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模式、困境及推动路径
2024-05-16付瑶
付 瑶
(深圳市南山区海月花园幼儿园,广东深圳,518000)
学区制有助于改善区域学校的教育质量,增加教育资源共享,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协作互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和需求。此外,在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建设学区教研共同体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构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模式、困境及推动路径。
一、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整体性:一方面重视过程中教师的成长,可被视为一个结果;另一方面重视专业素养和能力,实现从非专业人员向专业人员的过渡。[1-2]学区教研共同体强调在教育教研活动中构建教师成长的机制和文化,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专业培训和交流研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模式主要包括组织架构、活动载体、领导与管理、资源支持、评价与改进机制五大部分。
(一)组织架构
学区教研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包括五个方面。第一,领导机构。学区教研共同体的领导机构由学区或教育部门指导,负责整体协调和管理、制定共同体发展规划、提供资源支持、促进教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协调各基层教研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第二,教研组织。学区教研共同体中的基层组织为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教研组织。教研组织由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和教研人员组成,负责开展教研活动、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第三,专家顾问团。学区教研共同体的专家顾问团由学前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通过专业指导、课题评审、教育咨询等方式为学前教育教研提供支持和指导。第四,教研团队。学区教研共同体中的教研团队由各学前教育机构的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组成,致力于开展学前教育领域的前沿教研工作,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第五,教研联盟。学区教研共同体设立一定的联盟机构,旨在搭建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桥梁,促进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与合作发展。学区教研共同体组织架构,构建有机的协同合作体系,各个环节之间能有序贯通,推进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成果共享。
(二)活动载体
明确学区教研共同体的活动载体,如教研讨会、课题研究、教学观摩、编写教材教案等,可以促进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共享实践成果,推动集体学习与成长。第一,教研讨论会与研讨班。学区教研共同体组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教研讨论会或研讨班,共同探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成果。第二,课题研究。学区教研共同体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并支持教师选择符合学前教育实际需求和个人兴趣的课题,并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第三,教学观摩活动。学区教研共同体组织教师进行互相走访、观摩和交流。教师通过观摩,相互学习,提升教学水平。第四,培训活动。学区教研共同体组织专业教师或专家学者进行教育培训,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第五,教材教案分享。共同体平台是教师分享教材、教案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将编写的优秀教材和教案在平台上分享,并接受其他教师的批评与建议,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借鉴。第六,教学成果展示。学区教研共同体可以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教学创新和优秀实践案例的机会,推动教师的共同进步。总之,活动载体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水平提升,为学区教研共同体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三)领导与管理
在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中,需要学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教学督学的指导与评估、园所领导的组织和指挥、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和协调,以及教研骨干教师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分享。第一,学区教育主管部门。在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中,学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学区教研共同体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提供经费、资源支持以及专业培训,积极推动共同体建设,确保共同体运行顺畅;同时,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共同体建设方向符合学前教育发展需要,促进资源、政策的统筹整合。[2]第二,教学督学。教学督学贯彻学前教育教研共同体的政策和指导思想,配合学区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教研共同体建设,从教学层面巡视和评价学前教育教研工作,负责指导和支持教师进行教研活动,评估和监督教研成果的质量,为共同体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教学督学还需要对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全面评估,为教研活动提供指导和反馈,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园所领导。园所领导积极组织并支持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同时,鼓励并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第四,教研员。教研员是学区教研共同体中的专业指导者和协调者,主要职责包括协助管理者执行学区教研共同体工作计划,组织管理园际教研合作项目,同时,需要具备专业的教研指导能力,指导园所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第五,教研骨干教师。教研骨干教师是学区教研共同体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推动学前教育教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作为学区教研共同体中的实践探索者和经验分享者,教研骨干教师负责园内带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实践经验分享和案例探讨,同时,积极参与教研成果交流,引导其他教师参与教研工作,分享教学经验,促进园所内部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总之,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各方履行职责和义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推动学区教研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四)资源支持
学区教研共同体的资源支持涵盖多个方面。第一,教育科研经费的落实。教育科研经费可以用于资助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并支持教研共同体内部的研究项目和活动。第二,教育技术设备的提供。为了促进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学区教研共同体需要配备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包括智能互动白板、计算机等。第三,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数字化教育资源等,通过整合和共享资源,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度。第四,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互动和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总之,学区教研共同体的资源支持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保障,以促进教研共同体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创新。
(五)评价与改进机制
