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2024-05-16赵文洲

小学科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突破信息技术

赵文洲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对课堂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推广,给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变革带来新的机遇,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抽象变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重难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2    130-132

如今,信息技术正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已经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信息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对教育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理解掌握起来往往比较困难。而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优势,帮助师生突破重难点。

一、化静为动,感知过程

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是以静态、固化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点只是进行高度概括的文字表述,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完全“暴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其形成过程缺少有效的感知,使学生对知识没有全面理解、把握,导致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服务生活的实践中出现运用错误、效果不理想的状况。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将知识点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可见,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理解,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得的外界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起来,做到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联想,快速、准确、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师在进行“图形与几何”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充分展示“圆柱”与“圆锥”的立体图形和结构,用不同颜色表示底面和高,先让学生观察二者之间的异同,然后分别用动态实物演示的方法和數据计算的方法,引导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探究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终,归纳总结出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由于信息技术的融入,以往枯燥、乏味,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更容易对学习知识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因为小学生对于感性、直观的学习内容,从心理上容易接受和普遍理解。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能够留下深刻印象,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圆满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又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可以使用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知识具体直观起来。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个房子,指定一个参照物,用鼠标拖动房子,用红色标出移动轨迹,然后让学生与题目要求对照,看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检测自己做得正确与否;旋转时,仍然需要一个参照物,然后按要求旋转,注意旋转的度数,90度还是180度,用红色标注出旋转轨迹,学生借助轨迹图,让原本抽象难懂的旋转在脑海里留下印象,形成影像,架设知识结构,学生通过模拟不同场景,反复练习,最终真正突破知识重难点,完全掌握“平移和旋转”的相关知识。

二、动态演示,建立模型

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化,建立起一个个数学模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说明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有序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和形成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概念,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知识就会变得简单起来,学生会容易弄懂难点,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清晰,方法正确,解题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学“折扣”时,利用视频将学生生活中在超市购物打折商品的事例引进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例题,区别异同,建立数学模型,既解决了数学问题,又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数理分析,对“折扣”有了全面科学的认识,从数学角度,将繁杂的生活问题简单化,将知识活学活用,打通了教材与社会的联系,消除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学以致用,让知识为生活服务。再如,“相遇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难点,在传统教学中单纯地依靠多读题目,分析题意,很多学生仍然一头雾水,教师在黑板上标画线段图,配以知识讲解,学生听着如坠迷雾,失去兴趣,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受限,理解程度不深,影响了知识的掌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动态演示两辆汽车运动的全过程,显示两辆汽车各自的匀速车速以及两车相遇的时间,学生可以用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计算出每辆汽车各自所行驶的路程,然后用路程÷两车速度和,就是两车相遇的时间。经过计算,学生发现自己计算的结果与视频演示的完全一致。由于视频直观、形象,虚拟了现实中的生活情景,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速度和”和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在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时,就很好理解了,减少了出错的可能。

三、删繁就简,优化环节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的优化与衔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切实做好减负工作,倡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堂成功教学都要具备完备的教学环节,一般情况下,应具备导入、讲授新课、讨论交流、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和作业等环节,但每个环节的设置内容、所需时长、参与主体及组织形式等该怎样设计呢?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会因人而异,不尽相同。过程决定结果,诸多教学环节优化组合与设计,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常说,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搭配的学问》时,教师在导入新课、讲授新知环节应设置精巧,只要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即可,应把讨论交流环节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如让学生分组自由思考、讨论上衣和裤子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用形象化的图示,有的用连线,有的用编号,有的用英语字母代替,有的用文字说明等,方法多种多样,到底哪种方法简明、适合大多数学生呢?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如何引导学生辨明识别?这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高效简洁地完成这一复杂、繁重的教学任务,通过筛选比较、展示最优的搭配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这样做节省了让学生自己分析数据、比较答案所需的大量时间,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由易入难,树立信心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化繁为简、从易到难的过程。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同样是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通过多媒体分别展示鸡兔的特征,结合题意区分不同情形展示,逐步增加思维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用以前学习的方法不断去尝试,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法,在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教师适时引出方程思想,设未知数X,列出等式,求出答案。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思维过程,形成思维导图,破解教学之难。由于各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推进,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兼顾了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學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好这一点,注意知识难易的梯度,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很快能心领神会,产生数学并不难的意识,尤其是一些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会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又如在教学 “图形与几何”时,教师可以把不同学段的相关知识整合起来,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讲授时,把前面学段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和呈现,这对学生来说,既起到复习旧知的作用,又能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学知识。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时,利用信息技术由角引申出射线、线段的概念和图形特征,通过动态图例演示三角形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并根据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当然还可以运用此类方式推导、演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总结出面积公式。这些知识量密集、知识跨度大,涉及几个学段,在一节课中呈现出来,也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辅助,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教师熟练运用电子白板、PPT、多屏幕交互技术等多种教学软件,才能顺利完成。再如,在教学“统计图”时,教师运用Excel功能,设计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方便快捷,上课时,让学生利用电脑,自己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特殊区分,让学生讨论交流,分小组归纳,最后得出结论。整节课没有使用笔、纸、尺子,但同样完成了制作统计图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教师来说,既尊重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差异,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又通过不同的学习体验的交互和碰撞,展示和分享学生不同的思维成果,让学生有了选择的空间和权利,开阔了学习视野,感受了学习快乐。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完善,也是课堂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形成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优化教学环节,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数学思维更加清晰,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让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朱凤英.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125.

[3]王兰云.“基于学教方式变革的有效课堂实践研究”之思[J].青海教育,2020(6):30-31.

猜你喜欢

突破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古诗词教学中的“增删调补”
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