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增值·赋能: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突围策略

2024-05-17王慧娜张振强

体育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增值赋能评价

王慧娜 张振强

摘  要:从育人视角在中小学开展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既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判,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杭州市钱塘区当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进行探索。立足素养增强结果性的评价,优化过程性的评价,积极探究增值性的评价,完善综合性的评价,从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聚焦“知、能、行、健”素养,指向“技、体、柔、特”四方面明晰评价指标,构建“人、从、众、群”四梯度,践行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为促进素养导向下体育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增值;赋能;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4-0018-04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建立健全各项评价机制。2022年7月浙江省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指出,运动健康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体育学习、体质达标和参与比赛的情况。202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以往仅对技术、体质等单方面评价,要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都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一线教师的新挑战。

目前杭州市钱塘区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素养导向下的体育学业质量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重视真实情境下的运用与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一、聚焦:紧扣“知、能、行、健”四维度,架构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打破以往只对运动健康、动作技术等单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体育学业评价,既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也要全面关注体育教学的实践效果,以及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要更加重视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图1)。

(一)聚知识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知”主要指体育认知,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能力,包括健康知识、运动常识、保健知识、技术要领、动作方法等方面。

(二)聚运动能力,提升技能水平

“能”主要指体能、运动技能、综合运用等方面所达到的能力,通过“学、练、赛”科学系统地有效实施,不仅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能熟练地运用体育技能,最终提升体能,增强体质。

(三)聚健康行为,养成健康习惯

“行”是生活习惯和体育品格的总概括,通过体育学习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通过体育运动使学生人格更加完善,通过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促进家校联动,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四)聚健康身心,塑造健壮体格

“健”包含健身、健心、健美,通过体育学习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增进身心两方面健康,塑造健美体型,在比赛中不断挑战,体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更好地锤炼顽强意志,塑造健康体魄。

将“知、能、行、健”四个方面可具体操作的指标结合体育学业水平,构建的评价框架见表1。

二、增值:指向“技、体、柔、特”四方面,明晰评价指标

在聚焦“知、能、行、健”四维度下,需进一步明晰评价相关的指标,主要从“技能、体能、柔韧、特长”四个方面进行展开,另外还应关注综合素质的评价,突出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一)构建技能评价指标——关注动作技术成功率、完整性,突出运用评价

新课标指出,运动技能分为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区域视角下,在规范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全力推进运动技能评价改革,构建全面、科学、完善的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用指向素养的评价来引领指向素养的教学。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区构建了水平一至四各个学期的运动技能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式,重新定位体育技能评价标准,突出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综合性评价。以水平一(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运动技能评价为例,评价内容涵盖了跳绳、平衡、跳跃、爬行、小球、投掷、绕杆跑、加速跑等内容,评价过程全面、细致,评价细则既包含了“完成时间”“动作质量”维度,还包含了体育品德维度,是真正意义上的指向素养的评价改革实践。評价标准见表2。

(二)微调体能评价指标——关注全面协调发展,突出体能评价

微调体能评价指标,突出素养导向,关注技能素质的同时要关注体能的发展,体能项目主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要评价指标,每年10~11月全体学生均进行体能测试,测试结果报教育部体质网。体能与技能项目相结合抽测5项,体能评价是依据中小学五项体能平均得分,85分以上为优秀,以体测优秀率和不合格率进行评价。

另外,注重在单元层面进行体能评价,比如在前滚翻单元中,前滚翻与折返跑、跨越栏架等速度项目结合,评价标准以每完成一次贴一个小标签在相应位置为目标,根据动作完成时间和质量分别以优秀4分,良好3分,合格2分,有待提高1分,共设置三个不同的关卡,达到体育与技能结合的目的,重点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相关评价标准见表3。

(三)拟定柔韧项目评价指标——聚焦测试科学性,突出量化评价

基于本区教学与检测的需求,拟定适切不同水平阶段柔韧项目评价内容,构建能科学反映学生柔韧素质的评价指标,是提升区域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准度、效度的必要举措。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之后选定三种经实证研究效度及精度优于坐位体前屈的测试方法。在构建柔韧评价指标以量化为主,以便于评价与应用。柔韧项目相关评价方法和标准见表4。

