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缘起、内涵及当代价值
2024-05-16顾聪,李佳
顾 聪,李 佳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辽宁大连,116000)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劳动教育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2]《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3]该意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向导。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办者与实践者,是我国首位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家。他强调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教育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有效性以及劳动教育对于人才全面发展培养的重要性。[4]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直至现在仍然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鉴于此,本文以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为基础,深入探讨其缘起,阐述其思想内涵,探究其对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启示,分析它如何在当代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如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以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缘起
(一)从实用主义落脚,探索劳动教育意义
1901年,黄炎培被上海南洋公学录取,跟随蔡元培学习。这一时期他接触到了爱国主义和救国主义理念。“今之策国是者,莫不重教育”以及“吾辈宜十分信仰教育为救国唯一方法”的理念激发了黄炎培的热情,也让他认识到教育对救国救民的重要性。1914年,黄炎培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情况的考察,坚定了其改革传统教育、推崇实用主义和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念。当时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生计问题难以解决。在此背景下,黄炎培更加坚信教育是救国的唯一途径,开始提倡实用主义思想。
1913年,黄炎培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的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他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没有获得实际的收获。因此,他主张学校教育应“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黄炎培认为只有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救中国,认为学校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个人生活和学校生活,提倡学校采用实用主义。教育方法应该从过去仅利用学生听觉和触觉的教师单一讲授,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应改变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用谋生的方法接触社会,从而消除他们对社会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因此,黄炎培认为采用实用主义是解决当时教育问题的良方。
1915年,黄炎培撰写了《实用主义产出之第一年》,总结了中国对实用主义的研究和实践情况,特别关注了江苏部分小学采用实用主义的举措,并反思了一些学校尚未采用实用主义理念的原因。随后,他在访美途中发现,虽然国外的教材未完全采用实用主义,但教学设施等几乎都包含实用主义元素。国外开始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不足,并倾向于采用实用主义。黄炎培在其《旅美随笔》中提到,美国学校教育的形式与国内有所不同,各种教育皆重视实用主义与职业教育,美国的职工教育采用补习的方法增强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这些观察为黄炎培研究实用主义提供了新素材。黄炎培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关注学生的生计问题,那就不适合学生的生存。基于这一观点,1917年,黄炎培撰写了《实用主义产出之第三年》,在文中强调了实用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标志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开始萌芽。
黄炎培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并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理念,强调与劳动界密切联络,授予学生实用知识,改善人民生活。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念发展中,劳动教育思想得到了深刻展现,二者相互依存,职业教育的内容因劳动教育而得以丰富。中华职业教育社社歌的第一句“惟先劳而后食兮”表达出,当时人们生活所需不足,脑力劳动者常常瞧不起体力劳动者。黄炎培意识到了手脑分离的困境,鼓励人们通过劳动找到出路,进而服务整个社会。这与马克思“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会劳动,并且能够使用工具改造客观条件”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从学校教育困境着眼,运用劳动教育实现立体教育
黄炎培凭借在浦东积累的丰富教育实践与在国内外教育考察积累的教育经验,深刻意识到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发展与社会实际背道而驰。他指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导致他们面临毕业后找不到谋生手段的困境。此外,中学的教员也常常为生计困扰。黄炎培主张学校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相联系,学生经历学校生活之后不应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由于学校教育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脱节,及劳动力与就业之间的不平衡,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拯救国家和社会的最佳途径。
黄炎培主张实用主义教育是解决当时教育界问题的唯一对症药方。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更多的实用素养,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他主张学校教育不应局限于平面化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应转向立体化的教育,逐渐将文字的教育转为实物的教育,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黄炎培看来,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起重要作用。在观念上,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即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提醒每一位劳动者尊重劳动,告诫社会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在行动上,劳工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要求手脑并用。手脑并用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一根“红线”,即劳动者必须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以更全面、立体地解决面对的问题。劳动是一种实践,可以检验思想和言论,培养思维能力,促使物质独立,从而实现精神独立。注重实用和技能的培养特性体现了立体育人模式的价值意蕴,“手脑并用”要求手脑联动、做学合一、服务社会,以实现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从社会积习出发,倡导体脑结合、劳动神圣的价值
“学而优则仕”和“劳心者治人”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使社会将人划分为两种:一种被尊为“士”,只注重学习而缺乏实践;另一种则被视为“劳”,努力工作而不重视学习。黄炎培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手脑结合,只有尊重劳动,才能让人们领悟到做工自养这种生活方式的优质、美好、崇高。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中,手脑并用被视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学准则,是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手脑并用有助于师生理解黄炎培劳动教育理念,促使师生有效运用身心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黄炎培期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出手脑并用、敬业乐群、服务社会、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从而解决当时人们无法自供自养的基础生计问题。
黄炎培将人置于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认为劳动是人类改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人类运用工具改善生活条件,劳动的目的在于改造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作为一位教育救国者,黄炎培深知当时中国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他结合自身经历,反复思索,逐渐形成了职业教育思想,旨在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养,以解决国家最困难的生计问题。在他看来,劳动教育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主张通过劳动教育培养人才。
黄炎培吸取国外教育思想,特别是生活教育与实用主义,并将二者融合在起来,提倡“做学合一”。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而实践的目的则是应用。因此,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实用性,这与劳动的本质一致,呈现出一种自然的联系。在新时代,黄炎培的劳动教育的思想更应该服务于社会的需求,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服务。
二、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理解劳动观念,培养正确劳动观
在劳动价值观上,黄炎培认为所有劳动都是平等的,要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本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劳动与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黄炎培对劳动和劳动者怀有深厚的认同与尊重。同时,他认为职业应该平等,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反对将劳动视为身份的象征,认为这样会导致人们认为只有从事高等职业才能保持尊严,会阻碍青年人的发展。黄炎培强调,每个人都应以服务他人为目标。因此,当今的中国青年不仅要学习谈论新思想,并且还需要关注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实际的事业。
