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砖雕山西传统文化的艺术奇葩
2024-05-16白英
白英
梁思成有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砖雕作为一种建筑雕塑装饰构件,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特别是晋派砖雕,无论是豪华的晋商大院,还是幽雅的民间古宅,照壁门楼、墀头脊兽等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晋派砖雕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建筑装饰,特别注重民间实用美术和建筑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是民间艺人商超雕刻技艺的生动反映,可谓山西民间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地处晋商故里腹地的太谷县温氏“晋砖世家”,代代传承、延续着这门古老的工艺。
砖雕魅力,一展匠心
“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这是对山西晋中一带商贾云集、殷实富庶的赞誉。而太谷被排首位,是因为明清时它是中国北方金融、商业中心,又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步入太谷古城,繁华旧貌依稀可见,街巷整齐,商铺林立,厚墙瓦屋,宅院讲究。徜徉漫步,俯仰之间,处处可看到精美的“砖雕”,以多、满、全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溫建明创立的“晋派砖雕博物馆”就在离古城不远的一座二楼院落里,外观普通的小院,内里却是别有乾坤。初见温老师,给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而说到砖雕,眼神中却瞬间透出光彩与激情,话语间处处能感受到执着与坚定。跟随温老师步入室内,仿佛进入砖雕世界:会客间一整面墙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墀头,有的采用深浮雕的雕刻手法,图案多样,形象突出;也有的是采用浅浮雕,显得十分简洁;还有的采用透雕,立体生动,别具风采。二楼的砖雕陈列室,更是仿佛穿梭到砖雕历史的隧道,从秦砖汉瓦到宋元戏砖,以及明清精品,形象地反映了山西地区居民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习性风情、生产生活等民俗风貌。真是“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
晋派砖雕
砖雕,素有“南徽北晋”之称,山西民居砖雕是陕西省清徐县的一门传统工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民居砖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其制作技艺花样繁多,套路复杂,画工精细,刀工别致。
晋派砖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山西民居砖雕一脉相承。晋派砖雕雕刻工艺分为窑前雕和窑后雕两种,其主题多为人物瑞兽,造型粗犷。晋派砖雕寄托着世世代代黄河人的祈求、愿望、理想与抱负,伴随着晋商的崛起,砖雕被大量运用到建筑上,形成了以太谷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砖雕生产格局。
砖雕精品,倾心之作
置身这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胸中洋溢着满满的文化自信。展厅内,最吸引人的是温建明老师创作的大型砖雕作品《千手千眼观音》,这件作品曾经获2019年第四届山西省文博会金奖。这件作品创作于2018年,以敦煌元代壁画为蓝本设计。整幅作品约5平方米,采用深浮雕局部结合圆雕的技法雕刻而成。处于中心位置的观音面色安祥,弯眉细目,眉间有一眼,身后数只手臂,或托举坐佛于头顶,或合十于胸前,充满幽雅静谧的神秘美感。雕工精巧,壮丽庄严,每一刀皆是倾心之作,细节雕琢巧夺天工,造型独特,可谓砖雕极品。
为了更好地研究晋派砖雕的历史、传承砖雕文化,温建明创建了晋派砖雕研究所。现存的展品中,有温建明老师和团队制作的精品,还有更多的从民间搜集的我国各个时期的砖雕艺术品,目前已有3 000多件,其中有画像砖、铭文砖、各个时期的瓦当、宋金戏曲砖雕、明清建筑砖雕等。
温老师精心整理不辞辛苦,举办过多次大型展览。2016年山西省第二届文博会期间,在山西黄河美术馆与山西民俗博物馆举办了“山西国宝系列——晋派砖雕展”,2017年还在山西11个地市进行了“晋派传承·山西砖雕艺术巡展”,大力普及宣传砖雕文化。除此之外,博物馆里每年还接待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士来体验传统文化和砖雕制作。他还计划在近年整理出版一套晋派砖雕的书籍,“晋派砖雕虽然在全国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是对历史、技艺以及艺术特点进行系统性地梳理研究却极度缺乏,这个空缺必须得补上。”
砖雕技艺,出神入化
温建明的“晋派砖雕”制作工坊分别在太谷县东庄村和他的老家敦坊村,东庄村是雕刻中心,而敦坊村则是烧制中心。他与团队正在为榆次什贴镇客户定制一幅主题为“晋商万里茶道”、长度为160米的超长砖雕影壁,空间涵盖了从茶路起点福建下梅村到终点俄罗斯圣彼德堡,呈现了晋商种茶、制茶、贩茶的整个过程,中间还穿插着沿途主要建筑、山川、河流、草原、沙漠等,这幅影壁完成后的面积达576平方米,是目前砖雕制作中的长度与面积之最,工程量相当巨大。从2021年明开始,光是创作画稿阶段,温老师就沿茶路原线访下梅、过九江、走汉口、越太行、到内蒙等,实地考察采风多次,耗费1年时间才定了画稿,而最终完成作品,则需要1年以及更长的时间。现已制作完成40米,关键内容晋商茶路中心点—一晋中祁县茶庄总部“长裕川茶庄”正在雕刻中。