(四)拟定特长项目评价指标——关注特色专项发展,突出特长评价

根据学校体育特色及个人专长项目而定,评价过程以学生现场表现性评价为主,考察学生专项特色项目的比赛能力、裁判规则知识、专项技术等,引导学生学会比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以合格率的15%记录学校总成绩。兴趣特长的评价要重实践、重过程,体现质性评价为主的特点,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作用,推动学生体育、艺术、科技等兴趣特长的发展,兴趣特长可结合学生各类校本课程的修习情况进行评价。学校要积极主动提供相应的活动平台,为学生各类兴趣特长提供展示、竞赛和交流的机会,让具有兴趣特长的学生都能够充分表现自我,并给予相应的成绩认定和奖励。

学生在校内外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和批准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或等级考试所取得的成绩,列入其兴趣特长的评价;其他社会机构举办的相关竞赛、等级考试等不列入其兴趣特长的评价体系,评价等级相关标准见表5。

(五)拟定综合素质评价——关注素养能力,突出综合性、过程性评价

学生综合水平划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级别。检测班级(学校)综合成绩评定采用技能合格比率×30%+体能优秀比率×40%+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作业完成)10%+健康体型比率(柔韧指数、肥胖率、低体质率)×5%+特长项目比赛优秀比率×15%(比赛表现×5%+体育健康知识×5%+体育精神表现5%)=总评的方法进行评价。根据学校体育特色项目而定,评价过程以学生现场表现性评价为主,考查学生专项特色项目的比赛能力、裁判规则知识、专项技术等,引导学生学会比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以合格率的15%记录学校总成绩。

同时关注健康行为发展,突出过程性评价,体育作业为抓手,通过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体育作业完成度,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日常参与运动的过程性评价来促使学生从小养成健康锻炼的好习惯,以合格率的10%计入总评。

三、赋能:立足“人、从、众、群”四梯度,多元赋能师生共同成长。

教育评价的改革,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转型,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表面为改变评价学生的方式,实则为撬动教师的思维及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立足“人、從、众、群”四梯度(图2),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多梯度、“二式”组建,提倡多元赋能,以科学的、多元化、信息化、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习动力。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式及自下而上的借力组团式,有序研发,从区域到片区学校,同时又依托团队协作,全域共享,优化评价方式,赋能师生共同成长,助推素养导向下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人:关注个体,促师生乐学

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发展,构建体现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基于增值性评价,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根据学生所选1~2项专项,进行分项目评价方案构建,扬长避短的思路,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长的优势,构建指向学生能力提升科学的评价方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能更好地体现“一校一品”校本课程独特的味道。例如:针对学生需掌握的单个运动项目,进行分级式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在某一时间内的增值性评价,促进学生主动乐学。

(二)从:合作结对,促师生善学

评价立足学生个人专业特长,利用个人优势、个体意愿等自主组队,或强强联合,或师徒联手,或培优扶贫,开展合作式互助研究性学习,将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科学分组,做到有人帮、有人助、有人推、有人扶,形成合力,依托社会资源、网络等多渠道学习,真正实现深度学习,评价不再局限于课堂上,更体现课内外的小组合作。例如:在课堂中通过小组结对式评价,促进学生团结协作,互学、互助、共学、善学,最终实现自主学互评互长。

(三)众:借力组团,促师生共学

自下而上联盟,通过以专项特长校队、校兴趣社团、自主发起联盟成员等组团模式,开展专项发展、抱团研究、抱团学习、组团参赛等方式促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过程中,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多维互动、分层协作的研修网络,逐步形成“主题引领、导师诊断、教学观摩、研讨反思、行为改进”教学研修模式。例如:全区聚焦一个主题深入研究,任务驱动,撬动教师参与优化评价研究中,以架构设计、实践优化、评比展示、推广应用四途径破解当前区域内体育教学评价难题,以评促学,实现师生共生共长。

(四)群:构建联盟,促师生活学

自上而下地进行任务驱动从而构建发展同盟,借助区域“三年优学”方案,全方位综合提质三年行动计划精神,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以名校为核心,跨片、跨校、跨教研组组成若干个联盟,构建课程内容设置、优化评价体系、变革学习模式,借助网络,双线融合,跨时空,全方位开展区域互助式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活学活用,增效提质。例如:区域统筹开展集团化主题式教学研讨、教学能力展评等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研讨、观点报告、大单元内容及学练方法构建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打造区域“学为中心”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模式,聚焦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与能力,引发学生发现自主学习的发力点、兴奋点与生长点,形成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的新样态。

猜你喜欢

增值赋能评价
文化发展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二维码在物资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增值运作
善用探究性学习促使数学课堂增值研究
从“添附”论知识产权的归属
论思想政治工作中赋能技术的应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