
怀特海认为牛顿经典物理学以物质粒子、空间和时间三个基本实体为预设前提,并认为只需这三者就能确定物体的存在。这种对事物和时间的空间化理解是对自然的扭曲,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犯了“具体性误置”(misplaced concreteness)的错误。“该错误的本质是,处于一段时间的物质与其他时间段的物质间没有任何延展的参照关系,因此整个世界是由不连续的物质个体构成的世界,再加上构成世界的质料本身是无知觉、无价值的,导致这种‘简单定位下的世界只是一个死寂的静态事实。”②
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理论基础,将“事件”界定为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综合体现。没有独立自存的绝对“事物”和纯粹的时空。怀特海借用相对论中“事件”的物理学界定,在《自然知识原理研究》和《自然的概念》中,提出哲学化的“事件”(event)一词,取代早期具有强烈生物学含义的“有机体”概念。在怀特海的形而上体系中,无论是怀特海早期的“事件”概念,还是后期的“现实存在”(actual entity),都具有“时间性”(timeness),同时也是“经验的点滴”(drops of experience)。③怀特海认为,一切“现实存在”都在时间的流逝中生成变化,在这不可逆的历程中,经验的单元有成有灭,怀特海研究者将该学说诠释为“广义经验论”(panexperientialism)、“广义心灵论”(panpsychism)、“广义主体论”(pansubjectivism)。
怀特海哲学的第二代传人查尔斯·哈茨霍恩(Charles Hartshorne)最先提出“广义心灵论”。哈茨霍恩认为,一切“现实存在”都有感受、意图或者一定的心理层面,包括那些我们常识上认为没有心理层面的无机物在内。其立场与“唯物论”相反。唯物论认为无机物只是一堆惯性物质的集合,但无机物内在的结构,可视为具有最低限度的“心理”,这里的“心理”,与人类的“心理”存在深度和强度上的区别④。虽然哈茨霍恩和怀特海在对“广义经验论”的理解上有所区别,但“广义经验论最重要的功能是克服了‘自然的两撅(bifurcation of nature)并消除了‘自然的两撅概念引起的无法避免的自相矛盾”。⑤
柯布和格里芬认为“广义心灵论”即为“广义经验论”。“广义经验论”认为,就每个“事件”不需要外在事物便可自存而言,“事件”是物质性的;但就内在、为其自身存在而言,它是有意识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广义”指的是非感官直觉,也就是同感。格里芬曾言:“我用泛经验论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现实世界的所有单位都是经验着的、创造的事件”。①
怀特海从非感官的广义经验主义出发,把经验流延灌注于一切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类型的存在都具有人类这样高层次的经验,怀特海更重要的是在提醒我们:存在物在经验上的不同,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种类上的。
怀特海还特别指出,“一个实际实有的实质仅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一个摄入物”。②摄入(prehension),在怀特海的文本中指的是“现实存在”互相联结的方式,它分为积极的摄入和消极的摄入。现实世界的任一“动在”,相对于“主体”的实际存在物,必然要被主体“感受到”,尽管这种感受通常是模糊不清的。进入确定关系的包含,就是积极的摄入;反之则为消极的摄入。因此,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都是由各种动在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一条历史轨迹,它在相当程度上是前后相继的。
怀特海的广义经验论,与其经验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对应的关系。首先,“广义”是将经验拓展于人类主体之外,主张一切现实存在都是经验的主体,与人类具有同等的地位。其次,世界由无数的经验主体构成,是由无数特殊经验主体连结的普遍整体。怀特海在其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广义经验论”的概念,却能充分体现过程哲学的特点。“广义经验论”是人与自然共同的基础,一切现实存在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主体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开始就要在与他者的联系性、相关性基础上把握主体。现实中的事物,从其自身的角度来考察时都是主体,而从他者的立场来看便是客体。从主体到客体、从客体到主体的能动地相互变换,怀特海视其为‘过程的真意所在”。③
(三)“创生”(creativity)范畴:静态宇宙的生机复魅
“创生”是怀特海哲学的终极范畴,其他范畴和原理必须依据创生才能得以理解,“在有机哲学里,其终极原理称之为创生”。④创生是抽象的,也是超越的纯形式,“作为现实性基础的是那个终极的最高概念的概况,它是不能加以刻画的,因为所有特征都比它自身更加特殊”。⑤
“现实存在”或“事件”是構成世界的终极单位,不管是微观的量子事件(event of quantum)还是人的经验瞬间(moments of human experience),它们都展示了相似的结构:“多生成一而被一创化。”(the many become one and are increased by one)怀特海在《观念的冒险》中明确指出,每一现实存在在本质上都具有自发性(spontaneity)和决定作用的创造性(originality of decision)。量子事件是微观世界的客观现实,人的经验能被我们的感受所亲证。由此,“现实存在”打通了人与自然、主观和客观、事实与价值的对立。