砖雕车间里,处处是砖坯,呈现一种特有的“砖”色影调。然而细看经砖雕艺人精雕出的作品,却又在朴实中闪耀着艺术的光辉。“咱们的晋派砖雕,分为两个工艺,一个是窑前雕,一个是窑后雕。”说起砖雕工艺,温老师娓娓道来:窑前雕是先把泥坯做好,七八成干时雕刻,阴干后装窑烧制,出窑即作品完成。窑后雕则是先把青砖烧出来,然后在其上雕刻成型。“晋商万里茶道”影壁由于面积大,需要几千块砖把图案拼接起来,采用了窑后雕的技术。制作程序是先蘸水把砖磨平,接着进行“打稿”,即将画好的稿子复印在砖面上。接着就是雕刻,然后进行“打坯”与“出细”。打坯就是用刀、凿在砖上刻画出画面构图,“出细”则是进一步精雕细刻,每个步骤环环相扣,需步步精心。
笔者采访时,温建明正在雕刻长裕川茶庄的标志景观欧式风格的石门楼,只见他的手下,窗沿石条图案精美,人物山水栩栩如生,整个浮雕气势磅礴,构思精巧,平面图案向浮雕的转换,瞬间赋予了作品以活力。“每—刀,都要讲究刀路和刀法。”听温老师介绍,光技法就有数种:阴线刻(刻画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半圆雕、镂空透雕、减地平雕(阴线刻画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手法。看温老师自由地无缝切换各种手法,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手中刻刀早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我的生活也离不开这砖雕。”是啊,砖雕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是手工技术,当然要用手、用力、用技;是手工的艺术,则更要用智、用情、用心。而出自温老师和手艺人们的砖雕作品,都有手的温度,力的印痕,技的精妙,更有人的智慧,情的化育,心的灵性。
“以匠人之心,琢方寸之美!”随着温老师手中不同刀具与青砖的亲密对话,图案或繁或简,起伏或高或低,砖粉飞舞间,一幅幅美妙生动的形象,跃然“砖”上。从选土制坯开始,到安装拼排完成,经过60多个工序环节,一幅砖雕作品才能完美呈现。砖雕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正是因为它要经历复杂的工艺流程,以低调的青灰光彩着岁月,凝固着时光,记录着历史,承载着记忆,变成了-一块块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蕴含了天人合一、五行相蘊的思想境界。
砖雕世家,代代传承
“花绽百姿草竞妍,鸟鸣千啭蝶翩跹。篷船摇橹漪澜丽,骏马扬鬃将甲坚。”
晋派砖雕作为一种集画、诗、书、印、雕为一体的综合性平面或立体艺术,从形式、内容到工艺都十分复杂。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社会动荡,温氏家族祖传的“晋砖世家”砖雕作坊开始压缩规模,即使这样,温建明的父亲温海奎年轻时还是在自家小院里向父亲学会了砖雕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逐渐繁荣,20岁的温建明大专毕业后,出于对砖雕艺术的浓厚兴趣,开始学习晋派砖雕技艺。在爷爷温忠守、父亲温海奎的口传身教下,他逐渐掌握了晋派砖雕的全套技艺,并着手恢复祖传的“晋砖世家砖雕作坊”。从小作坊起步,他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多年来,专心致志地搜集、整理、挖掘着晋派砖雕历史,研究并传承着晋派砖雕制作技艺,先后投资290多万元,于2008年4月成立了太谷县“晋砖世家”传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0年8月成立了太谷县晋派砖雕研究所,注册了“晋砖世家”和“晋派”商标。2011年,“晋派砖雕”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温建明成为代表性传承人,被评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晋砖世家”品牌被评为三晋老字号。
“做砖雕的近30多年,确实遇到过不少问题,最难的是市场。”对于搞活砖雕这一古老产业,温老师初心不改,回忆起这些年一路走来的坎坷与艰辛,他感慨万千。有一段时间,砖雕市场比较混乱,有各种材质的,有各种工艺的,最便宜的甚至有用水泥合成的,这对传统砖雕市场冲击很大。面对这一切,温老师始终坚持古艺手作,在他的心里,砖雕体现的是一代代匠人坚守不变的匠心和记忆,一个“匠”字,包含着精益求精的精神,雕刻出的每一刀都凝聚着深挚的力量。
古今结合,继往开来,只有创造出属于时代的气派和特点,才能让砖雕艺术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温建明磨炼技艺,不断进取,多次参加全国各类技艺大赛与作品展评也收获诸多荣誉。2017年获全国首届传承人大会“天工匠意”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奖,同年的全国砖雕文化传承与创新峰会暨全国砖雕传统手工技艺大赛,荣获艺术创意金奖、“全国砖雕大工匠”称号、全国砖雕传承发展杰出贡献奖和砖雕收藏家等荣誉。同时,他带领团队进行砖雕的实践、生产、制作,参与了朔州古城、大同古城、北京小汤山中国大院、明太原城、山西督军府、太原钟楼街等多处知名古建项目的建设。涉过险滩,继续向前,温老师说,在推动晋派砖雕新时代继续发展的路上,他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不管是做传统的题材,还是做现代的题材,包括做一些现代空间里的装饰品和开发文创新产品,在我的心里,传承是第一位,首先考虑的是把作品做好,而不是其他别的,保持初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