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处处有灯笼
2024-05-16唐诗影
唐诗影
跨越千年的长夜之眼
中国灯笼统称为“灯彩”,在民间又叫做“花灯”“彩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它与一般照明用的灯具存在着差异,更加侧重于观赏和娱乐的范畴。其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元素,成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灯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改良与发展,才逐渐成长为现在的风格与派系。
据学界广为认可的说法,第一盏纸灯笼产生于西汉时期,灯笼的出现让世界有了第一盏便携式照明工具。这个时期除元宵节前后挂灯笼的习俗外,灯笼更多仍以照明为主,用作显示住所主人的官衔、字号、身份的门灯,并没有太多的民俗与文化含义。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时期的灯具已十分丰富,有座灯、吊灯、行灯、多枝灯、动物灯等形态,更有石、陶、铜、铁、玉、瓷等多种材质,装饰工艺也扩展了鎏金、错金银、透雕等,为后世灯彩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丰厚基础。
随着普通扎制灯笼的出现,灯彩艺术逐渐从宫廷发展到民间,观灯也渐成风俗,唐朝开始出现形态各异的花灯。唐代花灯造型新颖,有龙灯、鱼灯等各类样式,还出现了灯树、灯楼、灯轮等超大型灯彩。宋末元初词人周密所创作的杂史《武林旧事》中提到:“此外有魫灯,则刻镂金箔玳瑁以饰之。珠子灯则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风辇、楼台故事。羊皮灯则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之类尤多,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此外有无色蜡纸、菩提叶,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又有深闺巧娃,剪纸而成,尤为精妙……”可见宋代时各地花灯的样式及工艺已十分丰富。明清时期,花灯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得到提升,常以竹木做灯架,丝绸、布料、纸张做灯面,加以各式图案和灯穗,佐以文人题诗,十分精美。
发展至今,现代人早已不需要这种古老的工具来照明了,灯笼几乎已变成了一种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同样式的灯笼,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宫灯绚丽豪华,代表婚娶喜庆;竹篾灯朴素清冷,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字姓灯刻画府第,代表门楣兴旺……可以说,灯彩已从照明工具转变成为喜庆祥和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人们战胜邪恶的信念,是中华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光影之间的中式美学
历经千百年沉淀,灯彩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与雕刻、剪纸、书法、绘画、编织、刺绣、皮影、建筑等其他中华传统技艺产生奇妙“反应”,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并在各个地区特色文化的融合和歷代彩灯工匠的传承下,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传统民间灯彩常用材料以竹篾、木藤、麦秸、丝绢、金纸、灯笼纸以及各色燃料等为主,各地区还会利用当地特产的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成特色门类。
中华灯彩流派纷呈,因地域文化差异,各地灯彩的造型、材料、工艺不尽相同。具体而言,“苏”“福”“粤”“京”为大众了解程度较高的四大流派,“苏”即江苏苏州,“福”为福建福州、泉州,“粤”为广东佛山、潮州,“京”指两宋时期的都城汴京、汴梁,后泛指宫廷灯彩风格。
苏州灯彩融绘画、装饰、剪纸、扎糊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以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为造型,结合吴门画派的书画艺术技法及丝绸面料装饰,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泉州花灯则是南方花灯的典型代表,主要分为刻纸料丝无骨灯、针刺无骨灯和竹骨彩扎灯3种类型;佛山彩灯俗称“灯色”,其融南北文化于一体,铜衬剪纸为其特有装饰,纹样丰富多彩、色彩艳丽,给人以金碧辉煌的富丽之感;北京灯彩则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宫廷艺术灯彩,主要以雕刻的木、竹等做骨架,镶上丝绢、玻璃或牛角片,再彩绘龙凤、花鸟、山水等吉祥喜庆图案,十分精妙。
除了四大流派外,各地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灯彩艺术同样熠熠生辉。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已有9个省市的16种灯彩榜上有名,分别是: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忠信花灯、北京灯彩、上海灯彩、秦淮灯彩、苏州灯彩、佛山彩灯、潮州花灯、洛阳宫灯、汴京灯笼张、乐清首饰龙、铜梁龙灯彩扎。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方地区还有一种受气候影响而产生的特殊灯彩一一冰灯。工匠利用冰块晶莹剔透的特性,辅以灯光,创作出斑斓的炫彩效果,成为北方灯彩艺术的独特景观。
如今,越来越多灯彩与文旅项目、民俗及演艺活动、城市景观再造相结合,走进日常生活。可以看到,灯彩艺术随着两千年岁月变迁不断创新、历代传承,已经成为一门融合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多种工艺的综合艺术,它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早已超出其本身的物品属性,更像是中华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与集合。但同时也不应忽略,进入现代以来,由于工艺的繁复和应用场合的缩减,许多具有地方和传统特色的中式花灯已经濒临失传,大众认知度也颇有欠缺,保护与传承灯彩艺术迫在眉睫。
藏在灯火里的东方情愫
中国大地处处有灯彩。
