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关键策略
2024-05-1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张鲁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 张鲁静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一、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部分学校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笔者梳理了当前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作业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很多教师的意识里,作业就是做练习,研究作业就是研制练习题,从而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那么,作业到底是什么呢?《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一书中明确指出,作业,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作业,不仅是作业,还是一种学习习惯、态度、心理品质的养成。作业,是课前学生多样化的认知观念的展现,是教师诊断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作业,不仅意味着课堂任务的完成,而且涉及与家庭或社区交互的活动,要将学校作业与学生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王月芬老师在《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一书中探讨了作业即教学巩固、作业即学习活动、作业即评价任务几大作业观,并指出当前几大作业观日趋融合的趋势。当前,教师普遍认为作业的主要功能是复习巩固,而作业即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的意识不强,这就造成了作业设计普遍以机械记忆、重复操练为主要形式的状况。因此,改变教师对作业的认识是有效设计作业的前提。
(二)对作业的宏观规划不够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发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理解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及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引导学生基于对各语篇内容的学习和主题意义的探究,逐步建构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促进其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达成。
在以往的教学研究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往往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作业的设计关注不够。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很多教师的作业设计都比较随意,一般是以课时为单位布置作业,很少从单元的角度进行宏观规划。这就导致作业设计的内容、种类、难易度、层次、课时作业之间的关联性等缺少整体设计和统筹。因此,跳出作业设计与实施碎片化的习惯做法,是开展作业研究要解决的过程性问题。
(三)教师对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缺少理论支持和理念指导
虽然作业是教师非常熟悉的教学事物,但是,大部分的教师培训都指向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对作业的培训和研究相对较少,导致教师在作业设计中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如对作业目标的撰写缺少思路和依据,对作业分类的标准比较混乱,对分层作业不知道如何把握,对综合实践类作业的设计缺少思路和经验等。
二、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关键策略
基于以上核心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六条策略帮助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明确思路。
(一)明确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与互补的关系
王月芬老师在《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一书中指出,课程视域作业观,要求我们跳出知识学习与掌握的主线思路,将作业设计的目标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从英语学科的角度来看,作业设计的目标应当以课程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目标指向。课程视域下的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不是一种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应更加强调相互促进和补充的关系。作业目标需要适当考虑如何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要在课程视域下思考作业目标的整体性和导向性。
作业是课堂活动的延伸与拓展。教师要发挥课下时间与空间的优势,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自主学习的作业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的融合发展。从具体实施的角度来看,改进的切入点是作业目标的定位和撰写。以下是对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5It’s a nice autumn day单元复习课的作业设计(如图1)。
图1
作业目标:自主梳理、总结本单元的内容,建立知识关联,养成反思、整理的学习习惯。
作业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表格、关键信息清单等,内容聚焦本单元的学习,也可以联系其他相关的内容。
复习梳理的作业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作业,需要的时长也因人而异。作业目标在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体现了对复习课课堂学习的补充延伸,也兼顾了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以单元视角进行作业的统筹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强调整体规划、层次递进、技能互补、形式兼顾。因此,教师需要在单元整体框架设计的基础上纳入作业的框架设计,实现课时间作业的横向联系和课时内作业的纵向联系,同时兼顾作业种类、能力要求、评价方式等多种要素的平衡。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图示、表格等可视化工具进行单元作业的统筹设计。
以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6Mother’s Day的教学目标设计(如图2)为例,教师基于单元的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进而明确作业目标。这样的表格呈现,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和课后作业目标之间的关联。
表1 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6 Mother’ s Day单元教学目标
图2
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作业种类的多样、作业间层次的递进、难度比例的兼顾等要素。
(三)兼顾短周期练习类作业与长周期实践类作业
短周期练习类作业与长周期实践类作业是英语作业设计的两大类型。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兼顾两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课时作业以短周期练习类作业为主,教师可以设计短周期练习类作业让学生巩固和内化课上所学知识和技能。具体包括:书面作业(抄写、默写、写作、习题等)和有声作业(朗读、角色扮演、复述、背诵等)。此类作业要提供适合练习的语篇素材,可以是内容向上、语言精美、音律化的短文;可以是语境充分、编制合理、聚焦重点的练习;也可以是关注不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活动。短周期练习类作业要注重作业内容的丰富性,作业设计与课堂活动的联系性、层次性,并力求引导学生基于课堂学习进一步运用新的语言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语言,提供自主学习的支持或者语言框架。
