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增删调补”
2016-12-01朱娟
朱娟
【摘要】古诗词充满着古人的才情和智慧,执教古诗词也需要语文老师具有智慧。文章论述了从“增”“删”“调”“补”四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具体措施,寻求诗歌教学的新突破。
【关键词】古诗词;增删调补;策略;突破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洋溢着中国文化的魅力,精炼的语句、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传承这一文化精髓呢?下面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从“增”“删”“调”“补”四个方面,就如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增”
“增”指的是增加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受年龄和阅读量的限制,诗人本身及诗人所处的时代对学生来说都是遥远和陌生的,这就给学生体悟诗的情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对学生学习古诗文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所谓“知人论世”,作者的人生历程,诗词的创作背景,当时的历史环境,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才能够更快地走进作品,才能够和作者一起“同命运、共呼吸。”
教学《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词时,由于学生学习过苏轼几首词,如《水调歌头》《浣溪沙》等,因此,讲解这首词之前,我先通过复习学过的苏轼的古诗词,以唤醒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用投影增加了词的写作背景,这一背景资料的增加,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比如苏轼为什么要出猎以及词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抗敌御侮的爱国情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生在感受了苏轼的豪放旷达之余更感受到他即使身遭贬却还不忘杀敌报国的可贵精神。
当然,资料的增加应有所选择并有针对性。用哪些材料,什么时候用,以怎样的方式用,都是需要老师斟酌考量的。牵强附会、画蛇添足式的介绍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删”
“删”是指删去简单的翻译环节。古诗词语言非常精练,它常常用几个字就描绘出一种旷达深远的意境,读后让人齿颊留芳、回味无穷。但对于初中生,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认为翻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很难进入意境,因此,可以把翻译这一环节“删”去,或者花较少的时间在翻译上。取而代之的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画面表达出来。
例如词的上阕中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锦帽貂裘”写出了此次出猎的隆重,也刻画出了一个一身猎装,气宇轩昂的赳赳武夫形象。“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了势如磅礴倾涛,雄壮盛大的出猎场面。如果简单的翻译就是“太守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这样的翻译显然过于的枯燥,学生很难感受出猎的盛况。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戴着锦帽,穿着貂裘的太守给人怎样的感觉;千骑在平冈上奔驰时的景象是怎样的,声音又是怎样的。”进而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的内容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来。这样一方面学生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调”
这里的“调”即“换”。古诗词都是非常含蓄、凝练,用词考究的,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包含丰富的内涵,有很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国画中讲究留白,寥寥几笔,却留下大片给人想象的空间,诗词同样如此,越品味越觉得“意未尽”,这就需要去细细品味作者炼字的精妙。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将原字换成其他字,再比较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比如“千骑卷平冈”,引导学生思考“卷”如果换成“过”,表达效果一样吗?学生通过比较,马上发现“卷”有“席卷”的意思,千骑像狂风一样席卷过平冈,这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场面!而“过”就显得很平淡。又如“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聊”字,我把它换成“欲”字,“老夫欲发少年狂”,引导学生品味。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换的字远没有原字意蕴丰富。“聊”是“姑且”的意思,暗含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不能上阵杀敌的无奈。
四、“补”
“补”即补充。教学完一首诗歌,最好补充一些写法或感情基调与该古诗词类似或相反的诗词,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豪放派词风,可以补充一首婉约派的词,如柳永的《雨霖霖》,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又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词,因此,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爱国诗词,如陆游、辛弃疾的诗词。让学生更深切地把握词人的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感,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我们应把古诗词视为一种载体,让学生透过每一行文字去洞悉、触及历史、名人、文化的脉搏,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源泉。古诗词教学中用好“增”“删”“调”“补”这四个技巧,能更巧妙地拉近学生与先哲圣贤对话的距离,更有效地修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