所谓创生是怀特海的哲学的终极原理,意指创生是宇宙的原初能量,它具有将分离的多建构为统一有机体的能力,促进动在之间的合生和转化,即“合生原理”(principle of concrescence)。“合生”指的是动在摄入其他事物而成为统一体,这是“多生成一”的过程;“转化”是指动在被其他动在摄入而成为其他动在的组成部分,这是“一至多”的创生进程。在宇宙的创化统一过程中,“合生”与“转化”是永无止境、不可分离、相互联系的。此外,由于任何复合体统一体都具有不同于先前动在的新颖性,因此,创生也是“新颖性原理”(principle of novelty)。
怀特海对“创生”、“新颖性”、“合生”和“转化”等概念的阐释非常深微,它们是在机体而不是机械的脉络下展开的,是对机体的宇宙的体认和探索,从而成就和谐的理想。这种理想的指向,并不是以道德、知识或宗教为主导,而是美的感受(aesthetic entertainment)。
怀特海以美学的价值论为其哲学起点。怀特海认为,美不是纯粹主观感受,也有其客观性。也就是说,我们对宇宙需持一种情感和关心(concern),才能获得美的感受。怀特海在《思维方式》(Modes of Thoughts)中表示,每一个境遇(actual occasion)都是一种关心的活动。它是超越与内在的连结。境遇虽然置身于其自身的自我实现之中,但它是关乎宇宙的,在本质上关联于其之上的目标。关心是现实存在的核心要素,是对美和真的追求。由于“创生”的终极性,怀特海的宇宙是生生不息,以和谐、秩序、美与满足为目标而展开的生命历程。
(四)关系/价值的内在性: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在机械论和实体论的现代哲学中,自然是由没有经验、情感、意识、目的和能动性的无生命的物质构成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且自身不具有内在价值。怀特海的机体哲学则认为,组成宇宙的各个层次,从微观世界到现实有机体,它们都是由具有一定“经验”的“现实存在”构成的,而彼此的含摄使得彼此之间相互内在,因此,整个自然界充满了生机和价值。从该层面而言,“动在”即“互在”“共在”,既是过程也是关系。
在怀特海的哲学体系中,过程或关系是立体型的:从上至下、从前至后,从左至右。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关系的网络之中,关系构成了事物本身。怀特海曾明确说道:“他的整个有机哲学(过程哲学)就是致力于阐发万物是如何相互联系的。”①
怀特海的关系/价值理论与其“事件”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在怀特海的哲学中,任何“事件”不仅“感受”它的环境,同时也“感受”它的目的,因此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也就是说,价值只与经验的感受有关,而与意识无关。因此,怀特海反对将价值的主体等同于人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论;同时,以“经验强度”(只有高级的复杂机体才有经验的强度)作为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反对价值的齐一化。
怀特海的“内在关系”理论,从价值论而言,“任何事物都有为自身、为他者以及整体的价值”。②每个个体与他者、整个宇宙和生存环境是相互内在和共在的关系,我们应该爱自身一样善待我们的环境。任何自然客体如果由于自身的影响破坏了自己的环境,就是自取灭亡。①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构一种不同于西方实体主义的形而上学,伦理问题并不是其主要的关切点。然而,怀特海关于价值的论述包含了环境伦理学内在价值的相关内容,是柯布内在价值理论的来源和基础。怀特海认为,“价值就内在于现实本身”。②从怀特海思辨形而上学的建构体系而言,这里所说的价值并不能完全等用于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而是更接近于现实存在和宇宙进程的更普遍的艺术价值。一切现实存在都具有艺术价值,但不一定具有道德价值。怀特海曾明确指出,“所有的秩序都是审美意义上的秩序,道德秩序是它的某些层面”,③即道德价值是艺术价值的一个层面和体现,道德价值的应用范围是有限定性的。
柯布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将有机体的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而其所说的内在价值是怀特海哲学中道德价值的改造。因此,柯布的内在价值理论虽然根植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但对其涵义做了伦理向度的引申。
结 语
柯布虽然是位西方学者,却具有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君子气度,是真正意义上“将学问与生命打成一片的人”。④他是有感于天地的思者,是世界第一部生态哲学专著《是否太晚?》的作者,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绿色GDP”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生态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积极倡导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日本著名佛教学者学者阿布正雄的对话更是宗教领域的一段佳话。他还是将理论付诸生活的行者,于1971年创立了《过程研究》(Process Studies)杂志,1973年卖掉祖宅与弟子格里芬共同创立的过程研究中心是世界研究怀特海思想的圣地,2015年倾其所有举办了生态文明国际会议。正是此中缘由,柯布被中国学者亲切地称为“生态圣贤”。
如果说怀特海过程思想创立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西方传统的机械论哲学和实体主义哲学,并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观察宇宙生命的生衍,那么,柯布无疑是将怀特海思想进行生态维度的最系统的解读者。从1947年柯布进入芝加哥神学院并通过其导师哈茨霍恩开始接触怀特海思想直至如今99岁高龄,怀特海思想依旧在西方被边缘化、不被西方主流思想所接受。然而,这并没有改变柯布对怀特海的忠爱,因为柯布坚信:判断一位思想家的重要性,是由当前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思想和他的思想能为这个世界作什么决定的。