长周期实践类作业将知识和技能镶嵌于实践情境中进行综合运用。具体包括:单元预习报告、单元反思日志、读物阅读、影视配音、主题演讲、故事创编、专题调研、海报设计、手抄报制作、戏剧表演和项目式学习等,可以以多模态语篇的方式呈现学习结果。实践类作业强调时间上的长、空间上的广和能力上的高;强调调动综合能力,以问题为载体,设计具有探究性、拓展性和合作性的任务;强调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以实际生活场景为素材设计真实模拟的任务情境,促进学生探究、思考和表达。对于长周期实践类作业,教师需要考虑分阶段开展并明确各个阶段的重点持续跟进管理,持续规划、分阶段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明确分层设计中分层的标准
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明确底线,模糊上限”和“给足支持,给足空间”的基本原则。“明确底线,模糊上限”中的“底线”即新课标中相应的等级要求和结合具体教材的学段要求;“模糊上限”就是给予能力强的学生弹性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学业水平的方式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给足支持,给足空间”即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给足语言支持,但是不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给定的材料,这样在给足支持的同时,也给足其他学生一定的发挥的空间。如常见的创编对话的作业设计,考虑到学生实际,有的教师会为学生提供与主题相适应的语境图片和语言框架,作为作业完成的依据和支持。同时,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可以在作业指示语中明确: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图片或者自己创设相应的生活语境、自己设计的角色进行对话创编。
(五)细化作业布置,通过讲解和示范等明确作业完成的步骤和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必要时可以给出示例。《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中谈道,教师在要求上不清晰、不明确,会导致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流于形式和过程。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过程指导和诊断反馈,那么,这样的作业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效的作业布置的关键是细化作业布置,通过讲解和示范等明确作业完成的步骤和要求。笔者以人教版英语(一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 Unit 4Pets第一课时 Our Pets 为例。
课堂活动与作业设计:借助课堂领养的“神秘小宠物”在课后完成“My Pet and I” 任务单(如图2)。
教师作业布置的步骤:
Step 1:通过实物投影展示“My Pet and I” 任务单。
Step 2:将自己抽取的“小宠物”图片贴在任务单心形的部分,将自己的照片(或者画出自己的图片)贴在 I 的部分。
Step 3:口头介绍自己的宠物,如 I have a dog.It's big.
Step 4:示范书写句子。(提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书写问题)
Step 5:向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小宠物”并请对方用彩笔涂一颗小星星。
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于课后作业,教师需要给出非常清晰的安排。在课堂上,教师通过5 个小步骤把任务单的完成步骤进行了全过程呈现,有演示操作、语言表达示范、书写过程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整个任务单完成的方式和完成后的作品全貌,从而明确具体的作业要求,为学生自主完成作业提供语言帮助。
(六)树立闭环意识,做好评价反馈的设计与实施
作业评价设计是保证作业有效实施的关键。首先,作业评价设计为学生完成作业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使学生明晰了努力的方向。其次,作业评价设计为教师提供了作业评价的标准,为后续的作业分析、作业讲评提供了依据。因此,教师要树立闭环意识,做好评价反馈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要像学科课程专家一样系统地思考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分析、作业讲评以及反思改进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性,更加强调作业设计的针对性、目标性、系统性,强调对作业课程以及教学关系的系统思考等。作业的评价反馈是作业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教师可以运用评价量表、学习档案袋和学习日志等评价工具,观察学生的表现,收集学习作品,访谈学生感受,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师可以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并开展讲评点拨,引导学生采取自评的方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反思、调控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教师可以搭建作业交流的平台,邀请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业终稿,并采用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作业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作业设计和选择,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深入探究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其自我意识。
对于口头作业的评价设计,这里以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耿淑娟老师的设计为例。耿老师设立了班级英语口语作业评价制度:每完成一篇课文的朗读检查,就在学生课本的目录页对应的标题处贴一个小贴画,当所有的标题旁都贴满贴画时,就表示该学生已经掌握了全部的课文。学生积攒够一定数量的贴画后可以兑换实物奖品。没有条件在家朗读的学生可以到校朗读英文,教师在早上8:00 到8:20 播放视频或声频。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小组长负责制+教师抽查”的方式开展。口头作业虽然不好评价反馈,但是通过清楚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教师始终如一的贯彻,同样可以实现作业的有效管理和评价反馈。
此外,基于评价的讲评也非常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作业评价应根据需要采用集体讲评、个别讲解和书面评语等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指导和激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跟踪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改正了作业中的错误,还要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过程,以及良好习惯和态度的养成。因此,教师需要强化闭环意识,从作业的设计到作业的实施,再到作业的评价反馈,形成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良性循环,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
“双减”背景下,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和补充,作为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渠道,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必然会在持续的关注和研究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深入。