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劳动体验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024-05-16徐静

小学科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劳动教育小学科学

徐静

〔摘    要〕  小学科学教育已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重点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使学生将科学知识运用到身边的情境中,努力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意识到科学观念之间的联结性,学会深度学习,在劳动体验中学会学习,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2    031-033

一场教育变革正席卷全球。美国国家研究院2012年发布报告《为了生活和工作的教育:发展可迁移的21世纪知识和技能》,明确提出21世纪技能是深度学习。小学科学教育已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重点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设置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4个跨学科概念。要基于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理解教材设计,關注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改变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学倾向。突出核心概念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加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有效建构和灵活应用。

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指出: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也明确指出,学生的体验是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这些要求进一步指出:学科间知识的割裂,无法再满足未来时代需求,跨学科的深度学习是未来创造者的必修课。未来,学生需要将科学观念联系整合,寻求解决难题的路径,这才是一种根本性的深度学习。

一、小学科学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实践性不足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小学生年龄小,长期生活在校园中,缺乏生活常识,且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科学知识的记忆,动手能力和应用意识普遍较差。

(二)探索性不足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受限于时间等因素影响,在实验环节中,学生往往是按照教师要求和步骤完成,学习机械,没有主动性。学生缺乏设计实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追求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这种被动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的好奇心得不到很好保护。

(三)对重要概念理解不够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每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课堂时间有限。测试也大多以记忆为主,理解性学习往往比较费时,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简单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学生对很多重要概念都是简单记忆,无法深刻理解,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小学科学中大量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劳动课程强调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学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有不少契合点,学校教育目标便是帮助学生把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劳动和生活中,把小学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教师带领学生劳动的同时,要展开跨学科学习。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同时,还能增强科学的探究能力,激发创新能力。

二、在劳动体验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在劳动中观察思考,提升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注重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科学的一大特色是强调理解性学习。基于科学课堂知识学习的延伸,着重打造科学知识和劳动实践的跨学科开发和利用。强化科学和劳动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不断增强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中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如学习《昼夜交替现象》后,学生知道地球上的动植物借助太阳及其提供的能量生存。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非常重要,影响很大。在课堂上,学生用手电模拟光的强弱,证明动物会受到光线的影响。受制于实验的时间和环境,尤其是阳光对植物的影响比较缓慢,学生对植物是否会受到阳光的影响,感受不深刻。在劳动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植物资源,指导他们观察,体会阳光对植物的影响。经过多次观察比对,学生不仅能发现阳光丰富处的植物长得茂盛,背阴地方植物长得相对较慢,还观察到喜阳的植物叶片相对较小,喜阴的植物叶片相对较大。学生展开思考求证,查阅资料,了解到原来背阴处的植物叶片大,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科学的重要概念,还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如《动物的庇护所》一课,学生在课上通过对动物庇护所的观察,认识不同动物的家;寻访小动物的家,对某种动物的家进行深入细致观察和描述,在交流中进行比较,得出“不同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的结论。在劳动之余,让学生观察蚂蚁、鼠妇等小昆虫庇护所,以及它们如何在自然界活动、觅食、休息等,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生活、养成科学记录的良好习惯。有用的知识得到了理解和迁移,通过对科学课程内容的扩展延伸、实践与丰富,遵循“课堂学习、学科融合、实践综合”的路径,让学生通过劳动,学会理解科学重要概念,走向广阔的科学世界。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探索知识的奇妙与美好,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二)在劳动中创设情境,提升科学迁移能力

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课本内知识和生活密切相关,很多知识的表述,如岩石、土壤、天气、动植物等,都是以直观、具体的事物为主。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从学校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近年来,城市化率越来越高,更多的人生活在城市。许多年前,已有学生分不清麦苗和韭菜,现在的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更远,对大自然的兴趣越发不足,他们正慢慢失去对周边环境的敏感。如在《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中,学生通过卡片、视频、书本等,认识西红柿、茄子、辣椒、青菜、芹菜、玉米等常见的植物,课后教师再带学生到校内劳动基地辨认识别。西红柿、茄子等植物,根据果实,学生尚能说出植物名称,而青菜、玉米等其他几种没有或暂时没有果实的植物,由于生长期的不同,很多学生无法辨别。如《推和拉》一课,学生在课堂推和拉的活动中,感受推力和拉力,认识这两种常见力的相关知识。在劳动情境中,学生经常用到推力和拉力,但无法将现实劳动中的推力和拉力与书本中的知识联系起来。经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在用小推车劳动的过程中,推力、拉力时刻在发生,他们认识到推力和拉力在日常情境中的运用。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岩石、土壤、天气等方面也很少关注。科学课教学时间有限,且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的机会不多。学生迫于课业负担,平时接触大自然的时间不多,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好。用约翰·杜威的话说,学校应少些为生活做准备,多关注生活自身。在劳动教育中,能让学生接触到多种情境,尤其是生活中的多种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了解自己习得的知识。这也能让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价值和必要性有更多认识,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在劳动中习得技能,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课在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任务。这些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操作、测量、观测、计算、写各种观察实验报告等,技能的培养必须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完成。在劳动的时候,指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身边的科学现象。如在种植西红柿的过程中,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比较如何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西红柿生长过程中,写观察日记,记录西红柿幼苗生长的状况,用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知道适宜西红柿生长的条件。学生将周边河流作为研究对象,组成团队,定期开展水质检测,针对水的水质感官、溶解氧浓度、pH酸碱度、氨及氨盐总浓度(以氮计)、钙镁离子等多项内容进行检测。在钙镁离子检测项目中,学生先用待测水样冲洗烧杯,然后取待测水样10ml,向待测水样中滴加钙镁试剂1滴,摇匀,呈蓝色或淡蓝色则说明水样中无钙镁离子,显示红色或紫色则说明水样中含有钙镁离子。学生通过测量、实验探究、开展项目研究,掌握學习水环境的健康状况。他们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号召大家保护环境。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尊重事实,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学生对各种技能的掌握,又可以促进他们各项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在劳动中引发思考,提升科学创新能力

科学课上,教师设计好实验步骤,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亦步亦趋;开展户外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迅速聚焦指定的动植物……这种“手把手”式的探究、“说明书”式的探究又有什么效果呢?让科学发现中的那种惊喜与讶异消于无形,让科学探究的味道淡如白水。学生好奇心泯灭,创新从何而来呢?在劳动中,学生发现很多现象:我撒的种子怎么不发芽呢?我种的黄瓜怎么会弯曲呢?怎么设计出省力、安全的劳动工具?……劳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备挑战性、真实的问题,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它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组建团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测量、实验,开展小课题、小制作、小发明等科学研究,写出《怎样提高绿豆种子发芽率》《怎样避免黄瓜弯瓜》等小课题研究报告。在锹上增加踩脚,减少压强,制作出更加适合学生的劳动工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遵循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观点(建立模型)—测试优化的原则。学生既是问题的解决者又是问题的生成者,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情境中,不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结语

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规定课程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实践,把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充分结合到一起,让学生能在合适的情境中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并探索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同时,增强对科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福裕.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核心素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6):2.

[2]洪伟.基于Web2.0的PLE模式创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莫妮卡·R·马丁内斯.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性探究式学习[M].唐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劳动教育小学科学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