柯布认为,生态危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而其根源在于现代性。“现代性的局限首先在于它完全委身于一种过时的形而上学,这是一种二元论的、还原主义的哲学,一种机械世界观,它将自然看作人类可以任意宰制的对象;其次,它拒绝它们自己的局限性;第三,它支持虚无主义;第四也是尤为重要的,它削弱乃至摧毁包括家庭在内的有机共同体。”①正是充分认识到现代性的理论困境和危害,柯布一生都在对治现代性的问题下解读怀特海思想,并坚定地认为怀特海可以给予我们走出现代困境的思想基础。
以怀特海哲学思想为根基,柯布发展了丰富且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经济学、生态农业、生态教育等。如果说怀特海思想是埋于地下的种子,那么,柯布就是十年如一日的灌溉者。如今,怀特海思想之树枝繁叶茂,它长于西方,繁于华夏。诚如柯布所言:“在重新反思西方现代性意识形态霸权的关键时刻,中国自有其解决问题的智慧。因为中国是拥有《易经》的民族,中国文化不存在对生成的偏见,这是一种有机整体主义的文化,它特别欣赏中道。”②无论是怀特海、哈茨霍恩、柯布还是格里芬,都认为过程思想与中国文化有诸多的相似性和亲近性。“不管西方如何看待怀特海的思想,我相信怀特海哲学必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我在诸多场合和文章中都曾明确表示: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国家。不仅因为中国把生态文明作为国策,同时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因为中国哲学在根底上是一种过程取向的哲学。”③所谓 “过程取向的哲学”也就是深生态哲学。柯布曾明确指出中国哲学的深度生态性。他说:“就古代中国没有受到现代西方机械宇宙观和西方还原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沾染而言,就中国文化主张用有机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而言,中国文化可以说是深度生态的。换句话说,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传统。当然,被中国人创造性改造后的佛教也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传统。中国文化一直讲敬畏自然,讲‘道法自然,主张严肃地看待自然,这意味着在中国的经典文化没有给现代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留下多少空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文化在根底上是一种生态文化。”④
柯布的观点与李约瑟关于中西哲学差异性的观点不谋而合。李约瑟认为,西方哲学倾向于在在实体性中寻求真实性,而中国哲学更倾向于在关系中探究。西方哲学家把“非此即彼”作为基本思想原则(即二元论的思想),而中国哲学则认为任何事物都在变化,都在朝着成为新的事物的方向发展。这种关系性原则下的发展,是统一调和下的协作,而不是将竞争放在首要位置。“阴阳理论在中国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正如卜德所说,证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物中寻求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⑤西方应该意识到,牛顿的机械论哲学并不能一劳永逸的满足科学的发展,“必须把物理学看作是研究小有机体和把生物学看作是研究大有机体的时代已经到来。到了那个时候,欧洲(或者毋宁说是那个时候的全世界)就能借助于一种很古老的、很明智的但全然不是欧洲所特有的思维方式”。①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价值。
中国是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的国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哲学在现代化语境中的最新发展,它以“两山理论”为内核、以“内在关系”为方法论、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石,体现了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和谐思想。无论柯布批判“西方文明是一种疯狂的文明”,②还是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赞许,都饱含了对中西哲学理性的考察和对宇宙万物深情的大爱。
与此同时,通过王治河和樊美筠伉俪的多年努力,怀特海思想的价值在中国日渐凸显。怀特海思想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哲学领域,他的深邃思想如涓涓细流,渗入经济学、政治哲学、美学、教育学、农业等领域,激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在与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实现创造性的转化。诚如柯布所言,过程思想并非生态文明的唯一理论源泉。他非常欢迎不同的文化能够真诚地对话和交流,希望人类构筑“生命共同体”,走出生态危机。
责任编辑:胡颖峰
特邀编辑:詹敬秋
①John B. Cobb, Jr. and W. M. Andrew Schwartz, eds., Putting Philosophy to Work, Minnesota: Process Century Press, 2018, p. 1.