无论是店铺陈设、建筑装饰,还是服装纹样、孩童玩具,灯彩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处处都有灯彩的影子。事实上,作为古老的传统工艺品,灯彩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美好心愿的寄托,也是营造国人情感宣泄氛围的重要物事,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价值。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对于黑暗的恐惧,便寄托了灯笼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寓意,并衍生出“张灯结彩迎新年”的习俗;男女老少也会亲手在灯纸上写下祝福的心愿,放飞“孔明灯”以祈求上天实现自己的愿望;沿海地区的民众有举起鱼灯起舞、来回穿梭、模仿鱼群在大海畅游的姿态,以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集体活动;也有农家在田间竹竿挂上一盏“照田蚕”,通过火色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来年获得丰收……
除了灯彩本身所承载的民俗民情外,其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断与其他中国文化艺术、习俗等结合,创造出全新不同的形式与内涵。如大众所熟知的猜灯谜,即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谜,是灯彩衍生出的文娱活动中十分突出且广受欢迎的一项。也有许多食物因灯彩而命名,如古时称汤圆为“上灯圆子”;在正月十七日家家户户过完节取下彩灯、又被称为“落灯日”的这一天,北方要吃“落灯面”,寓意延年益寿,南方则吃“落灯糕”,取年年高升的吉祥寓意。
说到灯彩,元宵节不得不提。元宵节又称“灯节”,其英语名“Lantern Festival”直译为“灯的节日”,更是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其与灯彩之间的紧密联系,观灯、赏灯、玩灯、舞灯是贯穿节日的基本内容。据史料记载,“正月十五日赏灯”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在明清两代,元宵灯节更是实现了价值转型,摆脱了信仰的牵挂,演变为民间以审美娱乐为主旨的节庆娱乐活动。如今,张灯、赏灯仍是元宵节的主要习俗之_。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耀眼的花灯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像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华灯灿烂、乐声盈耳。古时元夕盛况描绘令人无限向往,而现代灯会也同样精彩。诸如秦淮灯会、自贡灯会、豫园灯会等在内的现代灯会在保留传统灯彩艺术的基础之上,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机械、遥控、声学、光导材料等技术和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灯彩设计制作中,使灯彩不断焕发出古韵新风。
如今,灯彩与现代生活和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与创新,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符号在全国乃至世界传播。比如当代服饰和日用品中常运用灯笼纹样进行设计,或直接以灯笼为灵感来源,制作出别致的耳环、戒指等物品。灯彩在现代家居领域也运用广泛,如用金属或玻璃材质制作的现代壁挂式、吊式灯笼,或印制着灯笼纹样的床单、窗帘或桌布等。可以说,灯彩文化早已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在多个维度上传承着蕴含在“亮光”中的文化内核。
从钻木取火到点灯,再到灯彩、灯会、灯节,在人们心中,灯彩绝不仅仅是工艺品,更包含着广阔深邃的社会民俗文化和丰富优秀的人文精髓。灯彩伴随着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文明发展,早已成为民众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愿灯彩的亮光能够永远照亮民间工艺传承的道路。
佛山灯彩 杨玉榕《花好月圆》
墨鱼骨灯
《花好月圓》是在传统佛山彩灯基础上的创新之作,也是佛山秋色艺术灯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用超80条墨鱼的骨头,雕刻成150多块墨鱼骨雕小件,一块一块拼合成半米多高的彩灯,有牡丹、梅花,有凤有凰,寓意富贵吉祥、事事如意。表面泛有象牙光泽,点亮灯后更显玲珑浮凸,晶莹剔透。
象牙雕云鹤纹海棠式灯笼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北京宫灯制作精笑,选料细致,框架一般用红木、檀木、花梨木等贵重木料精制,加上彩绘玻璃与丝、纱、绢的装饰,典雅华贵。象牙雕云鹤纹海棠式灯笼以象牙镂空雕刻,用料昂贵,极尽工巧,是宫灯之中的代表性作品。
帛彩画狮子纹座灯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后来,宫灯的制作技艺散落民间,衍生出更为接地气的图案和形式。
庆成灯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该灯为以角质镶嵌的宫灯。此灯制作工艺复杂,以朱漆髹饰,镂雕卷草纹并以描金进行装饰,可谓集百工于一体。灯身镶嵌有大小不等的角质灯片,角片内彩绘描金龙纹。庆成灯是清代宫廷中特用于元宵节期间悬挂的祭祖宫灯,寓意功德庆成。以用料考究、工艺繁复的庆成灯寄托迨思先祖之情,也为传统的角质宫灯赋予了特别的内在含义。
上海动物灯彩
吕庄《凫尊》
上海近代灯彩继承了古代灯彩的优秀技艺,其中上海立体动物灯彩是上海灯彩艺术中最精粹的部分。上海灯彩非遗传承人的吕协庄大胆地改变了传统上海灯彩“大红大绿”的色调,根据景泰蓝图案特色创作了大型立体动物灯彩作品《凫尊》。
珐琅葫芦灯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葫芦灯形似葫芦,在中国文化中,葫芦谐音“福禄”,人们佩戴葫芦形状的装饰或者使用葫芦花纹的物品,均有祈求福禄康宁的寓意。葫芦灯的寓意也是如此,它通常在大型节庆宴会被悬挂在宫中,以示吉祥之意。
掌灯
伴随着灯会等民俗活动的兴盛发达,中国各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巧夺天工的灯彩艺术,形态各异的精巧灯彩诞生于制灯匠人的手掌之间,一批批拥有高超技艺的掌灯人与之出现,同时也辐射到了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地区。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灯艺术专委会主任常嗣新统计,中国彩灯最多时达200多个流派,至今还留存了50多个流派,既有保留传统技艺特点的传承之守,也有与新时代审美相结合的创新之风。但是由于工艺的繁复和应用场合的缩减,许多具有地方和传统特色的中式花灯已经濒临失传或者不为人所知,掌灯人青黄不接,挖掘和传承各地灯彩艺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