学区教研共同体的评价与改进机制直接影响共同体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学区教研共同体的评价与改进机制主要对教研工作的成效进行定期评估,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包括评价指标的建立、定期评估与反馈、改进机制的建立、成果分享和经验交流、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第一,评价指标的建立,包括成员参与度、教研成果产出、教研活动效果等方面的指标,指标需要综合考量共同体的整体表现和各个成员的贡献。第二,定期评估与反馈。定期对学区教研共同体进行评估,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评审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了解成员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第三,改进机制的建立。针对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必须建立有效的改进机制,明确问题的整改责任人和时间节点,保证问题及时解决。第四,成果分享和经验交流。共同体成员分享教研成果和经验,通过内部交流会议、成果展示等方式促进共同成长。第五,奖励机制。设立优秀成员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激发共同体的整体活力。综上,评价与改进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可以帮助学区教研共同体提升教研水平,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困境
(一)教师对教研意义理解不充分
幼儿园教师教研共同体需要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倾听,部分教师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教师对融入教研共同体缺乏积极性。一方面,传统教育文化强调个体能力,忽视协作和倾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经验主义占上风,导致部分教师对外部意见和建议持怀疑态度。总之,教师的发展方向模糊、对教研意义理解不充分,不利于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3]
(二)学区资源分配不均
同一个学区的不同幼儿园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硬软件资源匮乏、资金分配不同、优质师资不均衡等,如有些幼儿园在资金来源、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得到的支持更多,而另一些幼儿园则资源匮乏,导致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上分配不平衡。
(三)学区教研共同体发展有限
人才流动、教师自身素质和教研技能不足、园所工作任务多、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影响学区教研共同体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导致共同体目标难以达成。
(四)学区教研共同体与园所教研未达成共识
一方面,学区教研共同体更关注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园所教研注重针对幼儿实际需求和特点进行教学探索。主体间侧重点不同导致双方在教学目标、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不畅或缺乏交流平台,导致学区教研共同体和园所教研在计划、行动和成果共享方面产生误解。
三、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推动路径
根据以上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面临的困境,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六点学区教研共同体推动路径。
(一)建设学区教研共同体协作文化
学区教研共同体协作文化可通过架构共享平台、举办教研交流活动、营造合作氛围以及制定共同目标建设。第一,架构共享平台。搭建在线共享平台,促使资源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例如,建立专门的教研共享网站或在线社群平台,促使进教师发布教学心得、教材资源等。第二,举办教研交流活动。组织跨园、跨年级、跨领域的教研交流研讨会,打破园所壁垒,提供教师交流与展示成果的机会。例如,定期举办学区范围的教研交流活动,分享成功教学案例和经验。第三,营造合作氛围。鼓励学区内各园所教师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内容,开展实际的教育教学研究。例如,设立跨学园的教研小组,共同探讨解决教学难题,以促进共同体协作文化的建立。第四,制定共同目标。[4]通过学区统一制定教研目标和重点课题,各园所教师在教研方向上统一合作,在共同目标下形成协作合作文化。
(二)优化资源配置
第一,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库,整合学区内各园的优质教育资源,供教师免费使用。例如,建立统一的教育资源数据库,有助于教师搜索并获取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料。第二,联合采购与共享设施。学区内多个园所共同采购与共享教育器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例如,购买先进教学设备后,各园所轮流使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第三,开展资源共建计划。推动学区内各园所资源共建计划,协调共建数字资源库、图书资料、优质教师共享,实现资源互通。
(三)提升教师素养与专业技能
第一,提供专业培训。建立学区范围的幼儿教师培训计划,如举办针对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心理学、特殊教育等方面的提升课程,并邀请专家学者为幼儿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提升专业水平。第二,设立导师制度。通过学区教研共同体建立实践指导与反思机制,安排教研员或骨干教师担任指导员,为新手教师提供实际教学的指导,并引导新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第三,组织学术交流与观摩活动。定期组织学区内的教师参与学术研讨会、观摩交流等活动,使其有机会与其他幼儿园的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增进专业知识,获取新的教学灵感。
(四)完善激励机制
第一,奖励教研成果。设立教研成果奖,激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例如,每年评选优秀的教学案例,设立最佳教学设计奖等并给予相关奖励。第二,激励教师发展。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标准,将教研成果作为评优指标,激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第三,提供个人发展支持。为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提供晋升机会或额外福利,鼓励教师投入教研工作。第四,完善荣誉表彰制度。定期举办学区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与评比活动,表彰教师取得的成果,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
(五)促进园所与学区教研共同体达成共识
第一,设立双向对接机制。学区教研共同体定期与园所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园所的教研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研活动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效衔接。第二,灵活安排任务。园所教研活动注重幼儿的实际需求和成长特点、教学实践和个性化教育,学区教研共同体则在宏观层面推进课程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两者在教研领域中的侧重点不同,双方需要合作和交流,促进教研活动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六)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提供专项政策支持。设立专门的教研岗位或工作组,引进优秀教育人才,进行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与实践。针对优秀教师,设立政策扶持措施,如额外激励工资、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第二,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为教师提供晋升通道和发展机会。第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教师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提升教师在学区教研共同体中的价值感,加强学区教研共同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投入。建立良好的领导和管理机制、整合和优化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有助于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幼儿园的发展。同时,在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仍面临困难和挑战,如教师个体主义、资源分配不均、教研共同体与园所教研之间的冲突等。因此,需要探索适合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的路径,促进学区教研共同体的良性发展,为实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