在劳动服务观上,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能够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他们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要拥有高级技能和职业技能。黄炎培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中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进行了高度凝练,指出办职业教育需要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他主张在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分配一部分的精力用于全社会。职业院校应通过设置劳动课程,营造劳动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内在修养和外在能力的提升,并将自身的价值服务于整个社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劳动本质观上,黄炎培认为劳动教育不仅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改善社会风气、促进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5]他将劳动视为人类的本质属性,并指出职业教育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为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养水平,人们需要依靠劳动教育。劳动是一种实践,通过劳动,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经验,成为知识的“第一主人”,从中体会劳动的真谛,并学会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劳动教育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职业技能,还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在修养。因此,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体现了黄炎培对劳动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黄炎培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微妙关系,他致力于让前人的智慧在当代社会得以应用与创新。他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念,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劳动教育思想。
(二)促进体脑联动,增强个人天赋与实践能力
在当时的社会中,黄炎培意识到很多人存在着思维和行为脱节的情况,他为了帮助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年轻一代,推行了“手脑合用”“双手万能”的理念。通过双手双脚协调配合,培养劳动者对劳动的热情,使每个人都能够尊敬劳动和劳动者。动手动脑的过程使青年在手脑联动训练中获得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发现个人的天赋和潜能。黄炎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劳动教育,这将有助于丰富个人劳动认知水平。个人的体脑联动能够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的天赋与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正确树立劳动价值观可以使个人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养成劳动习惯,使个体得以在物质和精神上实现独立。
(三)改造个人生活,进而改造社会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应用,过分注重学术研究,而忽视实践探究。这种观念和习惯在教育领域长期存在,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脱节的后果是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民生凋敝和毕业生失业等问题。解决生计问题成为黄炎培的首要任务,因此,他联合其他同志一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坚信从教育入手改善职业发展是拯救国家和社会的唯一途径。《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鉴于当时学生可能较为鄙视劳动,职业学校特别强调劳动与实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力更生是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方式。
黄炎培的实用主义和职业教育思想孕育了他的劳动教育思想。他认为,通过培养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个体的劳动认知、天赋和实践的能力得以发展,从而改变个人生活,进而为整个民族的发展带来希望。为了应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使知识与经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还可以作为提升社会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手脑并用、体脑结合才能够持续提升技能和理念。
三、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对职业院校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激发创造性劳动思维
黄炎培的劳动教育思想旨在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一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终极目标,“使无业者有业”意味着人人劳动。根据黄炎培的理念,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和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已成为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院校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1]因此,职业院校应充分而恰当地将劳动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6]劳动教育应该是职业院校中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不应被视为惩罚手段。职业院校应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从事体力劳动人员的观念,倡导实用且适宜的手脑结合劳动方式,增强劳动的创造性,进而为实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当前,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技能人才,劳动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逐渐注重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因此,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技术的培训,还应该涵盖对学生劳动习惯、职业道德素养、文化底蕴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教育。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不仅需要优秀的管理和科研人员,还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技术劳动人员。
(二)深挖劳动教育全方位育人的价值:凸显课程和教学实用的原则
黄炎培强调要培养“立体”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使命、内涵和要求,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也日渐凸显。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个人谋事、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劳动教育则是将知识与技能、动手与动脑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应通过劳动课程发展每一名学生的职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思维。职业院校应将劳动素养培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熔铸于劳动教育体系之中,致力于打造人人、时时、处处育人的有机共同体,不断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在学习和劳动实践中,着重培育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渊博学识、崇高品行和正确价值观念。通过深度聚焦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职业院校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敬劳动”的价值观念、“想劳动”的态度意愿,培育学生“爱劳动”的崇高品德,使学生掌握“会劳动”的技能本领。
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需要拓宽思路,确保教育内容要具有适切性,教育理论应注重育人性与实用性、教育形式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呈现多元化。职业院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目标和标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锻炼,增强其劳动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其劳动技能水平,激发其崇尚劳动的热情,培养其良好的劳动素养。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强调实践性,使学生掌握劳动的基本知识,注重实用性,实现劳动目标,有效利用劳动服务社会,实现个人的价值。职业院校应通过开展实践性的劳动,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使学生了解每一份劳动应有的尊严与价值。此外,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融入社会,职业院校应将《劳动合同法》的学习纳入课程内容。
(三)营造职业院校劳动文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中华职业教育社以象征“双手万能”的符号作为校徽标记,并将“劳工神圣”的大匾悬挂于中华职业学校礼堂上方。[7]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新时代促进职业院校实现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点:第一,让劳动精神成为职业院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树立、宣传劳动模范,例如将学生身边的匠人、教师和同学,作为践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示范先锋;第三,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学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精神与内涵;第四,将新媒体和网络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运用自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推出生动、具有宣传性和感染力的劳动教育作品。
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因此,应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8]为了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积极寻求与各界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劳动教育的新领域。当今社会,职业院校应联合社会各界关注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能力,赋予工作以职业尊严、价值、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的创造性,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因此,加强对劳动的宣传,倡导热爱劳动、发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意义所在。
黄炎培致力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探索,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劳动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源于时代,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对当今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9]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解决阻碍个人谋生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必要途径,而劳动教育则是将知识与技能、手与脑结合的有效方式,是职业教育落实的途径与手段。因此,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联动校内外力量,共同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职业院校应该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加大劳动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