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评述”领域“非遗”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
——以县级“非遗”农民画为例
2024-05-1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朱高峰刘新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朱高峰 刘新平
新课标在小学阶段提出了“欣赏身边的美”“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两项学习任务。这是属于“欣赏·评述”实践领域的学习任务。就当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来看,这一实践领域往往成为一线美术教师主动规避的“盲区”,无论是对教师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策略,还是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表达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笔者在开发农民画“非遗”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深入探究了“欣赏·评述”领域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
一、解析各地作品,选定赏评的对象
学校引入的农民画为县级层面的“非遗”项目,作品以江南水乡的人、物和景为表现内容。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搜集、整理和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农民画,同时,参考了目前正在使用的人美版美术教材,其中编排了陕西安塞的十多幅农民画作品。我们深入考察这一地区的农民画后,发现其造型夸张而富有想象、色彩艳丽而和谐,是融入陕西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因此,笔者在建构农民画“非遗”校本课程时,将其作为一类重要素材进行开发,提取出教材中的安塞农民画,按照创作年份,编制成“安塞农民画谱系”,既可以设计成比较两个地区农民画风格的“欣赏·评述”课程,又能设计成专门针对安塞农民画的“欣赏·评述”课程。本文选取后者为研究主题,设计编制了《生活与艺术——安塞农民画欣赏》校本课程。
二、运用课程指南,精细化任务目标
在开发农民画“非遗”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为解决课程目标方面的关键问题,笔者编制了《农民画“非遗”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建立起三个学段中四个实践领域的素养目标和学科大概念。
(一)确定素养内涵目标
在确定农民画“非遗”校本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过程中,笔者同时参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新课标,从学段素养和学科素养两个角度确定某个学段的素养目标。在具体编制学案时,笔者根据实践领域选取与之对应的素养目标,并做具体表述。以上文提到的《生活与艺术——安塞农民画欣赏》为例,这是面向六年级学生的“欣赏·评述”领域的课题,据此制订出素养目标:
1.学段素养。(1)人文积淀:欣赏安塞农民画作品,感受作品蕴含的地区文化特点,培养主动接收不同文化的审美意识。(2)劳动意识:从安塞农民画作品中了解传统农耕文明,理解人与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
2.学科素养。(1)图像识读:能从不同的绘画种类中辨认出哪一类是农民画;能从不同地区的农民画作品中辨认出哪一类是安塞农民画。(2)审美感知:学习讨论、比较和分析等评述方法,从线条、纹样、色彩等造型元素,以及对称、重复、对比和变化等形式原理中,对安塞农民画进行评价。(3)文化理解:在欣赏与评述安塞农民画作品的过程中,理解民间传统美术的文化价值;能运用自己的文化积累,分析、评价不同地区的农民画。
教师应根据年级和实践领域的不同,提炼出符合学生认知潜力的素养目标,然后将普适的目标内容修订为具备具体指向的教学目标,使其能符合学生的特征和要求。
(二)细化学科概念目标
学科大概念将分散的学科知识统整起来,标注出核心的知识技能和运用方法。笔者基于新课标,依据农民画的特点,从不同学段的四个实践领域中提取出学科大概念。“欣赏·评述”实践领域包括欣赏元素和评述方法两个维度的大概念。每个维度下又分出相对应的二级概念,每个概念都有详细的说明。
如,本文案例中呈现了“代表性画家”“简单的美术语言”“描述、讨论与分析”“写作”四个大概念。具体描述如下:
1.欣赏元素。代表性画家:能说出教材中列出的安塞农民画家及其代表作品,能简单描述作品的表现形式。
2.评述方法。(1)简单的美术语言:运用形式原理和造型元素,描述安塞农民画的风格特征。(2)描述、讨论与分析:学习并运用欣赏与评述方法,以写作方式记录对安塞农民画的评价内容。(3)写作:观察安塞农民画,从形式原理和造型元素等方面进行描述,再加入自己的想象,完成200 字左右的评述文本材料。
大概念主要源自新课标,可以是一个名词,也可以是一个带名词的短语或句子。在提炼时,教师可以对新课标中学段内容部分的文字不断进行缩减,最终产生大概念,在写入学案时,还应根据具体课题加以详细说明。
三、构建基本问题,设计学习任务
(一)依据目标内容确立基本问题
格兰特·威金斯在逆向教学设计中提出了“基本问题”的概念。基本问题属于学科大问题,是建立在大概念及各种学习任务之上的底层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方可搭建起表现性学习任务、评价性学习任务等各种学习任务。因此,在设计基本问题时,教师要紧紧抓住素养目标与大概念目标。
在本文案例中,笔者一共设计了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安塞民间艺术有什么关联?二是农民画是如何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的?三是如何评价安塞农民画作品?第一个问题将安塞剪纸、腰鼓和农民画三种艺术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安塞民间艺术的总体感知经验。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运用分析、讨论等评述方法,学习并理解农民画的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的大概念。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运用大概念,创作一篇带有评价性质的文本材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学生在探索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始终能清楚地了解最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也能根据基本问题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而不至于发生偏离目标的情况。
(二)用表现性学习任务解决问题
设计表现性学习任务的目的在于,构建出多元化的分析、讨论和实践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认知过程中掌握欣赏与评述的策略。以第二个基本问题为例,笔者设计了三项任务,每项任务下再设计若干项子任务(见表1)。
表1 针对第二个基本问题设计的表现性学习任务
笔者在设计表现性学习任务时,充分借鉴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理论知识,从认知过程维度和知识维度对设计好的任务进行修订,从而使各项任务能达到提升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
(三)用评价性学习任务评估过程
为了有效考查学生完成表现性学习任务的水平,教师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性学习任务。基本方法是创设一个全新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最终确定熟练掌握的、生疏的以及未掌握的知识。根据表1中的表现性学习任务,笔者设计了五项评价性学习任务:(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背景处理的两种方法。(2)提取出常振芳《耱地》中的主要色彩,填涂在方块中。(3)阐述常振芳《耱地》中人物头部、身体、四肢和脚的刻画角度。(4)总结农民画和剪纸的共同点。(5)分析张芝兰的《花狮子》,说出使用了哪种形式原理。
为了方便将所有评价性学习任务进行统筹规划,教师可采用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进行编排,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题,也可以编制成选择题,或者图像分析题、辨析题,等等。
综上所述,以新课标为基准,针对某项“非遗”项目构建课程开发指南,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课程目标导向问题,然后设计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地方“非遗”文化转变为美术校本课程的便捷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