②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17年,第103页。
③John B. Cobb, Jr. and W. M. Andrew Schwartz, eds., Putting Philosophy to Work, Minnesota: Process Century Press, 2018, p. 3.
④王治河:《别一种后现代主义(代序)》,载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 ——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代序”第5页。
论柯布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①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页。
②Arran Ga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2017, p. 19.
③大卫·格里芬:《后现代世界——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第133页。
④John B. Cobb, Jr., Confessions, Minnesota: Process Century Press, 2023, p. 87.
①王治河、张学涛、张桂丹:《对现代实体语言学的哲学反思——一个过程哲学的视角》,《哲学探索》2022年第1期。
②John B. Cobb, Jr., Confessions, Minnesota: Process Century Press, 2023, p. 88.
③John B. Cobb, Jr., Confessions, Minnesota: Process Century Press, 2023, p. 88.
④王治河、張学涛、张桂丹:《对现代实体语言学的哲学反思——一个过程哲学的视角》,《哲学探索》2022年第1期。
⑤John B. Cobb, Jr., Why Whitehead, Claremont CA: P&F Press, 2014, p. 7.
⑥John B. Cobb, Jr., Why Whitehead, Claremont CA: P&F Press, 2014, p. 15.
⑦John B. Cobb, Jr., Why Whitehead, Claremont CA: P&F Press, 2014, p. 15.
论柯布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①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01页。
①A. N. Whitehead, 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Knowledg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Inc., p. 4.
②吴汝钧:《纯粹力动现象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65页。
③Alfred North Whitehead,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NewYork: Free Press, 1925, p. 70.
④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 NewYork: Free Press, 1978, p. 23.
⑤英文为“Actual entity”,又译作“实际存在物”“现实实有”等。为了突出怀特海哲学的动态性,樊美筠将其译为“动在”。“动在”是怀特海晚期哲学的概念,也即怀特海早期哲学的“事件”(event)概念。
⑥参见杨富斌:《过程哲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74页。
论柯布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①查尔斯·伯奇、约翰·柯布:《生命的解放》,邹诗鹏、麻晓晴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90页。
②李健民:《怀特海式的过程泛心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1期。
③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8, p. 18.
④Charles Hartshorne, Beyond Humanism: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e,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8, p. 165.
⑤Lewis Edwin Hahn, The Philosophy of Charles Hartshorne, La Salle,Illinois: Open Court, 1991, p. 459.
①大卫·格里芬等:《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梁红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277页。
②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卷1,周邦宪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第68页。
③田中裕:《怀特海·有机哲学》,包国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6页。
④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8, p. 7.
⑤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8, p. 31.
论柯布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①樊美筠:《生态文明是一场全方位的伟大变革——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角》,《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0年第2期。
②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03页。
①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12年,第125页。
②A. N. Whitehead, Religion in the Mak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6, p. 100.
③A. N. Whitehead, Religion in the Mak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6, p. 105.
④樊美筠、王治河:《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高尚灵魂——〈柯布自传〉(代序)》,《重庆与世界》2018年第19期。
论柯布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①王治河、樊美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生态文明——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访谈录》,《世界哲学》2022年第1期。
②王治河、樊美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生态文明——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访谈录》,《世界哲学》2022年第1期。
③小约翰·柯布:《生态文明与第二次启蒙》,王俊锋译,《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
④小约翰·柯布、胡颖峰:《中国生态文化具有拯救世界的力量——世界著名过程哲学家小约翰·柯布院士访谈》,《鄱阳湖学刊》2021年第5期。
⑤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何兆武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00页。
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何兆武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29页。
②John Cobb and Andre Vitchek, China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dak Merah Semesta, 2019, p.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