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组织科学区活动

2024-05-16屈芳

小学科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活动

屈芳

〔摘    要〕  本文从幼小衔接角度出发,注重在科学区组织物体观察、自主游戏、绘本学习、认识实物、亲子实验等活动,引领幼儿科学学习,以此提高幼小衔接质量。

〔关键词〕  幼小衔接;科学区;活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2    118-120

幼儿、小学两个阶段,在教育方式、学习内容等各个方面,均有一定差异性。在幼小衔接背景下,两个阶段教师需共同探索衔接教育方式。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均应掌握幼小衔接的课程指导方法,带领幼儿自然过渡,更好地完成小学学习。

一、物体观察

(一)园本内开发“科学区”

在幼儿园内设计“科学区”,用于带领幼儿开展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等各项学习活动,尝试从真实的环境视角,落实自然科学启蒙,促使幼儿形成科学认识。教师需关注科学区内各项活动的设计方案,合理摆放活动所需的工具、器材等,给予幼儿自主探究的环境,便于幼儿发现器材特点,找出器材的操作方法。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器材的用法。幼儿在自主探索期间,能建立科学思维,增强自主操作能力,形成较好的科学探究意向。

(二)科学区活动一,物体观察

1.识别物体声音特点

教师准备各类物体,比如盆、水杯、木盒等,让幼儿自行敲打,关注各个物体声音的差异性。幼儿进行多种物体的敲打后,发现声音具有差异性:水杯的声音相比木盒更加清脆;敲打木盒时,声音较为沉闷;敲打盆的声音,处于水杯和木盒之间。在幼儿得出不同物体的声音特点后,教师引入“声音传播”的科学内容,以此提高幼儿对“声音”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

2.感知物体声音变化

单一物体敲打后,教师可在各个容器内放入不同的填充物:在盆内放入玩偶;在水杯里装满水;在木盒内放入餐巾纸。教师让幼儿对比敲打放入物体的容器声音的差异性。幼儿发现:装满物体后,容器敲打出的声音略小,没有空容器敲打出的声音大。

3.观察物体浮沉现象

教师指导幼儿取出盆中的玩偶,向盆内加水,在水中放入乒乓球、叶子、黄豆等不同物体,让幼儿观察各类物体在水中的表现。幼儿经过观察后,得出结论:叶子浮在水面,黄豆沉入盆底。教师可引入“物体浮沉”的科学内容,从物体形态、密度、占据空间大小、物体自身质量等方面,逐一讲解物体的特点,引导幼儿观看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促使幼儿领略“物体浮沉”的自然现象。

4.发现不同物品的功能

教师可在科学探索区内,让幼儿观察各类物品,说明各类物品的功能。教师可准备放大镜、磁铁、取衣杆、天平等物品,以便于从生活经验视角,增强幼儿对物品功能的认识。幼儿拿起放大镜时,发现眼前的东西变大了,可以用来观察小虫子;幼儿发现磁铁对各类金属形成的吸引力具有一定差异性;在使用取衣杆时,幼儿能够取到高位悬挂的衣物;利用天平,可以称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品。各类物品均有一定使用功能,教师给予幼儿充足的空间,引导幼儿发现各类物品的使用方法,以此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想法,使其更喜欢进行科学实践,为幼小衔接奠定基础。

二、自主游戏

(一)生活科学教育价值

幼儿在生活中,会接触许多科学知识。教师可从生活视角出发,设计科学探究的游戏项目,引导幼儿形成科学认识,逐步开展幼小衔接指导。多数情况下,科学知识来自生活,从生活视角开展幼儿引导,能够还原科学的形成场景,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形成浓厚的科学探究认识。在生活中,幼儿形成科学认识后,促使幼儿以更好的科学素养,参与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

(二)科学区活动二,自主游戏

1.滚动的轮子

教师准备了若干个小型的轮子,让幼儿自主游戏。轮子采取塑料的、橡胶的、塑料表面增加纹路的三种设计款式,让幼儿对比各类轮子的特点。幼儿经过自主玩耍、小组比拼、自由对赛等活动后,认为:塑料轮子表面光滑,滚动速度更快;橡胶轮子滚动速度最慢;有纹路的塑料轮子,滚动速度中等。教师利用“滚动的轮子”自主游戏项目,向幼儿讲解“摩擦力”的科学内容,引导幼儿知晓:“不同材料、不同纹路,均有可能改变摩擦力。”

2.平衡跷跷板

教师让两名幼儿为一组,各自拿一个轮子,在轮子上面放置木板,搭成简单的跷跷板。幼儿在天平科学探究后,基本形成“平衡”认识。在跷跷板搭建成功后,幼儿欢呼“大型天平”。教师让幼儿自行组队,自主进行跷跷板活动。基于平衡认识,幼儿会从身形、身高各方面选择同伴。在天平认识、跷跷板生活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平衡认识”到“平衡体验”的科学探究,促使幼儿深刻理解平衡概念,实现幼小衔接的科学引导目标。

三、绘本学习

(一)绘本引导法

从绘本视角进行科学幼小衔接,主要是利用图文形式,向幼儿展示科学内容。采取图文讲解形式,能够降低科学内容的理解难度,故事视角迎合幼儿的科学探究需求。在绘本引导期间,教师可利用各类故事情节,增强幼儿对科学内容的探究主动性,使其从科学视角重新认识世界,学会从科学视角观察生活事物,逐步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前,有较多的科学绘本,教师可进行整合,依照幼儿的科学理解能力,选择难度适宜的绘本材料,指导幼儿学习,建立幼小衔接机制,促使幼儿更好地认识科学。

