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德育
2024-05-17申丽平
申丽平
人的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生活,选取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和引领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构建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形成法治思维。
一、以“生活事件”为教学素材。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以“生活事件”作为基本素材来组织教材。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主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事态,包含生活主体的言行,是生活主体主动或被动遭遇。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也要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作为教学素材。这样可以避免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生活事件富含道德教育意义,蕴含核心价值,有价值导向性。以教材为依托的“生活事件”,反映儿童成长遭遇的道德基本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生活事件经过课堂剖析和提升,成为儿童反思生活的“镜子”和建构自我的“营养”。
二、以生活化教学组织课堂。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完成合作学习。师生间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学习,分享快乐,共同发展。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教师更好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矛盾冲突,让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渗透到课堂中,抓住良好的时机,组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引入生活,让鲜活的生活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以生活体验来深化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显著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而不是给他们现成的结论。这种熏陶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师就应努力还原社会生活中的情境,为学生“模拟”社会真实,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中围绕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入探讨。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析是非的能力。同时,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模拟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会随着问题的深入,形成感情的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升华。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就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多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技能。道德与法治课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帮助”不是代替,不是一种强制命令,而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这样才能内化成学生内在的心理品质。那种脱离了生活单纯的说教,能夠让学生记住道德知识,但很难升华为自己的道德情感。
四、以回归生活来拓展课堂。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显著特点,学习是为了应用。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用学过的理论指导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这对学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的程度,又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情感得以升华,知识得以应用。因此,当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学会一定的道理后,就要回归生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以知导行,以情促行,知行合一,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泉,教师要时刻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堂小天地变成生活大舞台,从而彰显道德与法治的魅力,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