(二)科学区活动三,科普绘本学习

1.动物取暖

教师选择科普绘本,向幼儿介绍各类动物的取暖形式。比如,“林蛙”会自主调节温度,让自身温度与冬季气温一致,保持冰冷狀态;“帝企鹅”会自主围成圈,采取跳舞移位的形式,轮流在中心取暖。此种科普绘本采取美观的图画设计,利用简单的文字,以问答交流的方式,逐步引出科学内容,便于幼儿理解。教师在讲解动物科学内容时,可选择的科普绘本有《动物小百科》《大海里的动物》等。

2.植物生长

教师借助科普绘本,可指导幼儿学习植物生长方式,介绍植物养护、采摘等操作方式。《小小自然观察员》科普绘本套系中,含有多本书籍,具体包括《树的神奇生命》《墙角的森林》等。作品采取绘画、色彩设计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自然万物,具有自然启蒙的功能。作者从一棵树入手,分别描述了树形、树皮等各部分的形态特点。幼儿学习后,对于植物的组成形成基础认识,能够自主总结其他植物的外形特征。《树的神奇生命》是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进行绘本科普,有助于幼儿掌握植物分类的科学内容,促使幼儿适应小学科学课堂。《墙角的森林》是从城市、校园、居住区等各类场所,展示各类植物。书中设计了多个小故事,便于幼儿认识各类植物。比如,墙草喜欢长在墙缝处;虞美人,不喜城市节奏,孤独地在荒地里开花。各个小故事,有助于幼儿了解各类植物的生长特点,更有效地收获科学知识。

四、认识实物

(一)户外科学探究

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差异性的科学现象。幼儿具有较强的联想能力,教师需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带给幼儿多样的科学探究体验。教师可把科学区活动延伸到户外,引领幼儿开展各类科学探究活动,挖掘各类科学现象背后的真理,以此建立幼小衔接机制。

(二)科学区活动四,认识实物

1.运动场

在户外运动场玩耍时,幼儿发现一片叶子,与绘本书籍中的植物相近,引起众多幼儿共同猜测叶子的类型。教师走过去后,从叶子的形态、颜色等方面,指导幼儿分辨。经过教师的指导,幼儿确定了叶子的类型,掌握了各类叶子的分辨方法。教师改变了课程内容,为幼儿寻找场地内的各类叶子,带领幼儿观察叶子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教师选择不同的叶子,让幼儿进行绘画实践。在绘画期间,幼儿发现了叶子的外缘、叶茎均有一定差异性。有的叶子外形线条平顺,部分叶子外缘是波浪线。在绘本实践中,幼儿对各类叶子的特点形成深刻印象。

2.公园

教师带领幼儿在公园内自由活动,分发各类小虫子的图片,让幼儿自主寻找。幼儿使用图片,对比公园里的小虫子,认识了蚂蚁、蚯蚓等。幼儿自主辨识完成后,教师总结各类小虫的生物特点,丰富幼儿对小虫的认识。教师讲解蚯蚓时,表示蚯蚓能够改善土壤组成,增强植物生命活性,具有自然调节功能。幼儿以蚯蚓为题,进行绘画创作。有的幼儿将蚯蚓绘画成自然界的保护者;有的幼儿在土壤、植物中画出蚯蚓,还原蚯蚓在公园内的真实场景。各类幼儿的绘本创作,均有科学实践意义,表现出较好的幼小衔接效果。

五、亲子实验

(一)亲子合作的科学探究意义

亲子合作是指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情况。教师会向家长反馈幼儿的学习状态,家长向教师学习幼儿指导的方法。在亲子合作中,利用家长的引导作用,能建立较好的幼儿科学引导环境,促使幼儿更好地学习科学内容,自然完成幼小衔接的学习任务。

(二)科学区活动五,亲子实验

1.气球火箭

教师让家长准备亲子实验的道具,比如气球、吸管等。在饮料瓶底部位置开设一个小孔,插入吸管,在瓶口套上气球。手松开气球,气球内添加的碎纸片,会从吸管处流出,还原了火箭升空的科学现象。

2.溶液小魔术

教师将实验流程分享至家长群,由家长带领幼儿进行科学实验,观察科学现象。溶液小魔术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碗、水、醋、食用小苏打。实验流程:在碗内加入水、小苏打,再添加醋,看溶液变化。实验中,溶液颜色有所改变,溶液内出现多个气泡。此种实验流程较少,可由家长带领幼儿进行实验。在亲子实验中,幼儿会自主观察各个实验现象,逐步形成浓厚的科学探究意向,主动提出科学问题,给出解决方法,打开科学眼界,积累科学见闻。

3.水的形态

教师指导家长从生活现象入手,进行多样性的科学实践。利用“水的形态”,模拟四季场景。教师可利用加湿器、水、冰箱等材料。水,本是液体形态,使用加湿器处理后,喷出来的是“水蒸气”,在冰箱冷冻后,拿出来的是“冰块”。借助“水的形态”的亲子实验形式,指导幼儿理解不同环境下相同物质的形态特点。

綜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幼小科学衔接指导时,需设计园内的专用区域,引领幼儿进行科学学习。在科学探究区内,使用生活素材,增加科学理解的自然性;积极发挥各类绘本素材,开展多样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打开幼儿的科学眼界;在户外场景中,教师指导幼儿观察真实生物的特征,塑造幼儿的科学素养;巧用亲子实验方式,延伸科学幼小衔接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艳.关于新时期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2):156-158.

[2]冯嫣.情境教学法在幼小衔接中的运用[J].山西教育(幼教),2023(11):54-56.

[3]毛晓凤,杨丛如.身心“慧”准备幼小“巧”衔接[J].教育家,2023(47):62.

[4]曹丹.浅析幼儿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及教育支持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23(6):43-45.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牛年到,节日活动可以这么“牛”
“拍手歌”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